裊裊炊煙不掩英雄本色

「本文來源:江西日報」

□ 陳 斌

71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中,百餘萬志願軍官兵保家衛國,出生入死,與家人唯一的聯絡就是通訊。杜甫詩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其時家書的分量何止萬金,它是連線官兵與祖國、家鄉和親人的紐帶,給予他們無窮的精神力量。71年後,當我們捧讀這些沾滿硝煙與血淚的家書,我們仍能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愛與思念、堅強與無畏、樂觀與浪漫,以及家國情懷。

前段時間,江蘇宿遷籍志願軍戰士李徵明的書信感動了無數人。1930年出生的李徵明20歲入伍,1952年赴朝,一年後犧牲。李徵明生前給父母和兄弟姊妹的6封家書儲存至今。書信中不僅有文字,常常配有多幅圖畫。在一封僅兩頁紙的書信中,李徵明共畫了大小21幅畫,裡面有父母、老家、立功表彰、殺敵、書籍等。

在那個讀書人相對較少的年代,開啟這封書信,就算不識字,看看圖也能弄懂大概意思,自然方便家人閱讀。李徵明的書信言簡意賅,從中可以看到一位普通的志願軍戰士對戰場上面臨的危險和困難不屑一顧,把生與死置之度外。在另一封信中,李徵明提到了朝鮮的惡劣天氣,這絲毫沒有動搖他殺敵立功的決心。而他同樣關心的還有家裡的事務,比如妹妹的學業,信的開頭總會繪出關於妹妹的圖畫,他心裡是如此牽掛親人。

相比之下,從事文藝工作的志願軍戰士邵少康的書信文藝氣息強了許多。邵少康寫給弟弟邵爾鈞的書信足足四頁,密密麻麻,全篇僅有少數幾處塗改。

雖然飽經戰火,但邵少康的眼裡不只有硝煙,還有朝鮮那迷人的秋天。他對朝鮮當地的風俗習慣頗為關注,他這樣描寫朝鮮的豐收景象:“穀穗低下頭來,像沉睡一樣,風是吹不醒它的。”他還對朝鮮中秋節風俗進行了細緻的描寫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志願軍與當地百姓間的良好關係。

前不久,央視電影頻道播放了演員黃軒朗讀的志願軍戰士吳書的一封書信,那封信飽含了吳書對家人的思念,也充滿了對孩子的細緻關懷。這讓我們不禁想起了《長津湖》裡那個將來“讓閨女學好算術”的梅生。而江西籍志願軍戰士況重晚的書信裡則叮囑妻子“好好操持飲食,村子前後或山上或水塘要加緊照顧。”國這個大家要保,小家也要好生照顧,保大家也是為了小家。書信的語言非常樸實,感情真摯。

戰爭只是暫時的,生活才是永恆。志願軍戰士們希望打贏這場仗,不再遭受欺侮。他日回到家鄉,守著土地、守著家國,遠離戰火,平安生活就是他們心目中最大的幸福。他們沒講大道理,但明白只有大家安寧,小家才會平安。

許多書信作者後來犧牲了,這些書信穿越了戰火硝煙,跨越千山萬水,也穿越了漫漫歷史時空,化成永恆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