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人買履”背後的智慧:其實大部分人,都是那可笑的鄭人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這個鄭國人本想出門買一雙鞋子,於是提前拿尺子把腳的尺碼量好了,豈料到了集市,才發現忘了帶尺碼。於是,鄭國人又回家去取,結果他一來一回之後,集市關門了,他非但沒買到鞋,反而跑了個寂寞。

“鄭人買履”背後的智慧:其實大部分人,都是那可笑的鄭人

其實,鄭國人本可以現場試鞋,畢竟鞋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的腳知道。可是,他卻寧願相信尺碼也不願相信腳,如此固執的人,還真是第一次遇到。然而,這個鄭人並不是虛構的,而是真實存在的,在當時,像他這樣的人還有很多,韓非子之所以會拿他舉例,只是為了反映一定的社會現象。在傳統思想的約束之下,有的人說話、辦事就是不知變通,他們嚴格按照書本行事,連腦子都懶得動,於是變得愈加落後。

“鄭人買履”背後的智慧:其實大部分人,都是那可笑的鄭人

韓非子乃是戰國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出生於韓國的一個貴族之家,從小就見識到了各種浮誇和虛偽。公元前262年,白起大舉進攻韓國,沒過多久,他便連下50城,破城之日已然不遠。不過還好,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就算統治階級已經分崩離析,卻還是維持了表面上的繁榮。韓非子心痛至極,眼看國家將滅,他卻沒有力量拯救,國王信任的人盡是些會說漂亮話的小人,倘若再不走,免不了一個國破家亡的結局。

“鄭人買履”背後的智慧:其實大部分人,都是那可笑的鄭人

後來,韓非子投奔荀子門下,專學“帝王之術”,值得一提的是,李斯也是他的同學之一,而二人的樑子,也是那時候結下的。學成之後,韓非子寫了許多本書,當他的著作傳到秦國之後,秦王不免發出驚歎: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韓非子的許多理念都給秦王起到了振聾發聵的效果,出於愛才之心,他把韓非子招攬了過來。事實上,韓非子的主張極為激進,其中一句為: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亂也。

“鄭人買履”背後的智慧:其實大部分人,都是那可笑的鄭人

韓非子認為,若想治理亂世,只能依靠暴力,現在有許多人都信奉儒家思想,殊不知,愛與和平的理念在亂世只會招致災禍。關於這一點,其實在“鄭人買履”的典故中也有體現,讀書並不代表思維固化,尺子固然能量出腳的大小,可是在“變數”面前,一切準備都會失效,只有隨機應變,迅速採取行動才能達成預期效果,而鄭人回家取尺子的行為,不僅走了回頭路,還浪費大量時間,把到手的機會白白讓了出去,這便是刻板的害處。

“鄭人買履”背後的智慧:其實大部分人,都是那可笑的鄭人

作為法家代表,韓非子自熱崇尚改革,他將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思想合在一處,先後著有《孤憤》、《五蠹》等書,為日後的封建統治打下了基礎。不得不說,韓非子是個“務實”之人,他從來就不相信儒家的理論,若天下人真能恪守本分,遵守禮教的話,這亂世又是怎麼來的?時代不同,採取的辦法自然也不同,若是再固執已見,不力圖求變的話,哪還有什麼未來可言。

“鄭人買履”背後的智慧:其實大部分人,都是那可笑的鄭人

縱觀歷史,韓非子的理論一步步得到了驗證,歷代王朝的江山都是透過武力奪取的,若李世民不搶先動手,皇位也輪不到他,也就沒了後面的貞觀之治;若趙匡胤不黃袍加身,又怎會聚攏人心,為他所用?“鄭人買履”一事體現了2個核心觀點,一是勇於改變,二是獨立自信,現代人總是嘲笑鄭人的愚蠢,可他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鄭人呢?

如今,關於“成功學”的書大行其道,一些急於求成之人,往往會照搬照抄,結果到了最後,卻是白忙活一場。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只有跳出固有思維,才能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失敗並不可怕,怕的是沒有敢於嘗試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