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一隻大雁殉情而亡,16歲少年黯然神傷,提筆寫就無法超越的名篇

《摸魚兒·雁丘詞》是元代著名詞人元好問作的一首詠物詞,

這首詞在如今一般都被認為是古代“愛情詞”的名篇。

今人知道它,多半是因《神鵰俠侶》中的李莫愁,在出場時吟誦此詞。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拍攝《神鵰俠侶》同名電視劇時,專門將元好問這首詞改編成電視劇主題曲《問世間》,並請來著名歌手張德蘭演唱。曲聲哀感頑豔,觀眾聞之斷腸。

見一隻大雁殉情而亡,16歲少年黯然神傷,提筆寫就無法超越的名篇

不過,這首《問世間》裡面的詞卻是“精簡版”。歌詞只取了《摸魚兒·雁丘詞》的上半闋,詞意簡單通俗,方便傳播,但是卻失去了原作的“文學性”。

《摸魚兒·雁丘詞》詠物抒情,從表面上來看,它是藉著描寫一雙大雁的愛情,來比喻人類的愛情,但是事實上它又不只是寫愛情。

在這首詞的背後,還折射出了元好問內心中對靈魂伴侶,人生知己的渴慕之情。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作品吧。

一、《摸魚兒·雁丘詞》賞析

《摸魚兒·雁丘詞》——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白話翻譯:

人世間的感情,究竟是什麼呢?為何有的人能夠不計生死,向對方許下承諾。比如這一對大雁,它們曾經天南地北,相依相偎,一起經過了多少個年頭?

見一隻大雁殉情而亡,16歲少年黯然神傷,提筆寫就無法超越的名篇

當中有多少歡樂,又有多少痛苦,或者還有像人間兒女一般的痴情。殉情的大雁,當時心裡想說:那天傍晚,我穿過萬里雲端,俯瞰大地,千重山巒,都被厚厚的積雪覆蓋住了。

天寒地凍,前途未明。如今在這世間,只剩下我一個了。有誰,能來與我結伴前行?失去了伴侶,我又為何要繼續前行呢?

當年漢武帝橫渡汾河的地方,再也聽不到熱鬧的簫聲和鼓聲。只有荒煙一片,依舊籠罩著平林。吟誦《楚辭》,也招不回逝去的魂魄。山鬼只能在風雨中暗暗地哭泣。

這對大雁的感情,只怕是連老天爺也會妒忌吧。如此痴情的大雁,我不信它死後,會和那些尋常的鶯兒、燕子一樣,變成一抔黃土就算了。

於是我就替它們修了一座墳墓,留待千秋萬代,那些至情至性的詩人們,前來痛哭狂歌,憑弔一番。

在這首詞在開頭部分,原來有元好問自己寫的序文。他在序文中交代,自己16歲時到幷州參加科考,途中看到有人捉了一隻大雁,並將其殺死。

見一隻大雁殉情而亡,16歲少年黯然神傷,提筆寫就無法超越的名篇

另外一隻“脫網”的大雁見狀,馬上投地殉情。於是元好問就買下了這一對大雁的屍體,並將它們葬在河邊,然後寫下了這首詞。

但是我們如今看到的這首《摸魚兒·雁丘詞》,並不是元好問在十六歲時創作的原版,甚至也不是他後來重新修訂的版本,因為最初的版本早就已經失傳了。

我們目前能夠看到最早的版本是,明代的《遺山樂府》中的版本。

在這個版本里面,

詞開頭第一句是“恨人間,情是何物?”,

其餘的部分,同我們如今見到的詞差不多。

有人認為,“恨人間,情是何物”的說法,是比較符合16歲少年耿直的性情的。不過這也不能證明,它就是《摸魚兒·雁丘詞》的最早版本。

元好問是山西忻州人,有鮮卑血統,他是金、元兩代最傑出的文學家之一。他一生的創作非常豐富,在詩、詞、曲與小說領域皆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影響元代文壇長達三十餘年。

元好問詞風多變,糅合了婉約、豪放兩種風格。

元初張炎作《詞源》,認為元好問在填詞上的水平,和辛棄疾很相似,

並且誇他

“精於用事,深於用情。有風流蘊藉處,不減周、秦”。

見一隻大雁殉情而亡,16歲少年黯然神傷,提筆寫就無法超越的名篇

尤其是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妙在“摹寫情態,立意高遠”。初看的感覺是不如辛詞豪邁,但是細細琢磨之後,你就能體會到他詞中的深意。

因為在這首詞中,不僅有纏綿悱惻,低迴欲絕的愛情,更有人間一些志同道合的知己、友人之間的深情。

除了用情感人,元好問這首詞的創作手法也相當成功。詞上半闋以議論開頭,輔以想象中的場景描寫。下半闋回顧橫汾路的歷史往事,襯托出物是人非的淒涼。

“招魂楚些何嗟及”一句,是借《楚辭》中的《招魂》,暗示作者在意的伴侶,事實上並非是那種僅僅源於本能衝動尋得的“戀人”,而是源於志同道合,求來的知己。

按理說,十六歲元好問,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這個時候他看到一隻大雁殉情,那麼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愛情。

但是我們如今看到的這首詞作,其實是他在成年以後修訂過的作品。張炎之所以說它“立意深遠”,就在於在這首詞的下半闋,作者提到了《楚辭》中的《招魂》。

見一隻大雁殉情而亡,16歲少年黯然神傷,提筆寫就無法超越的名篇

在《招魂》裡面,屈原為什麼要魂魄歸來呢?

他要呼喚的,又是什麼樣的魂魄呢?

原來是他從前在事業上的“知己”楚懷王,因為遭秦人哄騙,被囚禁在武關,抑鬱而終。

所以成年後的元好問,回憶起這一起大雁殉情事件時,他眼中看到的,就已經不是簡單的男女之情了。這樣的感情,是包括了男女情在內的,更大範圍的一種對“知己”的渴慕的情懷。

一個人,其實是非常害怕寂寞的。但是非常遺憾的是,人的一生當中有絕大部分的時間,不得不面對寂寞。

我們都想尋到一個跟自己志同道合的靈魂伴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支撐我們,走完這悽清寂寞的一生。

不管前路是千山暮雪,還是火海刀山。

只要有這麼一位靈魂伴侶,願來與我們攜手同行,那麼我們就無所畏懼了

。反之,我們甚至會喪失活著的信心。

古人常說:士為知己者死。在這首詞的開篇,就已經透過一個問句,點明瞭詞中的主題。那就是——到底是什麼樣的感情,可以讓一個人無懼生死,與另一個人定下契約?

見一隻大雁殉情而亡,16歲少年黯然神傷,提筆寫就無法超越的名篇

人都是害怕死亡的,為什麼有人不但不害怕死亡,反而在失去靈魂伴侶後,主動求死呢?

難道這一切,僅僅源於動物本能的衝動嗎?顯然不是這樣的。

詞中那一隻殉情的大雁,其實也不是為了“愛情”而死,

它是為了從此能夠“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而死!

元好問顯然覺得,要找到一個肯為對方而死的靈魂伴侶,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他要給大雁修墳,再寫下這首詞,讓千秋萬古的文人們,借這個機會,為知己難求而痛飲狂哭。

結語

《摸魚兒·雁丘詞》是元好問十六歲時的作品,不過我們

如今見到的,卻已經不是他十六歲的原作了。

雖然原始手稿已經遺失,但是我們也不能夠武斷地說:十六歲的元好問,不可能有詞裡那種深邃的思想。畢竟古人成熟得早,元好問少年早慧,十六歲時已經可以去考狀元了。

除了這首詞,元好問還寫了很多詞作。有一部分詞作的創作水平和立意,其實也並不比這首詞差,甚至還更好,但是影響力卻不如這首詞。

見一隻大雁殉情而亡,16歲少年黯然神傷,提筆寫就無法超越的名篇

那是因為,這首詞前面所講的內容非常地通俗。

尤其是詞的上半闋。不需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也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一講到愛情,大家都懂。

立意深遠的部分,恰好是在不好懂的下半段。但是相關電視劇在編寫歌曲的時候,“巧妙”地將其腰斬了。所以最後藉著電視劇,這首詞又得到更大範圍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