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四個春天》暖到了?父母老了,所有“家的感動”都在兒女心裡

被《四個春天》暖到了?父母老了,所有“家的感動”都在兒女心裡

國產紀錄片《四個春天》這幾天在不少人的朋友圈裡刷屏了。這部於1月4日上映的作品,如今已在影評網站上獲得了8。9的高分,打分的人數超過2。6萬。《四個春天》以2013年至2016年間的“四個春天”為節點,記錄了一對相伴50多年的貴州老夫妻的日常生活,而該片的導演陸慶屹正是這對老夫妻的兒子。

《四個春天》是一部很地道的紀錄片,耐心用時間之網捕捉細節,在真實而又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感動。導演陸慶屹連續四年利用回家過年的機會為父母拍攝影像,積累了250個小時的素材,而拍攝過程中最大的一筆投資僅是一架1500元的三腳架。

鏡頭捕捉到的父母瞬間,為何讓人心頭一顫

《四個春天》在上映前已經在專業圈子裡獲得很高的關注。去年,這部紀錄片便在一些電影展上嶄露頭角。評委認為這部作品“傳遞出樂觀堅韌且溫柔細膩的生活態度”。而很多觀眾的留言也不約而同:那些生活中被忽略的瞬間,為什麼被紀錄片的鏡頭捕捉之後,能讓自己心頭一顫?

片中兩位老人將晚年生活操持得有聲有色:每年春節他們忙忙碌碌地為子女準備食材,為了熏製地道的臘腸,還搗鼓起了專用爐具;老人時不時徒步爬山,為你戴上一頂遮陽帽便是日常的關愛;有時兩人一路無語,自然而然地握一握手,便勝過千言萬語;父親每年都會盼著燕子歸巢,看著嗷嗷待哺的小燕子,老人家臉上難掩天真興奮的神色;為了方便與子女交流,老夫妻開始摸索微信語音,父親笨拙地對著手機說話,一旁的母親笑得前仰後合……這些真實細膩的生活的細節,讓不少觀眾看到了自己的父母。

被《四個春天》暖到了?父母老了,所有“家的感動”都在兒女心裡

溫馨的日常中也有苦澀。紀錄片中,姐姐的突然離世成了一個巨大的轉折。面對女兒的離世,老夫妻倆沒有嚎啕大哭,而是用沉默與哽咽掩飾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只是,那個春天不再熱鬧,豐盛的年夜飯缺了一角。生活還要繼續,老人很快找到了一種寄託哀思的方式,他們在姐姐的墳頭種起了綠植,希望這份盎然的生機能夠成為維繫生者與死者的紐帶。在紀錄片的最後一個春天裡,年邁的父母在豐盛的年夜飯餐桌上為逝去的女兒留一份餐具,在女兒的墳前哼起旋律跳起了舞蹈,苦難沒能絆住他們享受生活的腳步。

平凡生命消化苦難與悲傷的能力讓觀眾感動,《四個春天》因此也被不少觀眾解讀為一部講述如何面對生死的紀錄片。

能夠感動觀眾,紀錄片並不是非要上銀幕

“倒不是說這片子拍得多麼精巧,主要是這對老人家太令我羨慕和感動了。怎麼樣營造出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這或許正是家庭教育中最需要的愛的教育。”一位在觀影中感動落淚的觀眾對《四個春天》的評價說,老人家將歲月的苦難化為財富,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樂觀、豁達、堅韌與感染力,提醒我們家是什麼,親情是什麼。

被《四個春天》暖到了?父母老了,所有“家的感動”都在兒女心裡

紀錄片一直被視為小眾藝術,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中,走向院線的紀錄片都試圖用商業化的內容、題材設定,大規模的投資,走向大眾。而這幾年走進院線的紀錄片卻漸漸摸索出新的思路。2016年年底,脫胎於電視紀錄片的影院版 《我在故宮修文物》獲得9。4的觀眾打分。次年,《二十二》作為國內首部公映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上演“逆襲”,在上映次日單日票房就突破1000萬元,排片佔比從最初的0。3%上升到4。6%。簡單樸實的鏡頭抓住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從匠人精神、民族記憶,到如今《四個春天》對家庭、對父母的感懷,不難發現,真正撬動口碑的不是投資和技術,而是迴歸紀錄片本質的對生活對人的記錄。

被《四個春天》暖到了?父母老了,所有“家的感動”都在兒女心裡

有媒體用“值得帶父母二刷(看第二遍)”形容《四個春天》,儘管紀錄片獲得很高的口碑,但是整體票房體量依舊不可能與電影大片相提並論。“600萬票房,意味著有20萬人進影院,這樣就夠了。”《二十二》的導演郭柯曾這樣表達走進觀眾的期待。是否走進院線或票房的高低,只是紀錄片成功的一種標尺,事實上,《四個春天》日均票房也不過百萬。業界提醒,並不是所有的紀錄片都適合走上銀幕讓觀眾在集體觀影的模式下與生活完成對話。如何根據紀錄片的內容和敘事方式,找到最佳的走進觀眾的路徑,是《四個春天》等紀錄片獲得高口碑之後需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

相關連結——紀錄片鏡頭中那些打動人心的父母時光

《人生果實》(日本)

“風吹枯葉落,落葉生肥土,肥土豐香果,孜孜不倦,不緊不慢,人生果實。”這是日本紀錄片《人生果實》開頭時的一首小詩。而紀錄片也以清新、緩慢的格調,用日常的瑣碎構建起一個關於輪迴與生老病死的故事。

被《四個春天》暖到了?父母老了,所有“家的感動”都在兒女心裡

90歲的老爺爺津端修一與87歲老奶奶津端英子是一對老夫妻,共同居住在日本名古屋地區一幢遠離人間煙火的林間小屋裡。這對攜手走過幾十年的老夫妻過著“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每日在自家庭院裡鋤地拔草、種植蔬果、做木工、熬果醬、烤蛋糕、打年糕。直到有一天,從地裡除草回來午睡的修一爺爺再也沒能醒過來。面對老伴的離世,英子奶奶說:“一個人會很寂寞,但要好好地等著我,我很期待還能再見到你,我會好好過下去的。”

《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韓國)

相比於中國溫情紀錄片的小眾,海外紀錄片在院線創造了不少票房奇蹟。2014年,韓國小成本紀錄片《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掀起一股本土觀影熱潮。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500萬觀眾觀看了這部影片,其票房超過兩億人民幣。

被《四個春天》暖到了?父母老了,所有“家的感動”都在兒女心裡

影片取景於韓國江原道橫城山村,講述了一對老夫妻攜手相伴的最後時光。片中的老奶奶姜溪烈14歲那年嫁給了23歲趙炳萬,兩人在76年的婚姻生活中相濡以沫,經歷了喪子之痛,又再次振作。紀錄片中,丈夫的墳頭與家只有一江之隔,妻子知道總有一天自己會跨過那條江過去陪伴他。

作者:張禎希

編輯:王筱麗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