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思維死角

走出思維死角

一個教授向一群學生出這麼一道思考題: 一個聾啞人到 五金商店去買釘子,先用左手做持釘狀,捏著兩隻手指放在櫃 臺上,然後右手做錘打狀。售貨員遞過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 了搖頭,指了指做持釘狀的兩隻手指,售貨員終於拿對了。這 時候又來一位盲顧客……

問題就隨之出現了。“同學們,你們能否想象一下,盲人 將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買到一把剪子?”教授問。

讀者朋友,我們是否也想象一下盲人如何才能買到剪子? 一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噢,很簡單,只要伸出兩個指頭模 仿剪子剪布的模樣就可以了。”全班同學都表示同意。相信讀 者們也不會反對——因為這樣的回答的確沒錯。教授也沒有否 定學生的答案,卻如是說: “其實,盲人只要用口說一聲就行 了。”

兩個答案都沒有錯,但從中卻凸現出不同的思維方式:學 生回答問題之前,由於大腦已輸入教授提供的“比手勢”的信 息,當盲人出現時,他們便產生預見,陷入“比手勢”的心理 定勢而無法跳出來;教授卻能擺脫以往經驗,打破思維定勢, 以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來思考問題。教授最後說: “記住: 一 個人進入思維死角,智力就會在常識下。”

這個小故事提醒我們: 當我們面臨新問題時,建立在以往 經驗和知識這上的心理定勢往往會對我們產生消極影響,成為 我們思想行為的障礙。三國時期魏國的司馬懿,精通兵法,身 經百戰,運籌帷幄、施謀布計不在諸葛亮之下。因他深知“兵 不厭詐”乃用兵之道,深怕孔明的空城裡有詐,佈下十里埋伏 而不敢進城,而對洞開的城門白白錯過勝機。緣何如此?無 它,蓋因司馬懿片面地、錯誤地運用了已有的知識經驗,這 樣,就中了與過去經驗恰恰相反的“空城計”。

科學研究表明,人腦雖然結構極其複雜,卻有一個很大的 特點:最易趨向習慣。人腦是一個製造模式的系統,按照最簡 單的原則行事,它依賴於早年形成的模式,而置模式外的資訊 不顧。這裡再舉一個有趣的例子:有人對一批有數學知識的人 進行這樣的測試——說出下列數字序列的規律: 2、1、0、7、 3、4、6、1、8。由於這些人有著“等比數列”、“等差數列”、 “調合數列”等關於數列或級數的“心理定勢”,竟無人能指出 其中的規律。實際上,這個數列是按照數字的形狀來排列的, 奇數位置上的數字都包含弧線。前一陣,風靡很長時間的“腦 筋急轉彎”智力測試題,不少人面對此類題目急得撓頭搔腮, 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往往就是囿於思維定勢。如: 小明的爸 爸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大毛,二兒子叫二毛,三兒子叫什 麼?大部分人脫口而出: “三毛。”明擺著叫 “小明”,腦筋一 直就轉不過彎來。

其實,每個人的思維都有一個心理定勢。我們只有充分認 識到思維世界裡存在的這個死角,才能逐漸超越舊有的思維模 式,走出思維慣性,進行創造性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