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業務試執行的這兩顆衛星 究竟是什麼“星”?

一年前,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成功發射,經過了近一年的在軌測試,今天(6月1日)它們正式投入業務試執行,新上崗的這兩顆星,有哪些“特技”?一起來看看!

2021年7月5日,全球首顆民用晨昏軌道氣象衛星“黎明星”風雲三號E星成功發射升空。我國成為世界首個同時具備在晨昏軌道、上午軌道、下午軌道進行全天時、全天候、高光譜、三維定量遙感的國家。

風雲三號E星會提供在黎明時刻的地球大氣觀測資料,結合上午和下午軌道衛星的觀測,增加了對太陽輻射和地球物理引數變化特徵監測頻次,能夠更加精準揭示地球大氣變化特徵。

2021年9月2日,風雲三號E星首批高精度、多波段太陽影象正式向外界釋出!這批影象展現了太陽大氣不同層次、不同位置的物理狀態,人們可以據此更好監測和預報太陽的活動水平。此項功能也是風雲三號E星的特色之一。

風雲三號E星太陽極紫外影象做成的動畫展示了日冕2021年8月24日至31日的變化,隨著太陽緩緩地自轉,太陽上的活動區、冕洞等特徵也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宛若一幅壯美的畫卷。耀斑類似於地球上的閃電

2021年9月29日,風雲三號E星第二次對公眾釋出觀測影象。同時這也是第一次釋出全球洋麵風場資訊。

風雲三號E星洋麵風場月平均產品(2021年9月)。可以清晰地看到預報員天氣分析時常用的赤道輻合帶、副熱帶高壓、信風、季風、越赤道氣流、繞極西風等典型的氣候特徵。

風雲三號E星全球大氣溫度場垂直層分佈(2021年9月27日黎明時刻)。展示了2021年9月27日黎明時刻950百帕、850百帕、700百帕和500百帕四個高度全球的溫度分佈情況。

風雲三號E星全球大氣溼度場垂直層分佈(2021年9月27日黎明時刻)。可以看出,越在低層,水汽含量越充沛。我們還可以看到受到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的影響,為我國源源不斷地帶來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大量的水汽

風雲三號E星全球大氣溼度場時間演變(2021年9月11日-26日,黎明時刻,850百帕)。我國東部和南部洋麵上有兩個高溼度區,分別對應2021年第13、14號颱風“康森”和“燦都”。

風雲三號E星颱風結構三維探測 (2021年9月10日黎明時刻,“燦都”颱風洋麵風場和暖心結構)。“燦都”垂直方向上溫度呈明顯的“冷-暖-冷”的結構,颱風深厚的暖心結構特徵清晰。

2021年11月4日,風雲三號E星“黎明星”第三次對公眾釋出觀測影象。這一次釋出的影象和動畫來自風雲三號E星搭載的微光型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這也是風雲氣象衛星第一次監測黎明和黃昏時段地球上的雲系分佈和城市燈光。

“黎明星”在2021年10月17日20:18(世界時)黃昏時刻拍攝到的一軌衛星影象,衛星正飛越南美洲大陸。

2021年8月1日北極可見光影象。夏季極晝弱光下的北極,在北極圈附近“黎明星”可以觀測到微光狀態的極地影象。

2021年10月全球地表溫度產品。風雲三號D、E兩顆衛星獲得的全球晝夜與晨昏四個時刻的地表溫度,可以形成觀測時間鏈。暖色表示溫度高、冷色表示溫度低。

瞭解了風雲三號E星 再來看看風雲四號B星的“技能”吧!

2021年6月3日,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B星成功發射升空,也是風雲四號系列衛星的首發業務星。這標誌著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衛星觀測系統正式進入業務化發展階段,對確保我國靜止氣象衛星升級換代和連續、可靠、穩定業務執行意義重大。

2021年7月1日,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B星成功獲取首批高精度高時效可見光觀測影象。

氣象衛星發射升空,通常需要進行為期一年的在軌測試。但“七一”慶祝大會舉辦時間恰逢北方地區汛期,天氣複雜多變。中國氣象局反覆考量衛星執行安全狀況後,決定提前開機。

2021年6月28日8時,1分鐘、250米解析度的全色波段影象產品和500米解析度真彩色合成圖的影象和動畫產品,“驚豔”早間天氣會商;7月1日,風雲四號B星對北京上空雲團進行了分鐘級動畫跟蹤,流暢的畫面精準顯示精細化演變特徵!風雲四號B星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今天,這兩顆“新星”及其地面應用系統轉入業務試執行,開始為全球使用者提供觀測資料和應用服務,作為全球觀測業務序列中的成員,它們將有效支撐“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並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增強我國氣象衛星的綜合觀測能力和應用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