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古稀尚且修訂《春秋》、整理《詩經》,孔子為何如此拼命?

年過古稀尚且修訂《春秋》、整理《詩經》,孔子為何如此拼命?

孔子,如家學派從創始人,被尊為“天縱之聖”,其一生除了遊學講道,還編撰了很多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其具有代表性的《論語》就有二十篇,至今很多人為了研究它而窮其一生,可見孔子儒家文化的魅力。其實《論語》並不是一個系統的教材或者作品,它僅僅是學生記錄孔子的一些話,很多篇章中說的的事情前後並不關聯,但是不可否認《論語》的確是因孔子而產出的,因為裡面都是孔子說過的話。

年過古稀尚且修訂《春秋》、整理《詩經》,孔子為何如此拼命?

孔子講道

孔子在六十八歲之後開始著手整理《六經》、修訂《春秋》,六十八歲已經年近古稀,而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七十三歲,整整五年。古時候這個年紀的老人早已垂垂老矣,而孔子卻能拿出年輕人拼搏的精神繼續做這些流芳百世的事情,為什麼呢?這就得談一談孔子的人生規劃和進取之道,正是有了這些完整的人生規劃,孔子才能為後世留下如此多的文化瑰寶。

年過古稀尚且修訂《春秋》、整理《詩經》,孔子為何如此拼命?

論語

孔子在《為政》中說過“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二順耳,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字面上的意思並不難理解,但是我們可以深入的體會一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十五歲時一個很大的年紀了,不像我們現在十五歲還只是個孩子,甚至不懂事。在過去“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十四歲就可以正常的嫁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時候人們成熟的年紀都很早,周瑜十九歲統領百萬雄師,多爾袞三十八歲就平定中原。古人到了十五歲就是該立大志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應該胸懷天下,要有一個偉大的抱負。

年過古稀尚且修訂《春秋》、整理《詩經》,孔子為何如此拼命?

詩經

“三十而立”,從十五歲三十歲整整十五年,這是十五年要不斷的學習進取,人能夠上這個而立之年。“四十二不惑”,孔子在經過這十年的沉澱,自己對所學的知識已經非常明瞭,不再存有疑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時候的孔子認為自己是天和地的一道橋樑,是個非常偉大的存在。人們也認為孔子被上天賜予木鐸,來喚醒迷茫中的人們。到了五十歲,孔子就開始認真履行“橋樑”這個職責,不斷遊學講道,這也是孔子對世人貢獻最大的時期。

年過古稀尚且修訂《春秋》、整理《詩經》,孔子為何如此拼命?

春秋

“六十而順耳”,這個時候的孔子不再一味的教學,而是學會的聽到社會中不同的聲音,感受百姓的疾苦。而且這個時候的孔子願意接受別人不同的意見,然後煩反思自己的學說有何不妥,從而將自己的學說加以最佳化。“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到了這個年紀開始遵循自然規律,一言一行都不會逾矩。而這個時候的孔子已經開始為後人最後的貢獻,不再試圖改變別人,而是開始著手整理前人的文化精華,修訂一些影響深遠的典籍。

年過古稀尚且修訂《春秋》、整理《詩經》,孔子為何如此拼命?

孔子

孔子之所以能如此拼命,是因為他從十五歲就開始有了一個完整的人生規劃,他的一生也在嚴格的執行這個目標。但是我們不一定要學孔子這樣做,這種做法在現在看來是非常刻板的,每個人的悟性都不同,有人對人生領悟的早,但是有的人就很晚。所以我們如何規劃人生不能單純的效仿古代聖賢,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規劃屬於自己的人生。只要最後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一個很高的人生境界。

(文章原創,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