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失愛的人們:瞭解自己,才能成為合格的父母

童年失愛的人們:瞭解自己,才能成為合格的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果作為父母的我們,在童年也缺失愛,那將來會怎樣教育子女呢?會不會出現“親子關係顛倒”的現象呢?

在日本作家加藤諦三編寫的《長不大的父母》一書中,我明白了:在童年缺失愛的人,將來做了父母,就會像孩子一樣,向他們的子女撒嬌、索愛,這樣一來,就會迫使他們的孩子“長大”,關心理解他們的父母。如果孩子不關心,不理解,做父母的就會很生氣。

比如,一位母親做好了飯菜。如果孩子不說“哇!好好吃”,母親就會心生不滿。

再比如,父親買了一輛車。如果孩子不說“哇!好酷呀”,父親就會心生不滿。

原本在孩子撒嬌時,父母理應滿足孩子的需求,但結果卻是父母向孩子索要這份“不可或缺的愛”。這就是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提出的“親子角色顛倒”。

如果一個人在她幼年時缺少父母的愛,當她年長時成了他人的父母,他們往往會對自己的孩子做出“親子角色顛倒”的行為。

處於親子關係顛倒的父母大都喜歡控制孩子,他們喜歡“以愛之名”,命令孩子做自己年幼時未完成的事。

比如,一位韓國李柳南老師,她因為年幼時家境不好,學不了鋼琴,於是,她把年幼時未完成的心願,轉嫁到了孩子們身上。

她從來沒有問過孩子們到底喜不喜歡學鋼琴,就給孩子們報了鋼琴課。可憐的孩子們除了週末,每天都要彈著自己不喜歡的鋼琴,那該是多麼痛苦的事!

甚至,李柳南媽媽覺得鋼琴太大,不方便搬運,沒辦法在朋友們面前炫耀,後來,她讓孩子們學了可以攜帶的樂器。兒子學單簧管,女兒學長笛,還想著兩個人一起演奏看起來會是多麼讓人賞心悅目!

可結局呢!孩子們被逼著上自己不想上的補習班,最終心生怨恨輟學在家。

最好的教育是“放下”。

這是對所有父母的忠告。當我們與童年和解,就會更加成熟地面對我們的孩子,從而避免“親子角色顛倒”對孩子帶來的傷害。

避免“親子關係顛倒”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人和人之間的不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終會有一天要走向社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自己的夢想。

讓我們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們做父母的只要陪伴就好。讓我們跟隨《長不大的父母》與童年和解,耐心等待孩子們破繭成蝶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