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文/MBA智庫·小栗子 編輯/MBA智庫琉琉

1

前段時間,導演謝飛給《懸崖之上》打了兩星,幾個小時後改成了三星。

他評論說:“對如此薄弱的劇作加工及把控失利,抵消了演員們及視聽製作的努力。可嘆!”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但是沒想到這條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的評論卻引起了波瀾。

有些人在評論區質疑謝飛有什麼“資格”評論張藝謀的電影。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各種說法都有,仿若什麼“真理研討大會”,沒有資格就不能上桌。

看似是支援張藝謀,其實只是無厘頭的攻擊。只不過是打著張老爺子的旗號,揪著“配不配”去“支配”對方話語權,那一刻爽感彷彿是打倒了一個了不得的敵人。

他們問謝飛是誰?他有什麼資格?

——

謝飛是誰?

今年79歲,

中國“第四代導演”中最有成就和有國際影響的導演之一

1986年,執導的劇情片《湘女蕭蕭》獲得第36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堂吉訶德獎。

1990年,執導的劇情片《本命年》獲得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1993年,執導的劇情片《香魂女》獲得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1995年,執導的劇情片《黑駿馬》獲得第1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若真論“資格”,四座歐洲三大都不配的話,那還真不知道誰配。

在此之前,

謝飛導演給張藝謀的《一秒鐘》打了四星,評論裡是對這部電影明顯的讚許。可見謝飛導演只是就電影本身說說自己的看法罷了。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對出演過他《本命年》的姜文,謝飛導演也是非常肯定姜文才華的。

但是對於姜文的《邪不壓正》,他給的打分並不高。

然而在有些人看來,就是師德有損,人品敗壞。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謝飛導演經常在豆瓣打卡自己看過的影音,還被稱為“玩抖音的豆瓣影評紅人”。作為一個導演關注行業新動向這很正常,是個人都有職業習慣。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但就有人說他做影評人只是為了找存在感。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少見,甚至不限於是否名人,普通人或多或少有過被別人“炮轟”的經歷,小到因為一個影評、一件衣服、身材……

那些喜歡“炮轟”的別人,

習慣對著與自己審美或觀點不一樣的人火力全開,恍若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要把對方脊骨打斷跪下來認錯為止。

讓人不寒而慄。

2

前段時間看《覺醒年代》,最讓我折服的情節是蔡公(蔡元培)在勸說陳獨秀不辭退辜鴻銘等守舊派教授。

陳獨秀任職文科學長後,要做一份北大教授的聘任名單,聘任哪些新人來當教、繼續聘任哪些現任教授、以及解聘哪些現任教授。

剛開始陳獨秀是決定把辜鴻銘等人解聘的,因為他覺得辜鴻銘等人守舊的主張,會對新文化造成不好的影響。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蔡公聽完陳獨秀的看法,連說了兩個“不”字:“我不同意你的觀點。”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圖源 / 熱播劇《覺醒年代》

他認為人和文化最複雜,在當今這麼一個混沌時代,其實每個人都在為國家尋找出路,只是思路不同罷了。

新文化是與舊文化割不斷的,它在舊文化的襁褓中誕生。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圖源 / 熱播劇《覺醒年代》

而且守舊派教授也有他們本身值得肯定的地方。

資深導演給張藝謀新片打二星遭群嘲:不要用自己的三觀要求全世界

3

蔡公一段話,讓陳獨秀醍醐灌頂。

之後,他把辜鴻銘等人留在繼續聘任名單上。

往後經常可以看見,新舊文化兩派人馬在雜誌、報紙、開講座上激烈“對戰”。

北大的學術氛圍越來越濃厚。百家爭鳴,好不熱鬧。

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

反觀如今,一些人偏要以自己的三觀來要求別人,跟自己不同觀點就是“有罪”,不站到自己這一邊就是“滔天大罪”。

兩相對比,讓人心寒。

3

許哲榮的《故事課2》,講過一個“

蘇格拉底式對話

”的例子:

蘇格拉底問當時的一名智者:“什麼是正義?”

智者說:“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你看,偷小東西的人叫小偷;竊取一個國家的人,叫皇帝,他的命令就是一切。所以,真正的強者決定了什麼是正義,什麼不是正義。”

嗯,是有那麼一點道理。

但蘇格拉底不說“對”,也不說“錯”,他接著繼續往下問:“萬一你所謂的強者,做了對人民不好的事,這樣也能算是正義嗎?”

智者被蘇格拉底問得面紅耳赤,一時答不出話來,只好反問:“我說的強者,是真正的強者,他才不會犯錯。既然你這麼有意見,不如你來說說,什麼是正義?”

蘇格拉底說:“我也不知道什麼是正義。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知道‘我不知道’。正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無知,所以才會一直去找答案,一再地追問,希望瞭解更多的事情。”

作為那個時代最有智慧的人,蘇格拉底在與他人的對話過程中,絕對不會給予他人對或錯的評論,而是讓他人在對話過程中,自己找到心中的答案。

正因為他“自認為一無所知”,所以他才會一直問下去,而不是給予對或錯的評論。

4

想起《如何閱讀一本書》裡講的“

批判式閱讀的三個規則

”:

第一:要求讀者先完整地瞭解一本書,不要急著開始批評。

第二:懇請讀者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

第三:將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作是大體上可以解決的問題。

這個規則再進一步的話,就是要求讀者要為自己不同的意見找到理論基礎,這樣這個議題才不只是被說出來,而且會解釋清楚。只有這樣,才有希望解決這個問題。

這樣,讀者才是真正與作者展開“辯論”,才能學到東西。

不得不說,這三條規則,不僅放在閱讀上適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交流中也同樣適用。

在一般的交談中,必須雙方都遵守思維的禮節,才能談得很好。

也就是說,看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首先要做的,不是無理地辯駁或爭論,也不是說對方錯或者是對,而是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遵守思維的禮節,能夠幫助我們避免視角狹隘,有時候對我們還有啟迪的力量,幫助我們做出合理甚至優秀的決策。

正如費孝通先生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求同存異,不同求同,同求不同。

有所不同,才能精彩紛呈。

寫在最後

對錯,從來不應該成為能否言論的標準。

從沒有絕對的正確,就像《歷史深處的憂慮》中說:

“言論所表達的思想,是最豐富最無從把握的,其發展是與人類共存亡的。只要人類還存在下去,就沒有終極真理和絕對真理。誰也不能仗著人多勢眾就不準別人開口。”

更何況,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毫無意義。

看到打差評而被人身攻擊、打二星被人謾罵之類的事情層出不窮,就不由膽戰心驚。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能好好地、單純地欣賞事物了呢?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不應該僅僅是一句電影臺詞。

參考資料

1、《「殺死那個差評人」》bysir電影

2、《故事課2》by許哲榮

3、《如何閱讀一本書》by查爾斯·範多倫

-THE END-

●本文為MBA智庫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絡我們。作者:小栗子。MBA智庫專欄作者,一枚專注自我投資,向陽生長的00後。MBA智庫——管理者專業學習成長平臺,兼具熱點與乾貨,頂尖管理知識、進階職場指南。APP、頭條號、微博@MBA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