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辛茹苦總被用來形容母親,其原意真是如此嗎?

含辛茹苦,一個經常使用的這個詞語。每當想到它,我們腦中就閃現出母親辛勤操勞的形象。其原意真是如此嗎?

含辛茹苦總被用來形容母親,其原意真是如此嗎?

含辛茹苦這個詞,真是在形容母親嗎?

這個成語出自蘇軾的《中和勝相院記》,該文是蘇軾應一個出家朋友之邀,為其寺廟所做的一篇文章。為寺廟而做,和母親這個女性的形象,似乎關係不大。果真如此嗎?

讓我們讀讀原文。

“佛之道難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其始學之,皆入山林,踐荊棘蛇虺,袒裸雪霜。或刲割屠膾,燔燒烹煮,以肉飼虎豹鳥烏蚊蚋,無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萬億年而後成。”

讀罷原文,原來如此。茹苦含辛這個詞,原來在講出家人修行之艱難。佛家難成,說起來讓人悲愁悽苦。那些開始學佛之人,都是進入深山老林,踏荊棘之路,受風霜之苦。餓時捕動物以自養,睡時為他物所侵襲。即使如此艱難,也絕非一時可就,非歷百千萬億年不能成功。

含辛茹苦總被用來形容母親,其原意真是如此嗎?

東坡居士

可蘇軾從未出家為僧,怎曉得修行之艱難?蘇軾說,這和自己的前生有關。

蘇軾佛門朋友眾多,每到一地,必到當地的佛寺去遊覽幾番,且多次著文以記之。其中最出名的一篇,就是《記承天寺夜遊記》,其文短小可愛,不妨玩味一番,自得其樂。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戶, 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 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含辛茹苦總被用來形容母親,其原意真是如此嗎?

蘇軾與佛印

蘇軾不但和僧人交遊,還多次談到自己的前世。“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南華寺》)除此之外,在《和張子野見寄三絕句過舊遊》裡,蘇軾講,“前世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遊”。

在杭州為官時,蘇軾曾和朋友參寥到西湖邊上的壽星寺遊歷。遊覽中途,蘇軾駐足環視,對參寥說,我生平從未到此處,可眼前所見,恰如親身見過一般。蘇軾用手一指,從我們所立之處到懺堂,當是92級臺階。朋友不信,著人一數,果如蘇軾所言,整整92級,絲毫不差。

含辛茹苦總被用來形容母親,其原意真是如此嗎?

自稱前世是出家人的蘇軾

或許,真如蘇軾所說,他前世就是個出家人呢。

不過,現在我們知道了,含辛茹苦這個詞,竟然和佛家,和東坡居士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以後再用時,要不要多想一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