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被稱為的太子智囊,忠心侍奉兩代君王,為何還被腰斬東市?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漢族,潁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後,任為內史,後遷至御史大夫。

晁錯任博士時,陳說太子應通曉治國的方法,得到文帝讚賞,拜為太子家令。由於晁錯能言善辯,善於分析問題,深得太子

劉啟

的喜愛和信任,被太子家譽為“智囊”。

晁錯,被稱為的太子智囊,忠心侍奉兩代君王,為何還被腰斬東市?

晁錯是漢景帝的老師,被稱為智囊,多次為皇上出謀獻策,侍奉了漢朝兩代君主,一直忠心耿耿為何卻最後卻落得個被腰斬於東市的悲慘下場?

我們常常說看待一件事情,要一分為二地去分析。一件事情的發生總是有原因的。那麼晁錯到底幹了些什麼事情?最終送了自己的性命那?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再次陳述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提議削藩。上疏《

削藩策

》,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藩就是藩國,在漢朝劉邦把一些土地分給了自己的兄弟去管理,每年都得給朝廷交錢進貢。藩國就像是一個小國家,有自己的軍隊、政府、土地和城池,但嚴格上還得受皇帝管制。比如朝鮮韓國等國家就是以前中國的藩國,他們聽命於中國,嚴格意義上不是國家

晁錯,被稱為的太子智囊,忠心侍奉兩代君王,為何還被腰斬東市?

那麼削藩,就是減小他們的土地。你想,他們的利益受到了剝削,人家會願意嗎?當然不願意。晁錯主張削藩,其實本意上是好的,藩國如果越來越強大就會脫離了中央的管制,時間長了肯定會出亂子的。其實大家都明白,然而你不能平白無故去找事,再說那些藩國也沒有反叛的意思。

誰都希望天下能夠平平安安的,但是晁錯卻總是四處搞事情,今天找這個藩國的事情,明天找那個藩王的事情,搞的大家都不愉快,就是不想反叛,也有這個意思了。當晁錯提出要削藩,朝廷上下都是反對的。然而晁錯依仗著漢景帝對他的寵愛,竟然強行削藩,連他的父親勸解都沒用,最後氣得他爸服毒自盡。

晁錯,被稱為的太子智囊,忠心侍奉兩代君王,為何還被腰斬東市?

就是放到現在,大家也不會喜歡晁錯這個事精的,我們只想安安靜靜過日子,你天天在領導那叨叨改這改那的,搞的整個公司都雞犬不寧。連丞相申屠嘉這個老實的忠臣都想搞死晁錯,你說他是多麼招人煩啊。算了,你厲害,你受寵我們不管了,你高興就好。

後來在漢景帝下令削藩之後十多天,吳楚等七國就以以誅晁錯為名聯兵反叛,是為

吳楚七國之亂

。景帝聞知訊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要不要臉,自己搞出事情來了,竟然讓漢景帝去解決,把危險留給了漢景帝。當然漢景帝也不是傻子,然而這次他沒聽以誅晁錯的。

晁錯也真是的,沒有這個能力就不要瞎搞,搞的天下大亂,又沒有什麼辦法,只會做縮頭烏龜。

晁錯,被稱為的太子智囊,忠心侍奉兩代君王,為何還被腰斬東市?

後來竇嬰入宮,請求景帝召見袁盎。袁盎曾當過吳國丞相,於是景帝問計於袁盎。袁盎認為吳楚七國造反不足為患,並請求景帝屏退旁人,獻策說:“吳楚叛亂目的在於殺晁錯,恢復原來封地;只要斬晁錯,派使者宣佈赦免七國,恢復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亂,兵不血刃。”

漢景帝考慮了好久後,沒辦法只能犧牲晁錯來息事寧人了。可憐的晁錯這時候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還以為要皇上要見他,就穿著朝服。然而剛出門就被拉到了東市腰斬了。

本以為這樣就能息事寧人了,誰知道,叛亂還沒有停下來。漢景帝這下真的惱怒了,發令出兵,不平戰事絕不停火。在晁錯死後得不到三個月裡,戰亂就平反了。然而他竟沒有活著看到這一天。

晁錯,被稱為的太子智囊,忠心侍奉兩代君王,為何還被腰斬東市?

如果晁錯當時不那麼慫就好了,漢景帝也是年輕,沒怎麼遇到過事情,一時間慌了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在結果上來看,晁錯死得很是冤枉,但這都是命啊,誰讓你平時不和大家關係搞得好一些,出了事情後身邊的人都是爭先搶後來落井下石的,要是有人能在皇上面前說說好話,也不至於死前給個辯解的機會都不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