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中國瓷器最早的顏色釉~

青釉

中國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施青釉的瓷器稱為青瓷。青釉並不是單純的青色,多為青中泛黃,或泛灰、綠。青釉始見於商代中期,此後歷代都有燒造,均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釉內氧化鐵含量的多少,與釉色深淺成正比,含鐵量高,呈色即深。早期瓷器均屬青釉系統,因為所有制瓷原料都含有一定量鐵的成份,這些含鐵的坯釉經過還原焰燒成,便呈現各種深淺不同的青色。商代中期原始青瓷的青釉以青綠色為主,並有豆綠、深綠黃綠色。後期多為青色和豆綠色。西周時期,釉色以青綠色和豆綠色為主,並有少量黃綠色與灰青色。灰色的出現是由於釉料中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鈦,在還原焰中部分轉變為缺氧結構。春秋、戰國時期,釉為青綠色、黃綠色和灰綠色。秦、漢時期原始青瓷釉層比戰國時厚,釉色普遍較深,呈青綠或青黃、青灰等色,並有聚釉現象。這是因為氧化鈣含量普遍較高,釉的高溫粘度降低,流動性較大,有較好的透明度,容易形成蠟淚痕和聚釉現象。浙江上虞大頂尖山窯址中發現少量的東漢時期原始青瓷標本,器表施以青黃色或青灰色釉。東漢晚期青瓷釉層比原始瓷器明顯增厚,而且有較強的光澤度,胎釉的結合緊密牢固。釉中含氧化鈣15%以上,在還原氣氛中燒成所以釉層透明,表面有光澤,釉面淡雅清澈,猶如一泓清水,無論外表還是內涵都已在原始瓷釉的基礎上有了一個飛躍。

青釉,中國瓷器最早的顏色釉~

唐越窯青釉劃花蓋盂

三國時期,青釉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牢固,極少有流釉或釉層剝落現象,釉汁純淨,以淡青色為主,青中泛黃者少見。西晉時青釉釉層厚而均勻,普遍呈青灰色。南朝青瓷多數施青綠色釉,少數施青黃釉。北朝燒製青釉的山東淄博寨裡窯,早期釉色深淺不一,釉層很薄,有青褐色、青黃色;晚期則為二次上釉,釉層加厚,明亮光潤。河北景縣北朝封氏墓出土的青瓷,釉層薄,多開細紋片,呈灰綠或黃綠色,其中4件仰覆蓮花尊,釉層厚而均勻,呈青灰色,不甚透明。而北齊天統元年(565年)崔昂墓發現的青瓷四系罐,釉呈艾青色,釉薄而透明。三國到南北朝時期南方各地青瓷窯址使用的都是石灰釉,具有光澤好、透明度高等特點。因為透明度高,所以胎的顏色對釉色影響很大,如越窯瓷器胎色灰,釉即呈青灰色東晉甌瓷的釉色為淡青色,也稱縹色。縹原為一種淡青色的帛。但是,由於火候不一,釉色呈現深灰綠、青綠、黃綠色。唐代越窯青釉日臻完美,被譽為“千峰翠色”。

唐、五代時創燒的秘色也為青釉色的一種,釉色青綠或青中泛黃,滋潤有光澤,呈半透明狀宋代龍泉窯燒製的粉青、梅子青如同巧奪天工的人造青玉,使青瓷釉色與質感之美達到頂峰。金代耀州窯所燒純正淡雅的月白色青釉,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明、清之際彩瓷雖為主流,然而傳統的青釉仍獨樹一幟,如永樂的翠青、冬青,雍正的粉青、豆青等等。青釉燒製技術到雍正時期才真正穩定,釉麵肥腴,色調勻淨,有的蒼翠欲滴,有的嫩如翠竹,燒製水平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青釉,中國瓷器最早的顏色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