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減法思維如何預測未來

這是《反脆弱:從不確定中獲益》主要內容及讀後所悟的第13篇,作者是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鵝》也是他的著作。

在我們的認知裡,存在的許多無法用語言直接表達的事物,但這類事物卻在生活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不能用語言直接描述、表達,不代表著不重要,只能說是還未找到合適的詞彙進行概念化,幸運的是,每過一段時間都會出現新的詞彙來對這類事物概念化,就如“反脆弱”這個詞的出現。其實,反脆弱這個概念是運用了否定法來進行闡述的,這提示我們,當遇到無法直接表達時,可以嘗試運用否定法來減少干擾項,以更加準確的表達我們所要描述的事物。

否定法除了在提供新概念起作用外,還可以運用在多方面,減法思維就是其中的一個運用。減法思維,也叫做少即是多,是反脆弱的一種思維方式。這一卷採用了減法思維探討了預測、干預與否兩方面的內容。

1、怎麼用減法思維進行預測呢?很簡單,看看那些存在50年或50年以上的事物,未來大機率會仍然存在;那些在一段時間內火爆的事物,沒經過時間的考驗是不會長久的。進一步說,存在的時間越長,未來繼續存在的時間也就越長,呈明顯的正比例關係,當然小部分存在例外。

在此,需要特別強調,所說的存在不一定是實物存在,可以是資訊、精神、需求等“軟事物”的形式存在。比如說,馬車存在了很久還是消失了,是的,消失的是馬車,但出行的需求一直存在,技術的進步讓我們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經典書籍可能會消失,但傳遞的內容不會,教堂可能會消失,但宗教信仰會流傳,個體的人可能會消失,但基因會延續。

所以,歷經時間考驗的事物是反脆弱的,是大機率一直存在的,預測未來不需要那麼多資料,維度,看看事物是否經過時間的考驗,你就能很好的預測它是否能持續存在。

2、大部分人遇事時,偏向於行動或者干預,但想想減法思維,或許順其自然,延遲干預是更好的方法。在醫療領域,大部分醫生及患者傾向於積極干預,不管疾病的輕重緩急。然而,很多輕度疾病,人體是能自動痊癒的,干預(吃藥)帶來的傷害可能更大,因為人體是一個反脆弱系統,在一定程度內是可以自動清除病原體的,從而恢復健康。

過度干預,除了破壞了人體的脆弱性,更大傷害來自於醫源性損傷,即治療帶來的副作用,這點可能被大多數人所忽略。外來的干預,本身就存在隱性的凹性效應,小小的干預帶來的後果不明顯,但它是非線性的,達到臨界值時,造成的傷害呈指數級增加,這點需要我們格外的留意。當然,當面對一種重症時,這時考慮醫源性損傷就顯得不明智了,此時我們需要確保的是生命安全,其他的都要讓步,即使有時是以犧牲某個器官為代價。

所以,遇事時,小事不干預或延遲干預,大自然能幫忙解決;大事,特別是負向“黑天鵝”事件,我們應立即行動,確保主體的安全,而不是考慮其他的得與失。這也是減法思維的體現——能不干預就不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