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生,如此迷人清澈,又喜又悽

李清照的一生,如此迷人清澈,又喜又悽

她寫過令人哀嘆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也寫過相思成疾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還寫過離愁別恨的“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李清照到底是一位怎樣的女子?讀一句詩詞,她竟那樣委婉,整日哀嘆,曾想,她是一位婉約女子吧。後來,才瞭解她,發現她是一位活潑可愛、快人快語、做事認真、滿腔豪情的女子。

瞭解李清照必須知曉她的生活背景,按《李清照傳》說的是1084-1151年在世,這點與百度百科的資訊不同,我以傳記為準。當時是宋朝,蘇軾比她大47歲,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當時她也收集蘇軾的作品。宋理學的程頤,發展了兩宋至明代的儒學,它是結合了道家、玄學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是儒、釋、道長期爭論和融合的果實。對社會政治,文化教育,倫理道德有深遠的影響。

理學的最高範疇是“天理”,三綱五常就是代表,除此還有很多事情需要理學的人去判斷對錯。當時的女人是沒有地位的,不允許過度的表現,邪惡的裹腳就是從宋朝開始的。

他的父親李格非,也是當時著名的文人,是宋神宗年間的進士,從不尚虛名,他注重經世致用之學,對詩詞歌賦也有極深的造詣,藏書也是豐厚。他的文章得到了蘇軾的賞識,成為蘇軾的學生。

李清照的一生,如此迷人清澈,又喜又悽

北宋後期,政治鬥爭越發瘋狂,蘇軾舊黨中的已故者一再追貶,而生者不僅一貶再貶,重者罪及子弟親屬。基於與蘇軾的關係,李格非一直無法掙脫黨爭的漩渦。

在李清照出生沒多久,生母便過世了。後來王氏成為李清照的繼母,王氏知書達理,文學修養很深,待人寬厚,視李清照為己出,並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她,擔起了照顧李清照的所有責任。

重點說明家庭環境,是因為李清照是幸運的,只有好的家庭環境才能培育孩子的探索、創造能力,而傳記上說李清照天資聰穎,剛記事就顯示出超高的天賦。客觀來說,不是這樣的,這應該來自家庭的薰陶,並不是孩子的天資問題。

在李清照14歲時,有一種“上頭”的古訓,需要女子用簪束髮,標誌成年。“上頭”後的女子,再也不能輕易出遊,舉止也多受約束。她請求延遲到秋天再行“上頭”禮。

李清照的一生,如此迷人清澈,又喜又悽

她格外珍惜最後的自由時光,出去玩的時候,喝了點酒,不知不覺就到了落日黃昏。過了一段時間,李清照對當時的場景無法忘懷,於是就有了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格非得到這首小詞,非常興奮,不僅沒有責怪女兒喝酒,反而被她的才華折服,驚歎不已。拿去給當時的名家閱覽,他們都認為這詞出自蘇軾之後,或者是仙人呂洞賓之手。李格非的心情和教育的觀念可想而知。

李清照在18歲之前都沒怎麼受到政治的影響,最大的樂趣是玩耍和看書。自己做了一個鞦韆,最愛在鞦韆上越蕩越高,也經常沉浸在書海里。一切都在18歲之後開始變化了。那是在去相國寺的玩耍中,一位男子的出現。

趙明誠,相貌出眾、風度翩翩、謙遜有禮。在與他父親交談的幾句話間,就讓李清照為之傾慕,僅此一眼,便知同好,僅此一眼,便再也忘不了。趙明誠雖然也傾慕李清照,卻沒有主動追尋。直到李清照把心思寫成詞然後差人送到趙明誠的手上,趙明誠才想盡辦法與她偶遇。趙、李兩家,因黨派之爭處於對立狀態,趙明誠的父親與李格非,更是不同型別的人。李清照和趙明誠兩情相悅,家人本應活活拆散這對苦命鴛鴦,但是後來恰逢宋徽宗繼位,一直在平衡兩黨之間的關係,使得朋黨之間的衝突緩和。加上趙、李當時在黨派中也不是重要的人物。兩家合婚,順應時局,便成了此事。

李清照的一生,如此迷人清澈,又喜又悽

經歷了這些情感波折的李清照,似乎有點累了。互相愛慕,卻因為政治不可得,最後又因為政治可得,一切在政治的力量面前,都顯得無力,李清照不知道的是這才僅僅是開始。

新婚燕爾,伉儷情深,如她所願,婚後幸福美滿,志趣相投,一起互相品讀詩詞文章。還把趙明誠喜愛收集金石碑刻的愛好也學了過來。李清照沉溺於這樣的情感中,很快寫出了

《醜奴兒》

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

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

譯文:

傍晚,來了陣風,下了場雨,洗盡了白天逼人的暑熱,天氣變得涼爽起來。彈完笙簧,又對著鏡子抹上一層薄薄的晚妝。

絳紅薄綃的透明睡衣朦朦朧朧,雪白的肌膚若隱若現,醉人的幽香陣陣襲來。微微一笑,輕啟朱唇:“郎君,今天晚上的竹蓆可真涼爽啊。” 閨房之趣,你儂我儂,這詞最終還是流落民間,引來一陣譁然,被直指太露骨,有傷風化。不過這樣的惡語左右不了她,撫琴作畫,煮酒寫詩,快樂是自己的,她自是知道。接下來是人生方向是政治動盪和與趙明誠個人的差異。李清照深知政治動盪,自己無力抗拒,便偏向於隱士的生活,而趙明誠的願望是仕途平坦,這點背道而馳。

李清照雖然是弱女子,但她胸懷大義,而趙明誠只求自保,李清照非常看不起,但是依舊對趙明誠思念。直到老年,她的美好記憶全來自趙明誠,將他的愛好金石碑刻也深刻專研,出書。

在流亡的時候,李清照憤怒於丈夫的無能,途徑烏江縣,觸景生情,作了一首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趙明誠臨陣脫逃之際,李清照不齒夫君的行為,但依然陪伴著他,李清照也越來越覺得夫君是多麼陌生,即使如此,她都放不下。

李清照的這首詞改變了趙明誠,他恢復了滿腔熱血,回去繼續仕途。那時候,趙明誠49歲,李清照46歲。然而誰也想不到,這次分離竟然是天人永隔。他一路縱馬賓士,加上暑期炎熱,得了瘧疾,病倒在建康。李清照乘舟啟程,見到後已經迴天乏力。李清照一生68年,與趙明誠相伴28年。感情的熾熱全來自與他,哭啞了喉嚨,流乾了淚水。從此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只恨生逢亂世,李清照帶著夫妻倆的收藏,投奔他弟弟,以求得安全。亂世中,偷盜不止,這些古物不但有他們共同回憶,有的更是價值連城,偷盜中,已喪失了十之七八。她對待它們像保護自己的眼睛頭腦一般,她不是不懂,可還是初心不改,依舊守著殘缺不全的文物繼續漂泊。時光不停,她還活著,就要保護下去。

李清照的一生,如此迷人清澈,又喜又悽

人生已跌至谷底,或即將告別人世,李清照大病,甚至重度昏迷。張汝舟在李清照昏迷的時候,騙了他弟弟,盜用他人身份騙得他弟弟的認可,因為有兩個張汝舟。弟弟贊成了他們的婚姻。她來不及思考,甚至不能自己做主便嫁了。醒來之後張汝舟原形畢露,言行舉止輕佻,並非他弟弟說的那樣,僅僅過了2個月,就明目張膽奪取她的文物。李清照飽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

李清照的一生,如此迷人清澈,又喜又悽

得知有兩個張汝舟之後,得到趙明誠姑表兄弟的幫助,才能逃離這樣的婚姻。當時按照宋理學的要求,告發親人要受到兩三年的服刑懲罰,法律如此,那麼輿論更加是。她寧可坐牢,也要離異!

這件事京東了宋高宗,由皇帝親自下令操辦,事情才得以解決。按照法律,如果丈夫被流放,妻子可以與他合法解除婚姻關係,並且可以保留自己的財產。但法律同時規定必須要坐牢兩年。在親戚們和皇帝的幫助下,李清照只被關押了9天,張汝舟被流放,事情才得以解決,實在是不幸中的萬幸。

在宋朝,女子再嫁,是一件極不道德的事,有人問宋代理學家程頤,貧窮的寡婦能不能改嫁?

程頤回答說:“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司馬光在《家範》中也說:“貞女不事二夫。”在普通百姓中,改嫁並不是一件大事,也不會受到太多人批評。只是,李清照是一代詞人,名氣越大,受到的道德要求也就越高。李清照真的累了,想解釋又如何面對這麼多人的指責?隨它去吧。

李清照的一生,如此迷人清澈,又喜又悽

李清照無子嗣,但趙、李兩家的晚輩,皆是她的“兒輩”,她在《打馬圖經。序》中講述了自己妙語連珠給兒輩講道理:“慧則通,通則無所不達;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她告誡兒輩們,無論做什麼事,既要靠聰明才智,又要專心致志。唯有此,才能觸類旁通,掌握世間萬千技藝,並運用自如,以臻於妙境。

李清照說的就是她自己一生,她懷揣赤子之心、七竅玲瓏心,任世間如何對她,她都以真心待之。也努力學習,創作優秀的作品和《金石錄。後序》。

李清照的一生,如此迷人清澈,又喜又悽

宋朝政局動盪,夫君只求自保,讓她深感無力,她反而有胸懷大義,令人欽佩。雖然她與趙明誠的愛情是可貴的,但是我想說,趙明誠遠不及她,無論在學術還是心靈。

最後用一首最能表現她一生的詞來結尾。

【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編輯:張子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