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典故的由來?朝秦暮楚講述了什麼故事?怎麼回事兒

朝秦暮楚典故的由來?朝秦暮楚講述了什麼故事?怎麼回事兒,朝秦暮楚這個成語出自《雞肋集·北渚亭賦》,在戰國時期,因為秦國和楚國這兩個大國時常交戰,周邊的小國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安全,只能時而靠向秦國,時而靠向楚國。當然,哪邊國力強大,小國自然會向哪邊傾倒。朝秦暮楚的背景故事和一個叫鄀國的小國有關,鄀國身處位置比較特殊,所以這也是鄀國很尷尬的地方,他一時屬秦,一時屬楚,那下面就來講講這段歷史,看看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朝秦暮楚典故的由來?朝秦暮楚講述了什麼故事?怎麼回事兒

朝秦暮楚的典故

這裡簡單說下鄀國。周初,鄀國受到周王室的冊封,春秋時期到來以後,各個諸侯國間相互戰爭,相互吞併現象時有發生,在此期間鄀國此時已經淪為了依附於楚國的一個小國,但其國都商密(後來的商於地)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是秦、晉、楚三國交界的黃金地帶。

由此秦楚鄀之戰也就爆發了,鄀人為了兩頭討好就誕生了一個成語:“朝秦暮楚”。

最後還是秦國靠謀略生出,秦人在鄀人面前偽裝與楚將鬥克、屈禦寇會盟,讓鄀人以為楚國已經將他們出賣給秦國了,被迫向秦人投降。等到鬥克和屈禦寇趕到的時候便糊里糊塗成了秦人的俘虜。

再待令尹子玉親自率軍追趕秦人時,秦人已經走遠,秦、楚間的第一次交鋒以楚國的失敗而告終。但是從秦軍撤走,楚軍沒追上來說,秦國在這地區肯定沒實行有效統治,所以鄀國之後應該還存在了一段時間。

其實鄀國之地所在的商於在春秋中期只是個小地方,秦國也好,楚國也罷,在這樣的時間段里根本不可能將其發開成方圓600裡之地,而事實上,商於地僅是丹江流域的一部分,丹江流域包括了丹陽和商於等多個地界。

所以,商於600裡地應該只是諸多史書裡對整個丹江流域的總稱。對其地開發也等要到成為商鞅封地以後,但是到底有沒開發到600裡之廣,筆者不敢妄加斷論。

而日後張儀欺楚之所以能成功,更多應該是因為楚人的出生地就在丹江流域,對楚始都丹陽整個地界有著不同於別國的嚮往。

朝秦暮楚典故的由來?朝秦暮楚講述了什麼故事?怎麼回事兒

到了公元前340年為商鞅封地,名商邑。前337年更商邑置商縣(今古城村)。這個地方到今天都是個小村落,戰國時期根本不可能有600裡之廣袤。

而在《讀史方輿紀要》 卷五十一《內鄉縣》中記載:“自內鄉至商州凡六百里。皆古商於地矣。”另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註釋武關時說:“武關在商州東一百十里。”

由此由此可見商於600裡地實際上指的是秦楚交界的整個武關道區域,也就是從今陝西省藍田縣到河南省西峽縣。

那麼商於600裡在戰國以前到底怎麼記載的呢?

《左傳?哀公四年》記載:“晉、楚有盟,不然,將通於少習以聽命。”這段話就是說晉國和楚國有過盟約,如果不是,楚軍可以打到少習山。說明早在春秋時期,晉國西南邊疆已經延伸至今陝西商洛一帶,與楚國毗鄰,所以設定了“少習關”。

此正是晉國設於其西南邊陲之一處要塞,而此時正值秦晉之好時期,此舉無疑就是要防楚國。而少習關一名,緣於它地處少習山下。後來的史書《括地誌》記載:“武關在商州商洛縣東九十里,春秋時少習也”。

由此可知,春秋時名“少習關”,戰國時名“武關”。而此地在三家分晉以後成為韓地,戰國中期被秦國奪取。

朝秦暮楚典故的由來?朝秦暮楚講述了什麼故事?怎麼回事兒

武關道地理特徵

武關道不同於秦嶺中連線漢中與關中的南北縱向通道,武關道是連線關中與荊楚的通道,大體上是屬於橫向的通道。

《讀史方輿記要》卷五十四中記載了其東西連線點:“秦楚之交,據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而輕重分焉”。《史記集解》中則記載:“武關在析西百七十里弘農界”。《辭海?地理分冊》記載:“楚之析邑,後屬於秦。”

也就是說戰國時期的武關道西連秦藍田關、東接楚析城。而除了《讀史方輿記要》 、《史記正記》記載了其位置外《明一統志》與《大清一統志》及《關中勝蹟圖志》 等地方誌都和《史記正義》 、《讀史方輿記要》所載武關位址一致,即今陝西商州市。也就是說,古今武關位置與武關道基本沒發生變化。

古代的軍事要塞,關卡大多依山傍河,比如黃河與秦嶺之間的潼關,或者依山傍海,比如渤海與燕山之間山海關,古武關同樣是在少習山與丹江之間,秦嶺中有多條河流,其中丹水在流經商邑之後,就向南拐了個彎,在丹江的最窄處正好適合建關,所以武關的位置其實正好將武關道分割成了東南與西北兩段。

西北段所在的商邑因為是商鞅的封地,所以得到了有效開發,秦國從而能控制住了西北段。而東南段的終點則是楚國的析城。析城同樣也是在淅水、大別山之間的要塞,又靠近楚人的最早的國都丹陽,所以楚人在此地開發遠早於秦人。由此可知武關道東南段的控制權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楚人的手上。

朝秦暮楚典故的由來?朝秦暮楚講述了什麼故事?怎麼回事兒

秦楚的國土接壤年代應該是在商鞅被封在丹鳳縣以後,因為從那時候開始,才會有人力來築造關城。

從那以後商鞅便在封地築造關城,關城的防禦佈局從遺址來看武關城城牆呈不規則方形,西側和東側為陡峭的懸崖,為了防禦外敵並保障城內安全,城址三面環水,背靠少習山,依託地勢修建了四面城牆。

城牆東西約1000米、南北約500米,曾有東、西、南3座城門,上有城樓,關城處於少習山與筆架山之間的河澗谷底之間,武關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武關城遺址東去2。5公里處四道嶺攔路截斷,作為武關城的外部防線。山河險阻及外部防線的構成,使得武關城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防守的地理優勢。(武關河為漢江支流丹江上游較大的一條支流)

楚國對於武關道東南的丹陽地區開發遠早於秦人對商邑,再加上春秋中期開始晉楚爭霸,楚國很早就建造了北部防線,也就是楚長城,而對於武關道東南段的析城,楚人也很早就開始了佈防。

比如說《括地誌·內鄉縣》記載:“故長城在鄧州內鄉縣東七十五里,南入攘縣,北連翼望山,無土之處,累石為固。”攘縣即今河南鄧州。翼望山在今河南慄川縣南。這道長城應是北依伏牛山,南銜鄧州鏡的湍河建築的。雖然這段楚長城是何時建造,現在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楚人在武關道上也建造了防禦設施。

朝秦暮楚典故的由來?朝秦暮楚講述了什麼故事?怎麼回事兒

秦楚之間的主要道路

其實在秦楚的國界上的交通線主要有三條:

第一條是沿渭水、黃河南岸東行。經韓、周、魏之地轉而南行,過楚國的上蔡以東,到達楚國的不被陳城。

第二條是由關中越秦嶺,經褒谷至南鄭,然後沿漢水谷地東行,出漢中盆地,到達楚國西部的平靖關。

以上兩條道路前者需要經過周、韓、魏之地,後者則途遠難行故而實際利用的並不多。所以武關道這條西連秦藍田關、東接楚析城的道路的控制權對於秦楚而言都勢在必得,而想要得到這條路的控制權最直接的方法無疑就是戰爭。

熱播劇《大秦賦》好看,但一定要了解這個背景:朝秦暮楚,順便也學學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