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粱香自崖州來 南繁育種基地為“中國飯碗”打牢基礎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慧玲

椰風習習,玉米葉隨風歡騰。走進位於三亞市崖州區的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南繁基地,150畝玉米長勢喜人。近期,86歲的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又來到這裡檢視玉米長勢。

素有“天然大溫室”之稱的海南,是全國最大的南繁育種基地。60多年來,程相文等老一輩種業專家和南繁工作者在瓊島開展“候鳥式”科研育種,追逐“光與熱”。

三亞崖州古城擁有2000多年曆史。這裡常年光熱充足,是中國南繁核心區之一,承載著做強“種業晶片”、打造“南繁矽谷”的特殊使命。近年來,崖州這片熱土接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農業奇蹟。

稻粱香自崖州來 南繁育種基地為“中國飯碗”打牢基礎

在三亞崖州區的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南繁基地,程相文給玉米授粉。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楠 攝

南繁勝地崖州

南繁育種沒有雙休日和“8小時工作制”,只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今年春節是程相文在海南度過的第57個春節。

“三亞崖州一帶光熱條件好,能加速育種過程、縮短育種年限,是育種試驗的‘天堂’。”程相文說。

在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登海看來,崖州匯聚了大量的科研育種條件和科研人員,為開展育種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

除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崖州區高度重視南繁基地建設,全力做好重大科研基地落戶的配套服務保障,極大便利了基礎科研、國際交流和產學研轉化工作。“一批高標準農田和科研公共平臺陸續建設,南繁科研條件越來越好,有效推動了種業的自主創新以及科研人員的交流、合作。”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說。

據瞭解,崖州南繁工作始於1953年。如今這裡是中國南繁的核心區域,每年吸引全國26個省(區、市)超過200家“育、繁、推”相關單位上萬名科技人員在此從事南繁工作,在此育成的新品種數量佔全國的50%,有力支撐了我國種業科技自強自立和種源自主可控。

三亞崖州區副區長楊劍介紹,憑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不斷提升的服務保障,崖州區已成為全國南繁單位進行南繁育種加代的首選之地。目前,中國科學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三亞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三亞研究院等10餘家“國字號”涉農科研院校在崖州區建設實體機構,隆平高科、大北農集團、德國科沃施等國內外種業龍頭企業紛紛搶灘進駐,在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同時,推動農業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有效增強崖州南繁產業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動能。

為“中國飯碗”打牢基礎

2021年10月26日,崖州區南繁公共試驗基地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突破1500公斤,實現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遺願;今年1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公佈第四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三亞市崖州區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成為43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之一……這些喜訊是崖州區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擔當的有力見證。

這家成立僅兩年半的產業園,將“國字號”榮譽收入囊中,其先進的技術裝備水平是一大秘訣。園內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1。59%,農產品冷鏈流通率達63%;建設國家生物育種專區、南繁生物實驗室……一組組資料體現了產業園設施裝備之精良。

為了改變南繁過去“又難又繁”的情況,崖州區近年來著力抓實要素保障工作。崖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懷良說,目前,產業園建設高標準農田5。33萬畝,高標準農田覆蓋率達96。73%,畝均投入超過5000元;組建國有平臺公司,成立專業隊伍做好南繁試驗田、育種基地服務工作。

同時,聚焦現代種業。產業園探索形成作物育種、種子種苗生產、加工儲運、技術推廣、科技交流、科普教育、休閒體驗等全產業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年總產值達57。79億元。其中,種業產值37。65億元,主導產業覆蓋率65。13%,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

稻粱香自崖州來 南繁育種基地為“中國飯碗”打牢基礎

2021年10月,三亞崖州區南繁公共試驗基地的雜交水稻等待收割。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近年來,崖州區以“做強種業晶片,打造南繁矽谷”為目標,著力構建南繁種業、科研、生產、生活服務體系,形成科技創新核、育種制種區、成果轉化區、產業融合區、生態保育區“一核四區”的空間發展格局,成為農業科研育種的“助推器”、農業生產用種的“儲備器”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此外,緊跟國際農業發展前沿。位於崖州區的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一期3280畝基礎設施已完成建設,並已啟動生物育種試執行工作和首單生物育種試驗。目前已有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8家單位入駐專區,圍繞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育種開展試驗工作。

如今,南繁已由過去的加代繁育為主,向科研育種、制種繁種和生物育種研究等多功能轉變。

三亞市崖州區委書記樊木表示,崖州區堅定不移推進區城全面融合,著力最佳化全區產業結構,為崖州經濟發展打造新的增長極。切實做好南繁要素保障,積極承接南繁成果溢位,建立城區產學研用協作機制,推動崖州灣科技城等研發成果和企業專案就地轉化,探索符合區情的CRO企業育種模式,提升崖州現代種業全產業鏈價值,打造全省農業升級示範點,讓當地百姓打上南繁工、吃上南繁飯、發上南繁財,助力構建南繁產業發展新格局。

打造制度整合創新高地

2021年5月,中國農業科學院選育的新品種“丹霞紅”梨以2200萬元的獨佔許可權轉讓價格在崖州區率先實現成果轉化,這是中國目前為止梨品種權交易額最大的一單。近年來,崖州作為中國南繁育種的“主戰場”之一,逐步開展系列制度整合創新,透過做好智慧財產權保護,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日前,中國(三亞)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透過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的驗收,標誌著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首家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投入執行。該中心面向現代化農業和海洋產業,開展集快速授權、快速確權、快速維權、導航運用等功能於一體,行政執法、維權援助、仲裁調解、司法銜接相聯動的智慧財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工作,智慧財產權特區在崖州從無到有,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事業迎來新氣象。

用好自貿港優惠政策,更多的制度整合創新探索正在崖州大地如火如荼開展。

從探索開展首單種質資源引進中轉業務整合創新,到探索暢通種質資源引進通道;從推動多單種質資源引進特許審批業務,到探路促進特許審批引種的制度整合創新……依託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中轉基地的平臺,在確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中央、省市多家單位協力在崖州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開展制度創新,從巴西、德國、智利等國引進三單玉米、大豆等種質資源,為解決中國種子來源問題、開展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夯實基礎、開啟局面、實現破題。

如今,制度創新成效初顯。產業園已成為崖州育種創新成果有效轉化、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目前擁有智慧財產權1372件,75項成果就地轉化,福返、南鹿、晨海水產等一批企業知名品牌在全國叫響;南濱居白超隊內的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有望打造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稻原生保護基地,帶動種業原始創新和特色鄉村遊產業發展;275家南繁單位加速匯聚崖州,32家國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進駐產業園,透過南繁選育品種推廣產生的間接收入達40。89億元,2580名科研人員持續壯大崖州人才隊伍……做實做強南繁事業與產業,寧遠河畔,崖州區正加速崛起,千年古城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