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歷史人物的兩種不同結局,到底是誰在說謊?

東晉十六國時期,以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為中心,鮮卑族拓跋部建立了一個割據政權,國號代。

代國的建立者是劉琨結義兄弟、拓跋猗盧,他因對晉室有功而以代郡封之為代公,後又進封代王,故以代為國名。同為鮮卑族,拓跋部的發展沒有慕容部那麼迅猛,雖然在拓跋猗盧統治的時代,拓跋部也曾經強大一時,但是沒多久拓跋猗盧父子相殘,拓跋部陷入了無休止的內鬥,分崩離析。直到拓跋猗盧的侄子、“姿質雄壯,甚有威略”的拓跋鬱律得部落擁護成為新首領,在其治理下,拓跋部的實力稍稍得以恢復。

後來拓跋鬱律被刺殺,其子拓跋翳槐與其堂兄弟為首領之位展開多次拼爭,並在後趙的扶持之下終於成功上位。而為了取信於後趙,拓跋翳槐將自己年僅九歲的弟弟拓跋什翼犍送往後趙充當人質,拓跋什翼犍在後趙一呆就是十年。

鹹康四年(公元338年)十月,拓跋翳槐病逝,臨死前,他要求以拓跋什翼犍為繼承人,方能使得部落安定強大。十九歲的拓跋什翼犍回到了代國,次月他在繁畤城(今山西省渾源縣西南)即位,兩年後遷都於雲中郡的盛樂宮(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

他,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角。

同一個歷史人物的兩種不同結局,到底是誰在說謊?

接受了長期漢文化洗禮的拓跋什翼犍在代國設定百官、制訂法律,任用了以燕鳳為首的一群漢族官員,代國至此才由部落聯盟變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拓跋什翼犍初掌國時求賢若渴,為追求人才無所不用其極,燕鳳就是他強行搶來的。他聽說了燕鳳的賢名,派人以禮想邀,但是當時胡漢隔閡很深,身為漢人的燕鳳不願侍奉拓跋什翼犍。拓跋什翼犍便派兵將燕鳳居住的代郡(今河北省蔚縣西南)包圍了,聲稱若不交出燕鳳便將代郡屠城,代郡人無奈只好將燕鳳綁了送到拓跋什翼犍軍中。拓跋什翼犍得燕鳳後“大悅”,待其以貴賓之禮,讓燕鳳參與處置各種國家大事,並讓燕鳳負責其子拓跋寔的教育。

有了穩定的政治中心和國家架構,從遊牧改成定居的代國也開始發展農業,再加上燕鳳等人輔佐得力,十幾年間代國國力突飛猛進。此時正值後趙分崩離析、前燕冉魏紛爭,無人顧及邊陲,代國便藉機統一了前燕以西、前涼以東、後趙以北的大片地區。

不同於一些暴戾乖張的胡族首領,拓跋什翼犍生性寬厚。有一次一個官員盜取了府庫中的兩匹絹,被拓跋什翼犍知道了,他卻讓燕鳳切勿洩露此事,以免那名官員因羞慚而自殺。還有一次他征討叛軍,被流箭射中了眼睛,後來那個射手被生擒了,群臣準備將射手凌遲處死,但是拓跋什翼犍卻擺擺手說道:“這不過是各為其主、各盡其力而已,何罪之有!”並命人將射手放了。

在鼎盛時期,代國據有現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但是它卻不是十六國之一,箇中原因我們後面再說。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冬天,在先後殲滅了前燕、仇池國、前涼後,前秦發兵東征代國,準備消滅這個華北大地上最後僅存的對手。

前秦與前燕並存之時,拓跋什翼犍與前燕結成姻親,又兩次遣燕鳳向前秦入貢,採取了兩頭討好的策略以在夾縫中求生存。而苻堅之所以出兵征討向前秦稱藩納項的代國,是因為劉衛辰的求助。

劉衛辰是匈奴鐵弗部的首領,狡猾無信,長期周旋於前秦與代國之間。他先是派人向前秦請降,求前秦賜地給他的部落耕作,春來秋返;又主動向拓跋什翼犍請親,拓跋什翼犍也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劉衛辰,說起來二人還是翁婿關係。後來,劉衛辰搶了前秦邊境上的五十餘個邊民,再當作是自己的奴婢送給苻堅當禮物。苻堅得知後派人向劉衛辰問罪,劉衛辰便與前秦決裂,改為效忠代國。

沒多久,劉衛辰先是叛變了代國,被老丈人拓跋什翼犍痛揍了一次;然後又與其他匈奴部落共同反叛前秦,兵敗之後直接被鄧羌生擒了。苻堅沒有殺他,反而命他為夏陽公,讓他好好統率部落。但是拓跋什翼犍不肯放過這個反覆小人,多次渡過黃河攻打劉衛辰,劉衛辰的部落被俘虜十之六七,只能逃到長安向苻堅訴苦。苻堅好人做到底,把劉衛辰送回到朔方(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東南),並派兵守護。

朔方與雲中相距不遠,拓跋什翼犍怎能容劉衛辰居於身側,他鐵了心要清除劉衛辰,便北上攻打劉衛辰,劉衛辰南逃,並向前秦求援。苻堅也不願坐視代國繼續崛起,遂命幽州刺史苻洛為北討大都督,率幽冀二州之兵,共計十萬,由劉衛辰嚮導,出征代國。同時,又命鄧羌、張蠔等人分成幾路,各率兵馬,總計二十萬,以為苻洛的後援。

十一月,前秦軍與代國軍隊展開了交鋒。拓跋什翼犍打劉衛辰是手拿把攥,但是卻無法抵擋陣容強大的前秦軍。他先是命鮮卑白部和獨孤部抵禦前秦軍,但是皆不能敵,又命自己的外甥、與劉衛辰同為匈奴族的劉庫仁率十萬騎兵,在石子嶺(今內蒙古烏審旗北)與前秦軍激戰,劉庫仁大敗。

此時拓跋什翼犍本人又不幸患病,無法親自率軍作戰,只好逃往陰山北麓,後因此前歸附代國的高車族(東晉稱為丁零族)趁機叛亂,拓跋什翼犍只能再逃往漠南。前秦軍得勝退兵後久,拓跋什翼犍於十二月回到了雲中。

拓跋什翼犍沒有機會再帶領代國興起,他很快就被自己的兒子暗殺了——拓跋什翼犍的嫡長子拓跋寔和嫡次子拓跋翰很早就死了,而拓跋寔的兒子年紀尚幼,拓跋什翼犍就一直沒有確定繼承人。拓跋什翼犍的侄子拓跋斤因為自己沒能繼承父親的封地,對拓跋什翼犍非常不滿,他便離間拓跋什翼犍的庶長子拓跋寔君,說拓跋什翼犍欲立慕容妃的兒子為嗣,為避免拓跋寔君不服,準備先殺了他。

拓跋什翼犍的元配慕容皇后是慕容皝的妹妹,但是嫁過來兩年就死了,後來慕容皝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拓跋什翼犍,昔日的妹夫一下子變成了女婿(看這關係亂的)。慕容皝的這個女兒給拓跋什翼犍生了好幾個兒子。此時,前秦軍尚未退兵,駐紮在君子津(古黃河渡口,位於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慕容妃的這些兒子便每夜均攜帶武器巡夜警衛,卻被拓跋斤說成是在尋找時機暗殺拓跋寔君。

拓跋寔君為人粗鄙,腦子不太好使,很容易就聽信了拓跋斤的話,連夜就將自己所有的異母弟弟都殺了,然後拓跋什翼犍也遭了毒手。

拓跋什翼犍父子間的這場骨肉相殘,讓本還有機會堅守的代國陷入了可怕的混亂,逃出雲中的婦女和部落成員將情形告訴了前秦軍。張蠔遂引兵直奔雲中,混亂中的代國沒能再組織起抵抗,直接被破城而入。

此前燕鳳出使長安時,苻堅曾多次與其交談,代國覆滅後,苻堅也召來燕鳳詢問代國內亂的由來,燕鳳一一告知。苻堅想起之前苻氏的自相殘殺,感慨道:“天下之惡,如同一處所出。”便將拓跋寔君和拓跋斤縛至長安,將二人車裂。

苻堅準備將拓跋什翼犍的嫡長孫帶回長安,但是燕鳳勸苻堅將其留在代國,待成年後立為代國新主,這樣苻堅對代國有延續國脈之德,則代國將世世代代永為前秦的不侵不叛之臣,這才是安定邊境的良策。

這番話說得苻堅很開心,便依燕鳳所說將這個嫡長孫留在代國,並聽從了燕鳳的另一個建議,將代國一分為二,黃河以東由劉庫仁統治,黃河以西由劉衛辰統治。

燕鳳的這次勸諫非常非常重要,他幫代國留下了一個蓋世英雄——拓跋什翼犍這個年僅六歲的孫子被其母賀氏帶回孃家,鮮卑族獨孤部,歸附了劉庫仁,而劉庫仁很善待這個表侄,照顧得非常周道,並不因代國的覆亡而對其有所怠慢,並時常對自己的兒子說道:“此子心志極高,他日必能恢復祖業併發揚光大,你們這些人應當小心侍奉他!”劉庫仁的預言是正確的,拓跋什翼犍的這個嫡長孫不但將會復興代國,而且還將成為十六國時期的終結者,他就是北魏帝國的締造者,後來的魏道武帝,拓跋珪。

你看,故事發展到這裡是不是很勵志?

但是,關於代國的覆滅和拓跋什翼犍的結局,史書上還有另一種說法。《資治通鑑》是直接採用了《魏書》的如上所述,而《晉書》、《齊書》、《宋書》上面則都有苻堅“擒犍還長安”的記載——石子嶺兵敗後,退至陰山的拓跋什翼犍被自己一個名為“翼圭”的兒子綁了獻給前秦軍,代國也才因此崩潰覆滅。隨後,拓跋什翼犍被送往長安囚居了一段時間,還和苻堅有過數次對話,後被苻堅釋放返回代國(後聽北歸)。而拓跋什翼犍這個名為“翼圭”的兒子還因為“執父不孝”,被苻堅貶往蜀地,不知所終。

兩種說法大相徑庭,哪一種才更接近真相呢?

苻堅與拓跋什翼犍的一段對話見諸《晉書·苻堅載記》,言之鑿鑿,肯定不是憑空捏造的。那為什麼《魏書》要非說拓跋什翼犍是死於自己庶長子拓跋寔君之手呢?而此時拓跋珪才六歲,那這個拓跋“翼圭”又會是誰呢?

按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的解讀,《晉書》的說法是比較可信的,成書於北齊初年、號稱“穢史”的《魏書》,則很有為尊者諱的企圖——“穢史”跟你腦海想的可能不太一樣,指的是歪曲歷史本來面目的史書——所謂英年早逝的拓跋寔是炮製出來的,根本就不存在。拓跋寔君才是拓跋什翼犍與慕容皇后的嫡長子,也是拓跋珪的父親,更是將拓跋什翼犍縛送前秦請降的人。

按《魏書》的這種記述,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既隱去了北魏遠祖拓跋什翼犍被俘被囚的不光彩經歷,也隱去了拓跋珪的爸爸縛父獻降的醜惡往事,又將拓跋珪之母寫成是鮮卑族獨孤部賀氏(其實拓跋珪之母是慕容垂之妹,《齊書》上有拓跋珪“隨舅慕容垂據中山”的記載),把拓跋珪與慕容氏的舅甥關係撇清,避免為進攻後燕的拓跋珪帶來剪滅舅氏一族的罵名。

歷史就是這樣有趣,只有經過耐心的一重重剝絲抽繭之後,我們才能更接近它那掩藏在層層積塵之下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