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石眼”端硯突出特徵和鑑別點)

大家好,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分享四大名硯之一的端硯。

端硯又稱端溪石硯,位列我國四大名硯之首,始於唐代武德年間。端溪石產於今廣東肇慶東郊的斧柯山西麓嶺羊峽端溪一帶,肇慶古屬端州,所以用此石料雕琢的硯稱為端硯;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的研石最佳。顏色以紫色為主,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綠色等。石材質地緻密,細膩滋潤。端硯的石品種類多樣,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火捺、天青、冰紋、金線、銀線、金星點、翡翠、眼等。

“石眼”:是端硯非常突出的特徵,古人常用它鑑別是否為端硯。石眼是硯石中自然生成的球狀或橢球狀彩色花紋,有青碧、翠綠、黃綠、米黃等顏色。品相優良的石眼有瞳仁和多重色彩暈圈(色暈),酷似鳥獸的眼珠,因此成為石眼。根據石眼不同的色彩、形態,也賦予了他們不同的名稱鴝鵒眼(鴝鵒即八哥鳥,外形橢圓或正圓,輪廓鮮明,中心有瞳仁,色暈圍繞中心逐層展開)、鸚哥眼(外形接近於正圓,輪廓鮮明,瞳仁黃黑色相間)、象牙眼、雄雞眼等。

端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石眼”端硯突出特徵和鑑別點)

“魚腦凍”:古人認為魚腦凍是石肪凝聚;但現代地質學檢測,魚腦凍的主要礦物為水白雲母和絹雲母,含少量高嶺石和白鈦石等。色澤最佳者純白,一般多為白中帶青,或白中帶灰黃,四周有胭脂火捺圍繞;形態呈團狀似魚腦而得名。

“蕉葉白”:是最受人推崇的端硯石品。形態為比較規則的片狀,色澤為白中略帶青黃,如芭蕉嫩葉而得名。其礦物結構與魚腦凍基本相同,只是因為色澤偏黃、呈片狀。蕉葉白周圍有胭脂火捺圍繞。

“天青”是指研石上的藍色斑塊,如雨過天晴的蔚藍天空而得名。其礦物結構以磁鐵礦和綠泥石為主,無固定形態。

“青花”:是硯石上散佈的或隱或現的細微斑點,大多呈現青藍色,或青黑色,少數呈現紫蘭色。青花是硯石內所含的赤鐵礦、磁鐵礦、菱鐵礦、綠泥石等細微質點散佈形成的。根據青花形態不同,有萍藻青花、魚仔青花、蛤肚紋青花等。

端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石眼”端硯突出特徵和鑑別點)

“火捺”:是指端硯石中有些部分呈現好像被火燒灼後的痕跡,亦稱“火烙”;色澤主要為紫紅微帶黑色。火捺較為常見,尤其是在紫色硯石中更為普遍。火捺是赤鐵礦、磁鐵礦、菱鐵礦等鐵礦物,由於鐵礦物含量不同以及鐵離子價位不同,顏色有深有淺。根據火捺呈現的形態和顏色可分為胭脂火捺(中心部位顏色較深,向外延展逐漸變淡,呈現為淺紫帶紅如胭脂色)、金錢火捺(其外形呈圓形或橢圓,中心部分有鮮明的紫黑色圓塊,從中心向外又有樹木年輪般的圈圈紋理,形狀如古代的銅錢)、馬尾火捺(硯石上紫紅色條紋的火捺,或橫或斜,如奔馬飄揚散開的馬尾)。

端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石眼”端硯突出特徵和鑑別點)

端硯從初唐時的突出實用性,硯面沒有任何裝飾和雕工到唐中期時開始雕刻以山石、花鳥以及仿古圖案的華麗轉身。由於明代以前硯材容易得到,因此硯的造型大多簡樸碩大,很少見到紋飾。後來由於優質硯材逐漸稀少,明代時端硯的器型多以小巧,注重端硯的題材、硯形、設計和雕工等特點。而到了清代端硯更加註重雕工,使端硯雕琢更趨藝術性。因此慢慢的“硯”由最早的文房實用器變為文房陳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