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和菜場買菜的對比和分析

天氣寒冷,我透過某平臺網上買菜。

送貨很快,食材新鮮(約半小時到貨,且無送貨費)。

我特意買了幾樣有代表性的食材,然後到菜場打聽同類型菜的價格。

這麼做是為了對比,以及對將來某種生活模式的思考。

對比如下:

杭椒網購價約13元一斤,菜場價格為15元一斤;

網上和菜場買菜的對比和分析

圓生菜網購價約3。5元一斤,菜場價格為5元一斤;

網上和菜場買菜的對比和分析

某品牌啤酒網購價2。6元/聽,市場價格為2。5元/聽;

豬後臀尖肉網購價約37元一斤,菜場價格為25元一斤(這個價格很懸殊)。

網上和菜場買菜的對比和分析

透過打聽其他肉類價格及結合網上報價,又有如下對比:

排骨網購價格約37元一斤,菜場價格為30元一斤;

五花肉網購價格40元一斤(最低價),菜場價格為32元一斤。

透過如上資料對比,我彷彿明白了網購的盈利模式和盈利點。

蔬菜酒水等並不賺錢,賺錢的應該是肉類食材。

其他如家禽類、海鮮類、豆製品類、麵食類、蛋類、熟食類、小吃類等,還沒有做過類比,這些品類裡面應該也存在著盈利空間。

我在想,可能有些人為了方便或者不方便出門,在選購蔬菜的同時,與肉類一同在網上採買。這些人應該對價格不太敏感。如果很在意價格的人,非常有可能在網上購買蔬菜(因為比菜場便宜),而後到菜場購買肉類食材。

我更在想,線上模式正在滲透一些行業。線上的某些優勢(比如食材新鮮、某些品類價格低廉、經常有促銷活動、大資料運營、前期貼補等)會不會擠佔掉某些行業的生存空間。當這些行業被擠縮空間之後,會不會線上模式獨大,而後提價,而後買單的仍然是前期進入這種模式的購物者。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買單的仍然是終端消費者。

我還想到的是,線上模式不可能完全佔有線下空間,最終的運營模式,應該是線上線下結合,讓消費者有足夠的選擇空間,誰對我好我就選擇誰。

因為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最終得利的、獲得生活幸福感的應該是終端消費者。

思考生活,我是龍舞九天2020,歡迎關注,共祝美好天天!

(文中圖片均為網上採買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