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謹言謹行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又一重要準則。

從孔子起,就反覆倡導並身體力行:“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憂;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憂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謹言慎行的人第一感覺是穩重可靠,不搶話說,

不愛出風頭,不喜歡錶現自己,不多嘴多舌。

這對那些相信事以密成,語以洩敗來說都有不可多得的優勢。

謹言慎行能夠拋開可能引起誤解的話,不快的話,與沒有把握的事,

對人不利的事不談不管,把十拿九穩的事細細地講,穩穩地做,這才是孔聖人的本意。

謹言慎行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禍從口出的歷史典故

賀若弼的父親叫賀若敦,賀若敦在北周時期就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了,作為鮮卑族人,賀若敦的骨子裡就有驍勇善戰的因子,因此在當時的金州就帶領一支部隊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

可是賀若敦的官職一直都不高,和他同時入伍的同僚,有些已經是大將軍,再看看自己還只是一個金州刺史,這讓賀若敦心裡多少有些不平衡。

賀若敦沒有將這份不爽掩藏,倒是時常對自己的同僚下屬抱怨朝廷的不公,這麼多年了也不給自己升職加薪。原本將在外,可能他的一些牢騷說說也就算了,不會傳到朝廷,也引起不了什麼不良反應。

孔子: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可是,當朝廷的使者來到當地的時候,賀若敦太沒眼力勁了,直接在這個使者面前一而再,再而三的抱怨自己待遇差,朝廷有多麼不公,這些資訊全被使者帶回了朝廷。

當時北周的權力掌握在晉王宇文護手上,這些抱怨的話一傳到宇文護那裡,把他氣得不輕。宇文護本身對待不恭順於自己的人就很是排斥,何況賀若敦這樣的言辭在他看來就是在藐視他。

於是宇文護一怒之下直接下令讓賀若敦回朝廷自殺,臨死前,賀若敦終於明白自己遭來殺身之禍的根源。

於是將自己的兒子賀若弼叫來,沉痛的告訴他:我這一生最想做的就是平定江南,可是現在已經徹底做不到了,希望你能夠繼承我的遺願,將江南收復。還有,你一定要牢記我是因為什麼而死,以後一定不能隨意亂嚼舌根,禍從口出,要切記!

為了加深賀若弼的印象,賀若敦命人拿來細針,把賀若弼的舌頭都扎出血來,要讓賀若弼牢記這個血淚教訓。可是賀若敦的一片苦心,他的兒子賀若弼卻沒有能夠真心感悟,最後還是步了父親的後塵。可見能夠自律管住自己的言行有多麼困難。

謹言慎行語出處《禮記·緇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

謹、慎:小心,慎重;言語行動小心謹慎。

對於模稜兩可的事,都要做到“事到萬難須放膽,宜於兩可莫粗心。”如果這樣處世就少後悔,行為上就不會有差錯。

只有多聞慎言,凡事心中有數,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沉默是金”表達了一種行為處事方式。

通常在職場中,高層管理者更應管好自己的嘴,做到沉默是金,否則你會被輕視,或讓下屬笑話,在下屬面前失去尊重和威望。

做人做事,都要實事求是,沒有確認的事情不要亂講,

或在公共場合質問別人,最好保持沉默,或以詢問的方式打探對方。

否則會被訓斥或自己給自己難看,本身是自己工作沒做到位,反倒說別人工作不負責任。讓自己下不了臺,自取其辱。

做人,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謹言慎行,不要隨便發表議論。

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都不會成為職場的勝利者。

作為一個君子,不要對事妄加評說,有些事自己肚裡明白就行,

有些話能不說就不說,實在沒辦 法,閒扯幾句,也就過去了。

話說多了,往往會有失誤,或者攻擊別人,會成為別人攻擊的口實。

我們也總是這樣被教導,說話要注意方式,有時候話說得多了且方式不對,聽的人就可能會覺得厭煩。

因此,在日常的溝通中,一定要注意話要說得少且巧,

讓聽話的人輕鬆接受你的意見或者建議 ,而不至於產生厭煩的感覺。

實際上,說話又是很容易的事情,正因為是很容易辦到的事情,

所以才更要慎重。有的人到處隨口亂說,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結果是話一出口就傷人,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

長此以往,無形中就 給自己設定了很多障礙。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資治通鑑裡記載的一個故事

昇平公主是唐代宗李豫的女兒,她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曖,

有一天昇平公主和郭曖爭言,郭曖對昇平公主說道:“你倚仗你爹是皇帝,所以敢這樣和我爭吵,但是我爹卻不屑當這皇帝”。

昇平公主聽了這話後非常生氣,立馬跑回皇宮向她父皇唐代宗告狀,唐代宗知道後非但沒有生氣,

反而對女兒說:“這你就不知道了,確實是如此,如果郭子儀想當這皇帝,那麼天下就不是我們李家的了”。

郭子儀知道這件事後,害怕唐代宗怪罪,於是把郭曖囚禁了,然後親自到皇宮替郭曖向唐代宗請罪,

唐代宗說:“有句諺語是“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兒女閨房裡所說的話,哪裡值得一聽?”,

郭子儀回家後杖責郭曖幾十下。這個故事後來被改編成了戲劇《醉打金枝》。

郭曖運氣真是相當好,他說的這話完全可以被當作是謀逆之言,

但是他的岳父唐代宗居然不追究責任。不過筆者認為唐代宗這樣處理這件事是在給郭子儀面子,

他還要仰仗郭子儀,他要藉此事拉攏郭子儀,讓郭子儀對自己更忠心,

唐代宗明白郭子儀並無謀逆之心,那只是郭曖在生氣的情況下胡亂說出的話罷了。最終郭曖這次禍從口出的下場只是被父親杖責了幾十下,

這麼看來郭曖這次只是闖了個小禍。如果郭曖碰上的是漢武帝劉徹或者是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的皇帝,

孔子: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那麼估計他就闖下大禍了,他就是死路一條,而且還會連累家族。

中國歷史上有太多血淋淋的故事告訴我們禍從口出的代價,

三國曹操因為有刺殺董卓的前車之鑑,害怕有人效仿,暗自謀害自己,

常吩咐侍衛們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是我睡著的時候,你們切勿靠近我!”

有一個晚上曹操在帳中睡覺,被子落到了地上,

近侍慌忙取被為他覆蓋。曹操立即跳起來拔劍把他殺了,

然後繼續上床睡覺。半夜起來的時候,假裝吃驚的問:“是誰殺了我的侍衛?”

大家都以實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

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在夢中殺人,惟有楊修知道了他的意圖,

下葬時嘆惜的說:“不是丞相在夢中,是你在夢中呀!”曹操聽到後十分厭惡楊修。終於在“雞肋事件”中以擾亂軍心為由,殺了楊修。

所謂慎言,就是說話要小心謹慎,重要的話要經過深思熟慮再說出口,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話說出來,就收不回去了,所以要先想好再說,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

你對待別人的樣子,體現出你的教養,越是誇誇其談的人,越顯得沒有內涵,越是有內心豐盈的人,越是沉穩,這也是自身學識格局的一種體現。

在工作中難免會遇上一些煩心的事情,但是千萬不要隨意的和別人抱怨自己的不滿,這個是職場大忌,

可能你上一秒說的抱怨話,下一秒就會被別人出賣把你抱怨之言傳到領導的耳朵中。

到時候肯定會引起領導的不滿。

所以說在職場中謹言慎行的其中一條就是不隨意向別人抱怨自己的不滿。

現在職場中辦公室八卦總是少不了的,但是也是傳得最快的。

要想在職場中立足好,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去隨意議論或者評價別人,

畢竟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可能你在議論評論別人的同時,和你一起議論八卦的人已經把你議論和評論的人和事,賣給被評論的人的耳朵裡。

隨意的議論和評論別人,不僅不能維護好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容易遭人記恨。

謹言慎行是為人處世之道,同時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本事”。

而且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還可以根據一個人的言行,是否合理判斷他的修為及人品,以及是否值得交往,都是謹言慎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