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清朝皇帝賞賜的這種食物,為何讓大臣們叫苦不迭

每逢年節,老闆如果不是鐵公雞,都會對員工發些福利,意思一下。

古代有個類似的傳統,叫做“賜胙”:過節時皇宮裡舉辦祭祀,結束之後,皇帝就把帶著神靈福佑的祭肉(胙),賞賜給為他打工的大臣們,以示皇恩浩蕩。

整個清朝時期,皇帝賜的是豬肉,無一例外。對於豬肉這種食物,清朝皇帝總有一股如痴如醉的熱情,原因很簡單:

滿族的發源地東北氣候寒冷,眾多家畜之中,只有一身肥膘的豬才能安之若素,經過大自然的篩選,豬幸運(或者不幸)成為滿族人最愛飼養的家畜。

逢年過節,清朝皇帝賞賜的這種食物,為何讓大臣們叫苦不迭

自然,豬肉統治了滿族人的食譜,也拿來當祭肉敬獻上天和祖先。

皇帝把祭肉分享出來,也算是一片好心了,但別忘了有句話叫“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許多大臣卻因此苦不堪言。

這些豬肉烹飪的過程是這樣的:先燒開一大鍋水,然後把整塊整塊豬肉放進鍋,煮熟撈出來切片,不加鹽、蒜泥或者其他任何佐料,就端上餐桌開吃。

對食不言精,燴不厭細的大臣們而言,水煮白肉簡直粗放得不像話。

更讓大臣們受不了的是,精肉雷打不動屬於皇上,王爺和嬪妃,自己的盤子裡只有軟綿綿,白花花的肥肉。

逢年過節,清朝皇帝賞賜的這種食物,為何讓大臣們叫苦不迭

咬上一口,油膩之感就卡在嗓子眼,怎麼也咽不下去。

大臣千恩萬謝,又下跪又磕頭,領到齧檗吞針的肥肉,還要裝出品嚐美味的樣子,這就是清朝大臣版的“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

後來,有腦子靈活的人,準備一種糯米紙,它先在鹽鹹濃醬裡充分浸泡,直到入味,再偷偷帶在身上,包裹著肥肉吃,便變得有滋有味,還能解膩除油。

這種方法悄然流傳開來,完美解決了領導佈下的難題。

關於清朝大臣吃祭肉,發生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逢年過節,清朝皇帝賞賜的這種食物,為何讓大臣們叫苦不迭

有一次,乾隆皇帝心情美麗,多殺了幾頭豬,賞賜給大臣每人一隻肘子,還准許打包回家再吃——得到肘子可是至高無上的榮耀,一般只留給皇上享用。

但大臣們捧著它,心裡就發膩,剛出宮門外,轉手送給了紀曉嵐。

大家都知道紀曉嵐是大才子,可能不知道他還是狂熱的肉食愛好者,別人無肉不歡,他無肉不活。

當下,紀曉嵐也不推辭,一股腦把肘子收下,然後在回府的轎子裡一路狂吃,沾了滿身的油漬,被傳為笑談。

逢年過節,清朝皇帝賞賜的這種食物,為何讓大臣們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