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六百年 十三

首發起點和天涯

洞察秋毫的預言者

鎬京城破,幽王身死,繼位的周平王迫於戎夷壓迫,不得已考慮遷都。自此開始,這個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始,由周武王姬發一手建立的西周王朝徹底宣佈覆滅,歷時約275年。

一個王朝的覆滅絕對不是偶然的,肯定是有其必然原因在裡面,這個議題太大,我們一時半會也說不清楚,今天暫且擱置,日後再說。

實際上,在西周滅亡之前,並非所有人都如周幽王、虢石父、褒姒等人一般當局者迷,依然有許多的智者能從這複雜繁亂的時局裡看出端倪,提出警示,但可惜的是,像周幽王姬宮涅這樣的當權者是從來不聽他們的諫言的,在他們那裡,人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不得其用,這也許就是歷代王朝滅亡的其中一個原因。

那麼這些智者是誰呢?

在當時來看,起碼有兩個人看出了西周的災禍,並提出了示警,這兩人便是當時的太史伯陽甫和司徒鄭桓公姬友。

我們先說說太史伯陽甫。

伯陽甫歷任兩代國君,從周宣王開始就擔任周王室太史一職。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太史這個職位。

太史一職歷史悠久,自有夏一代便存在了。夏朝時,太史便如字面一般,是專門記錄歷史的史官,同時,由於這個職位所需知識淵博,起碼古代的歷史和君王的行為得失都是需要了解的,一些天地異象也是得記錄的,不僅要記錄,還要能夠進行分析預測,所以久而久之,太史便還要負責天文觀察和氣象預測,有點現在天文館館長和氣象臺臺長的意思,而且由於精通曆史,也就捎帶著對以前的法律有了一些涉獵。大家明白古代法律講究經驗,主要參考過去的案例來裁決,所以這個職位後來又多了一個重任,那就是參與立法。

自此之後,這個官職愈發重要,漸漸成為了君王的重要顧問,對君主的一些重要決策進行勸諫和建議。

據傳,當年夏桀無道,胡作非為,時任太史的終古意識到這樣下去大家遲早一起完蛋,便哭著向夏桀進諫,結果卻是一片忠心餵了狗,皎潔明月照溝渠,不但沒落一點好,反而是被夏桀痛罵一頓,說他多管閒事。

這終古大人雖然學識淵博,但不是讀書讀傻了的書呆子,一見形勢不對,兩腿一溜就跑去投奔了商湯。

後來,發展到商代,大家知道商人篤信鬼神,恨不得吃個飯都要占卜一下,聆聽神的教誨,在這種情況下,當時負責祭祀等事的神職“巫史”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實際上,這群人確實是權勢滔天,有時連商王都得聽他們的,沒辦法,誰叫人家是天神在人間的傳話筒呢?

後來時間日久,隨著政權不斷完善,商王有些回過味來,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老有個人狐假虎威壓著自己,真是倍兒不開心。於是,巫史這一職位便被拆分,分成了師保、卿史、太史、太師、乍冊、內史等官職,其中太史一職便是替商王起草和收發文書的,同時也保留一項前代的職責,那就是記錄歷史事件,但這個主要是兼職,因為當時正式負責記錄歷史的的史官官名是乍冊。

再往後周人興起,周人的政權機構相較比較完備,官制也比較健全,決策層由周王、太師、太傅、太保等負責,以下的執行層按工作性質則可分為卿士寮和太史寮,其中太史寮的長官便是太史,主要職責是掌管曆法、主持祭祀、對國家大事進行占卜和管理全國的文教之類,而他們的長官便是太史。

可以看出,從夏代開始,太史便是一個重要官職,由於其特殊性,擔任者往往都必須是學識淵博、通人神諸事的大學者,並非隨便什麼阿貓阿狗都可以成為一國太史。而這些成為太史的人,由於其學識修養極強,身處高層,眼光和見識自然也要遠遠超出常人,所以能對事情發展做出超越當時的判斷,正如剛剛說到的終古大人。而論終古之後的傑出代表,則非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主角伯陽甫莫屬。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幽王姬宮涅剛剛繼位不久,西周都城鎬京和三川(洛水、渭水和涇水)附近便發生了地震,太史伯陽甫對此進行了一番詳細分析,並做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判斷,周國即將滅亡。

伯陽甫原話太過玄奧,本人水平有限,就大概簡短敘述一下:三川地震,是因為有人擾亂了天地秩序,導致陰陽移位,陽氣反被陰氣壓迫於下,無法上升,所以發生了地震。陰陽顛倒,將導致水源乾涸,土地得不到滋潤,人民便沒有收入,財用匱乏,國家便要滅亡。

在我們現在看來,可能覺得陰陽之類的事物過於玄妙,難以用科學解釋,接受程度不高,但是實際上他的這番話裡並非完全是從天心神意的玄學出發,其中還是有許多符合科學論述的。也許對他來說,以玄學角度來講,反而更容易為統治者接受,得到重視。

接下來,我們便粗淺分析一下。

首先是地震這件事情,古代不像現代,基本是靠天吃飯,人們抗風險能力實際很弱,只要隨便來個什麼乾旱水害,就可以對當時的生產系統造成重創,幹掉一大批底層勞動者。

我們現在都知道地震是板塊運動的結果,會造成地層一定程度改變,造成水源乾涸也在情理之中。而伯陽甫不知道,他將其歸結為陰陽顛倒,天地秩序失衡,而由於對前人知識的積累,雖然他沒有現代的地理知識,但是他也推斷出了三川可能幹涸的這一次生災害。

接著便是災害引起的後果了。

伯陽甫為什麼說只要水源乾涸,人民便會沒有收入,導致國家滅亡?因為他看穿了周國的生產結構,周國實際上是一個農業國家。

自周的祖先後稷開始,周人便長期從事農業種植的光榮事業。而對於農業國家來說,水源是保證收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沒有水源,再厲害的農民和生產工具都沒戲,而失去水源導致的後果,便是顆粒無收,跟著人民就會失去收入,不僅沒辦法搞經濟,連吃飽飯都是個問題。

人民吃不飽飯,國家自然也沒有稅收,沒有財政來源,更可怕的是因此帶來的外敵趁機入侵,國人暴亂等問題,伯陽甫所預言的國家滅亡絕非危言聳聽,處理得不好,絕對是一種大機率的可能。

然而不幸的是,此時的周國君主周幽王完全沒有半點緊張感,他對伯陽甫發出的預警沒有半點重視,或者說他根本不在乎,甚至在不久之後,他還增加了賦稅,以滿足他自己的享樂需要。

地震後的第二年,幽王三年,姬宮涅終於在後宮迎來了那個關鍵人物,褒姒。

自此之後他更是變本加厲,只管享樂,不理國政,對此事伯陽甫也是頗為不滿,他找到了姬宮涅,給他講了褒之二君的故事,這個故事我們在之前提過,由於過於離奇,可以判斷是不太可信的,伯陽甫說這個故事,也是以此委婉地勸諫周幽王要改過自新,振作圖強。

可是結果再一次讓他失望了。周幽王姬宮涅不僅沒有絲毫觸動,反而是愈發寵愛褒姒,毫不在乎國政大事。

這個情況下,伯陽甫也死心了,他雖然能看出幽王的種種表現的隱患以及周國當時面臨的困境,但是對於周幽王這樣一個不肯聽從諫言的君主,即使作為太史,他也是無可奈何。

而這個時候,又有另一個明白人反應過來了,這個人便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鄭桓公姬友。

鄭桓公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也就是周幽王的叔叔,在宣王二十二年的時候,他便因功被周宣王封到鄭地,位置大概在現在陝西華縣東邊。

周幽王八年,姬宮涅把這位叔叔叫了回來,擔任周國司徒,也就是管理全國的土地戶籍、人民勞役之類的事情,權力很大。

鄭桓公接到任命很開心,二話不說就來了。可是不來不知道,是一來嚇一跳。

周幽王的種種胡作非為他雖然之前有所耳聞,但畢竟並未親眼見到,還是存著一點半信半疑的心思。而自從他走馬上任,成了整個周國的司徒,算是把這個侄子看了個透。

這位周天子整日不理國事,將國家大政交給大臣,自己只顧在後宮和褒姒玩樂,根本沒有一點身為人君的自覺。

而大臣們也好不到哪裡去。

掌握實權的是虢石父,這個人說句不好聽的,根本屁本事沒有,整日只會溜鬚拍馬,討好姬宮涅,甚至對於姬宮涅廢長立幼這樣明顯違背禮制的舉動,他也是無下限逢迎,結果導致了太子姬宜臼的出逃。

姬友的心涼了,繼而感到了一種直入骨髓的恐懼,他多年的軍事政治生涯鍛煉出來的本能告訴他,這個國家將要大禍臨頭了。

姬友是個忠臣,他無法做到拋棄周幽王獨自離開,而且這也只是他的一點猜測,如果僅僅因為這樣便拋棄主君的話,那麼將來如果事情與他預想的不一樣,自己便要留下千古笑話了。

在這時,他想到了一個人,那個人是全國最有學識的人,只要自己向這個人請教,就一定能解開心中大王疑惑和難題。

沒錯,姬友想要請教的人便是太史伯陽甫。

於是他找到了伯陽甫,直截了當就問:“周國要衰敗了嗎?”

伯陽甫有些驚訝,抬頭看了一眼姬友,他知道姬友是鄭國國君,周國的司徒,身份尊貴,位高權重,這樣一個人突然來問他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如何讓人不驚訝?

伯陽甫陷入了沉思,等到他回過神來再次看向姬友,這才發現這位司徒依然是一臉真誠,臉上沒有半絲不耐,不知怎的,他確定這個人不是來拿他開涮,而是真心來請教的,於是他也只好實話實說:“這幾乎是一定的了。”

伯陽甫停了下來,又看了姬友一眼,見他臉上沒有異色,甚至還贊同地點了點頭,心裡頓時明白了,看來這個人也是個明白人啊。那麼明人不做暗事,自己也應該坦坦蕩蕩地把看法說出來:“《大誓》裡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也就是說,人民想要的,不論以什麼樣的方式,上天最終一定會實現他們的願望。可是,自王上繼位以來,討厭賢明正直說真話的人,只喜歡溜鬚拍馬的小人,虢石父是個挑撥離間,巴結逢迎的小人,王上卻任命他做卿士,申後是他明媒正娶,正式冊立的王后,現在卻要因為褒姒把她廢掉,不僅如此,他還要廢掉太子宜臼,宜臼是申侯的外甥,申國現在正值強盛之時,又與西戎、繒國、呂國關係緊密,他們怎麼可能善罷甘休,再加上這些年的天災,周國早已不復往日盛況,如果他們聯合而來,周國拿什麼抵擋?”

伯陽甫這番慷慨陳詞把姬友驚呆了,他雖然知道周國情勢不妙,但是沒想到事情已經到了這麼嚴重的地步,這時候,一股悲涼和無力的複雜情緒湧上他的心頭,他知道,到了這個時候,無論說什麼做什麼都已經晚了。

但作為周王的股肱大臣,他的氣節不允許他棄主而逃,可問題在於,他不僅是周幽王的臣子,同時還是鄭國的國君,他也有自己的妻子兒女還有子民,他不想也不能讓他們與他一起為周王朝陪葬。

“那麼,要如何才能避過這場災難呢?”姬友有氣無力地問道,他現在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保住自己鄭國的基業。

伯陽甫看了他一眼,略一思索,說出了四個名字:“黃河、洛水、濟水、穎水。”

姬友疑惑問道:“什麼?”

伯陽甫笑道:“現在的天下,南邊有荊楚蠻族、申、呂、應、鄧、陳、蔡、隨、唐九國;北邊有衛、燕、狄、鮮虞、路、洛、泉、徐、蒲九國;西邊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八國;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八國,這些國家不是周國親屬便是當地兇蠻的土著,那些地方即使您去了也是待不住的。而在黃河、洛水、濟水和穎水之間的一大片土地上,多是封為子男的小國,最大的便是虢國和鄶國,偏偏他們的君主虢君和鄶君都是貪婪奢侈之徒,沒有什麼才能,所以這是上天給你唯一的機會。”

姬友點點頭,心理卻仍然有疑惑:“即使如此,他們也沒有理由把自己的土地讓出來給我吧?”

伯陽甫狡黠一笑,一副關愛老實人的模樣,看得姬友有些心虛,過了一會兒,他才說道:“如果您過去之後,宣告是因為周王室遭難的緣故,想把妻子財貨寄放在他們那裡,他們難道不答應嗎?到時一旦周國混亂衰敗,這些人貪念一起,肯定會背叛您,霸佔您的這些財貨,到時您帶著大軍過去討伐,不正是名正言順,天經地義嗎?”

姬友大驚,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心裡暗道幾聲社會社會,他認真看著眼前這位老者,愈發覺得他深不可測,伯陽甫的這一計,簡直就是後世釣魚執法的開山鼻祖,邏輯清晰,心思縝密,完美地利用了人性的弱點,殺人於無形,即使我輩在千百年後看來,依然不由得直冒冷氣。

姬友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心滿意足地準備離開了,可就在他離開前,他突然想到了另一個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關乎整個天下,於是他回頭問道:“周國衰落之後,哪些國家將會興盛?”

伯陽甫愣了一下,跟著笑了起來,回答道:“齊、楚、晉、秦。他們都是賢人的後代,肯定會興起的。”

姬友也笑了,作為一個久經官場的政治老手,他當然不會相信伯陽甫這個不靠譜的理由,不過他相信伯陽甫這次肯定也是對的,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伯陽甫的預言沒有打一點點折扣。

什麼是智者?這就是!

後來幽王戰敗,鄭桓公姬友兌現了他的承諾,和他的主上一起死於這場驚世大亂,而在這之前,他也順利將民眾遷徙到洛水以東,在那裡建立了新的鄭國,為之後鄭國的強盛打下了基礎。

而至於這位神人伯陽甫,史料並沒有記載他的最終結果,我們也只能相信這位見識超人的大智者用某些辦法逃脫了那場災難,最終退隱某地了吧。

本文為我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或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