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終身成長》:成癮性人格和斯德哥爾摩效應

《陪孩子終身成長》:成癮性人格和斯德哥爾摩效應

在樊登的《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我讀到兩個概念

:成癮性人格和斯德哥爾摩效應。

樊登說,一個家庭中,如果爸爸處於三種狀態

:要麼不在,要麼太兇,要麼不被尊重,這都屬於父愛的缺失。父愛缺失的孩子,成癮性人格就會很嚴重。

這種成癮性人格的表現是

:抽菸、吸毒、上網、加入不良組織等種種行為成癮。

樊登曾分享過一本《這本書能讓你戒菸》,當他試圖說服一個抽菸很厲害的工作人員讀這本書用以戒菸時,對方卻表示,自己無論如何戒不了煙。

樊登突然問他:

“小時候你爸爸是不是經常揍你?”這個男子回答:“吊起來打”。

樊登明白了,是他爸爸的極端粗暴造成了孩子父愛的缺失,進而把孩子養成了成癮性人格。

一般來說,爸爸嚴厲粗暴經常打罵孩子,孩子通常會對爸爸冷漠、疏遠或者憤恨,有的孩子會對爸爸大喊大叫,強烈反抗,乖戾叛逆。

但奇怪的是,上文中那位抽菸成癮的男子,非但沒有恨過爸爸,反而對爸爸充滿內疚,爸爸生病了,他哭得比誰都厲害。

這就是一種斯德哥爾摩效應。這種人從小缺愛,沒有健全的人格,不愛這個世界,憎恨所有一切,可以與周圍所有人為敵,但卻單單敬重一個人

——對他施暴的人。

這是因為,打他的人,虐待他的人,已經從精神上把他完全制服,使他對施暴者產生了一種不正常的、扭曲的依戀,甚至產生了病態的愛。

《陪孩子終身成長》:成癮性人格和斯德哥爾摩效應

從犯罪心理學上來說,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被害人除對犯罪人產生好感、依賴等方面不正常的情感外,甚至還反過來協助犯罪人的一種情結。

網上記述過一個典型案例

:1973年8月23日,兩名罪犯在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一家銀行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的解救下,歹徒放棄人質逃走。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在法院指控罪犯的過程中,竟然對劫匪產生憐憫,不但拒絕出庭做證,還為他們籌措法庭辯護的資金。

他們表明自己並不痛恨歹徒,對歹徒沒有傷害他們性命充滿感激。更有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竟然愛上劫匪中的一個,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

這種斯德哥爾摩效應,害人不淺,讓人完全走向可怕的心理變態。

在崇尚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的嚴厲、兇惡的棍棒教育下,孩子不自覺地轉向成癮性人格,患上煙癮、網癮或成為不良少年。

如果爸爸此時強硬把孩子送去戒除網癮中心,讓孩子接受

“軍事化管理”,被電擊懲罰,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使孩子從身體到精神都瀕臨崩潰。

為了避免孩子成為成癮性人格,或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父母一定要從自身開始改變,去學習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避免簡單粗暴,根除虐待懲罰,代之以和善堅定,給予孩子無條件的真正的愛。

《陪孩子終身成長》:成癮性人格和斯德哥爾摩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