工夫茶,為什麼要用“迷你壺”去泡?

去過廣東潮州的人,一定對當地的工夫茶印象深刻。

在潮州,茶是人們生活中不可分離的的一部分。工夫茶具隨處可見,窄窄的茶船,簡單擺著一隻蓋碗或小壺,三隻淺淺的品飲杯。泡茶的時候,沸水高衝,如行雲流水般暢快。

工夫茶,為什麼要用“迷你壺”去泡?

你會發現,相比於其它地方的茶具,工夫茶具最大的特點就是小一號。不管是壺還是杯,都感覺非常“迷你”,這是為什麼呢?

工夫茶,為什麼要用“迷你壺”去泡?

追求小而精緻,是一種文人趣味

飲用工夫茶,傳統的茶具亦稱“烹茶四寶”,由孟臣壺、若琛杯、玉書碨、汕頭風爐組成,最重要的就是壺,即紫砂小壺。

工夫茶,為什麼要用“迷你壺”去泡?

紫砂壺在宋朝就出現了,但在明朝才開始興起。明代早期的紫砂壺器型以樸雅大方為主,那麼以“小壺”、“小杯”沖泡烏龍茶的飲茶習俗是什麼興起的呢?

明代中期以後,喝茶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文人名士對於品茶愈發有所追求,他們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而精緻。

這些文人名士品茶的心得、感受,被文字記錄下來,愈發形成一種潮流。比如明代馮可賓在《岕茶箋》中評論道:

“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自酌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工夫茶,為什麼要用“迷你壺”去泡?

張謙德《茶經》裡說:“茶性狹,壺過大則香不聚,容一兩足矣。”

可見,當時用小壺泡散茶,既可以“發其香”,又可“得趣”,是對實踐的總結,也是對理性的一種追求。

工夫茶,為什麼要用“迷你壺”去泡?

所以在明中後期後,紫砂茶具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無論是色澤和造型,品種和式樣,都進入了窮極精巧的新時期。

工夫茶,為什麼要用“迷你壺”去泡?

工夫茶的興起跟武夷茶崛起有關

現在提到工夫茶,一般會在前面加上“潮州”二字,為何是潮州呢?

翻開唐宋至明清的貢茶變遷史,你會發現,頂級貢茶的生產地是在悄悄變遷的。唐朝時,江南的陽羨茶、顧渚紫筍最為天子眷顧,而到了北宋,最為出名的貢茶來自福建的北苑。

工夫茶,為什麼要用“迷你壺”去泡?

武夷茶的興起,從北宋開始一直持續到明清。潮、閩一帶,茶葉貿易很早就開始互通,粵人至福建販茶,由來已久。

袁枚《隨園食單》裡記錄了他在遊歷武夷期間,僧道用小壺、小杯泡武夷茶獻給他喝的經歷,可見當時這種飲茶方式在武夷茶的產地已經出現。

潮閩之間茶葉貿易互通,這種飲茶方式在潮州出現不足為奇。潮州茶事興旺,漸漸的用壺杯衝沏武夷茶成為一種習俗,這也是工夫茶的雛形。

“工夫茶”這一說法最早見於史籍記載是在清代俞蛟所著《潮嘉風月》裡,俞蛟當時在梅州興寧縣為官多年,對這一帶的風土人情非常熟悉,書中詳細記載了潮州一帶泡飲工夫茶的茶具以及衝沏程式。

工夫茶,為什麼要用“迷你壺”去泡?

可以說武夷茶的興起,以及潮、閩一帶的茶葉貿易,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工夫茶的形成與發展。

工夫茶,為什麼要用“迷你壺”去泡?

孟臣壺的流行

明末清初,文人趣味以及武夷茶興起,工夫茶泡法的出現,當時華南一帶對紫砂器型的追求愈發精緻小巧,推動了一批擅制小壺的大師出現,例如惠孟臣、陸思亭等。

他們製作的紫砂小壺深受歡迎,孟臣壺、思亭壺這些至今流行的壺型就是以他們的名字來命名的。

工夫茶,為什麼要用“迷你壺”去泡?

孟臣壺壺小而流短,沖泡時縮小茶水比例,增加出湯的泡數,人們發現,這些優勢能夠充分展現出烏龍茶獨特的香氣與滋味。

孟臣壺的流行,標誌著工夫茶茶具已經基本完備並且形成了固定的程式。據記載當時福建、兩廣甚至臺灣一帶,啜飲烏龍茶,幾乎家家都備有“孟臣壺”。

《閩雜記》上說:“漳泉各屬,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壺,杯極小者,名若琛杯,以武夷小種為尚……飲必細啜久咀。”

工夫茶,為什麼要用“迷你壺”去泡?

工夫茶,其“工夫”二字含有器具精巧、沖泡方式精緻、禮儀周全等多種內涵在裡面。潮州工夫茶,至今仍是閩粵一帶茶文化的集中體現。

這樣看來,古人對茶對生活的追求窮究精巧,而現代人,不管是喝茶還是生活似乎都匆忙了一些、浮躁了一些。

也許,適當迴歸一下傳統喝茶方式,能讓我們的生活節奏變得從容些。

工夫茶,為什麼要用“迷你壺”去泡?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杜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