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皇帝的教育問題,兩漢四百年

本文轉載自 局外人的視界 公眾號,原創作者:卡夫卡不忙了

漢景帝對年幼的太子非常疼愛,這也體現在他為劉徹選的老師上。

前面的太子劉榮的老師是竇嬰,竇嬰是個適合當太子老師的人嗎?太子的老師最應該教的一門功課是怎麼做皇帝,好吧,也叫搞管理。

竇嬰可能是個非常好的朋友,重義輕財,有個當皇太后的姑媽罩著,但卻從來沒幹過什麼仗勢欺人的事,江湖上的好漢都樂於投奔他。

但他又是個非常任性的人,動不動就跟皇帝慪氣,看劉榮的一身不謹慎,被流放了還敢挑戰法律,動高祖的廟,這倒是學足了老師。

漢景帝給兒子挑的老師叫衛綰,這個人學的是儒家,卻靠一手開車的技術被漢文帝看上了,當上了專屬司機。

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很喜歡結交皇帝身邊的近臣,動不動就請大家吃吃喝喝,但到衛綰這裡,每次都喊不動。

文帝因為他的這份謹慎就越發看重他了,在臨終之前還特別囑咐景帝,要他善待衛綰,並稱衛綰是忠厚長者。

未來皇帝的教育問題,兩漢四百年

漢景帝並不是一個有容人雅量的人,開始他想著衛綰太可恨,不給自己面子,就故意冷落他,但衛綰卻當沒這回事一樣,該幹嘛幹嘛,並且非常盡職盡責地完成著自己的工作。

這倒激起了皇帝的好奇心,於是有一天漢景帝到上林苑特地讓衛綰在車上擔任護衛,這一路上衛綰恭敬且不失分寸,恪守禮儀卻毫不諂媚,這倒讓皇帝心生好感,打算好好跟衛綰聊聊了。

等到返回到皇宮裡,漢景帝問衛綰:“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有榮幸跟我同車嗎?”

跟大領導坐同一輛車是一種榮耀,當初漢文帝帶著宦官同乘,就被袁盎狠狠的數落了一頓。

衛綰的回答也挺有意思:“我是代郡人,因為擅長開車而出名,僥倖因功升為中郎將。我不知道為什麼。”

漢景帝又問:“我當太子的時候召你飲宴,為什麼你不肯來?”

衛綰回到說:“這是死罪啊,但我真的是病了!”

這一番對答,讓皇帝對衛綰非常滿意。

好多人讀歷史讀到這裡,就不明白了,為什麼這幾句平平無奇的話,能打動漢景帝?

因為衛綰非常委婉的表現了一個臣子的自處之道,這種君臣相處的分寸感,是每個當領導的都打心眼裡喜歡。太子結交皇帝身邊的人,這是大忌,到這時候,衛綰還不忘了給領導臺階下,用一句人情洞察,情商過人來表揚,不為過吧。

未來皇帝的教育問題,兩漢四百年

漢景帝一高興,就要賞衛綰一把劍,衛綰拒絕了,說漢文帝賜給了自己六把寶劍,現在還放在家裡呢。當時皇權還沒有後世那牢靠,皇帝的賞賜就像現在領導發獎金一樣,是可以拿去用掉的,劍是貴重物品,大臣得到了賜劍,多半會拿去賣掉,補貼家用。

漢景帝看衛綰也不像是個家境殷實之人,不信他會把得到的賞賜都留著,於是派使者去為衛綰家檢視,一看發現都是真的,六把劍都被供著呢,這讓景帝更高興了。

當然,僅有態度是不夠的,還得考察能力,後來漢景帝開始給很多機會讓衛綰歷練,無論是派到地方上當河間王太傅,還是回軍隊帶著平七國之亂,衛綰表現得都相當的好,甚至還因為軍功而封侯。

等到皇帝立劉徹當太子,衛綰便被指定為太子的老師。

小太子劉徹是個聰明頂絕之人,當爹的很清楚,否則也不會那麼偏愛。但一個聰明人當皇帝有時候可能是國家的悲劇,不信你就看看隋煬帝楊廣,文學才華高、國家規劃能力強(大運河)、軍事實力不弱(平南陳、打突厥),因為任性,聽不得反對意見,最後亡了國。

所以景帝選的這位非常有同理心,知道如何處理君臣關係,性格謙和,有內秀的衛綰,真是一個非常適合的老師。

司馬遷是很瞧不起衛綰的,給的評價是:醇謹無他,綰無他腸。

這把衛綰說的好像是個就知道敦厚的大傻子,然而在皇帝身邊,幾次都攪合到政壇紛爭裡,衛綰不僅能從一個開車的司機封了侯當了帝國的丞相,最後還能平安到死,這不是本事是什麼?

政治最終是分配的藝術,衛綰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卻深諳分配的藝術,能幫下屬擔擔子,能讓上司覺得熨帖。

為啥自詡才華過人的司馬遷卻只落得當了公公的下場?其實讀透《史記》的都知道,愛恨過於強烈,未免處事不夠客觀,你有你的感情,難道別人沒有?

衛綰為人處世之道,其實是非常的合乎後世皇帝對於儒家臣子的要求,後來劉徹繼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裡未免沒有受到老師衛綰的影響。

未來皇帝的教育問題,兩漢四百年

但是,在漢景帝這一朝,黃老之學還是朝廷裡的主流。

帝國裡最有權勢的竇太后,是黃老之學的最大護法,看到當了太子的孫子天天跟著一幫儒生混,心裡老大不痛快。

道統之爭並不是現在人想的那麼簡單,從荀子大師起,儒家的治國理念其實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看他教出韓非子和李斯這兩位法家大佬,就知道儒法合一已經成為一種顯學。

儒為法表,其實是以一種更溫和的手段來幫助君主獨裁,法家強調行為控制,而儒家講究的是精神上的封建,後來人總結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絕對服從洗腦。

在漢景帝看來,衛綰就是個純儒。

當皇帝當然喜歡這種以自己的一直為轉移,恪守臣道的臣子,可惜的是,竇太后代表的是另一種勢力:功臣們共天下的訴求。

黃老之學所謂的清靜無為背後藏著的是接受現實,不做過多的干預,縱容實際上的權力割據,對功臣們來說,當年祖宗們跟劉邦一起打的天下,大家都有份,總要給自己留點權力自留地吧。

竇太后繼承了呂后的權勢,當然知道自己在朝中說一不二的力量因何而來,作為領導者,她必須為跟隨自己的那一幫人代言。

這裡還牽扯到自己心愛的小兒子劉武,因為皇帝拿著儒家的禮法當大棒,梁王非但沒機會當儲君,還因為備受冷落而早早的病死了,在老太后看來,假如沒那麼多腐儒來搗亂,自己的願望又怎麼可能落空呢?

新仇舊恨,權力糾結,這就讓竇太后見天地想辦法跟儒生作對,推崇黃老之學。

未來皇帝的教育問題,兩漢四百年

但儒學畢竟有它入世積極先進的一面,有皇帝在明裡暗裡的支援,儒生們也沒太把那位深宮瞎老太太的想法太當回事。

有位知名儒生轅固生公開說:黃老之學,也就是家人之言罷了,這裡的家人倒也不是專指女人家,有點像清北的大學生,對著某個野雞大學的畢業生,不屑的說出,不就是個大專生,大概就這個意思。

這是非常無禮的一句話,其中還包含著蔑視竇太后沒文化的意思在裡面。

這可把老太太氣壞了,指著轅固生就罵:這樣的腐儒,要是在秦朝的時候,就是在城牆上幹苦力的命。

罵完了還不解氣,直接喊了兩個衛士,把轅固生扔到野豬圈裡。

意思就是,你不是厲害嗎?你有文化吧,看不起我沒文化,我就讓更沒文化的野豬過來跟你講講道理。

這下把漢景帝急壞了,又不能當面忤逆老太后,只好把自己的劍扔給轅固生,好讓他能跟野豬搏鬥,那時候的儒生也不像後世的儒生手無縛雞之力,儒家六藝裡也有培養武藝的射(射箭)、御(趕車),轅固生武力值頗高,竟然在搏鬥裡把野豬給殺死了,老太后也沒在事後再追究了。

但到了孫子的教育問題上,這個愛攬權的老太太肯定不願意讓儒生們把持,於是也給劉徹安排了個黃老之學的講師汲黯。

汲黯此人後來以敢跟漢武帝叫板而出名,因為有一重師生的情分在,喜歡殺大臣的劉徹倒是一直非常寬容汲黯。

其實黃老之學裡面很多詭道之術,論心眼,衛綰的心眼要比汲黯強多了,在教育學生上,汲黯遠不如衛綰,這也是後來漢武帝決定獨尊儒術起因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家國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