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文/美妝好幫手,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到底長什麼樣子?

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於“別人眼中的我到底長什麼樣子?”多年來一直有一個巨大的疑問。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為什麼經常有人誇我好看,有那麼多異性喜歡我?

為什麼別人手機裡的我拍出來這麼醜?

為什麼鏡子裡的我這麼好看?

我是醜的還是好看的?等等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近幾年也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照鏡子比照相好看30%。這種說法的可信度又有多少呢?今天,就從多個維度來揭開這個千古謎題!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心理學因素

有一個名詞叫

“凍臉效應”

,所謂的凍臉效應說白了就是動態下的人物會比靜態的更好看。拿奧黛麗赫本舉個例子,看下面的動圖: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你的注意力是不是被她小鹿般的靈動大眼和眉毛給吸引了?

但隨手截一張圖片,就會發現靜態真不如動態。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臉上的小缺陷也會被放大。

雖然凍臉效應已被認為真實存在,但產生的原因還沒定論。

一是人腦會把現實中看到的臉平均化,如果是動態,那麼小瑕疵很可能被“平均”掉。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因為缺陷被“平均”掉的關係,平均臉要比原圖更好看一些。

二是我們人本身就更習慣與看動態的臉,因此會覺得動態更有吸引力。

我更傾向於這樣一個公式:人類在溝通時,全部表達的資訊=7%語言資訊+38%聲音資訊+55%肢體語言資訊。

你們看這個小片段,可能更多注意到了她的抬眉眨眼咬唇,而忽視了一些小細節(你們注意到她的手稍稍擰了一下嗎?)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因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動態時注意力可能集中在表情、聲音、肢體語言等方面,一些小瑕疵就會被忽略。

但靜態時因為缺失了很多資訊,導致注意力過剩,就會關注到平常會被忽略的缺點。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依然是從上面的動圖截下來的一張,你的注意力正在悄悄發生改變:這個場景光線不太好,從頭頂打下來的燈光暴露了她顴骨外擴和法令紋深重的問題。

有沒有發現,八九十年代的港星,縱使臉上有些小瑕疵,但動態圖往往很撩人,一顰一笑撥人心絃。現在的明星,由於需要拍攝很多硬照、特寫,反而更強調靜態美,越來越難以容忍臉上的缺陷,也正因如此,另一個被廣泛認同的心理解釋:

曝光效應

舉個例子,把范冰冰映象翻轉過來: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有沒有覺得翻轉過後的范冰冰看有點怪怪的?因為平時看習慣了她的臉,除了特別明顯的高低眉,別的小瑕疵看順眼後其實很難看出來。

對於面部對稱度更高的人,就不會有這麼大的“落差感”。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人眼和相機有白平衡差距

這麼說吧,一張白紙,在不同光線下呈現的顏色肯定是不同的,相機會把這種色差真實地拍出來,但我們人眼會自動修正光線影響,所以在我們看來,任何光線下的白紙都會是“白”紙。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好友濾鏡真實存在

人在評價自己和好友時,會更傾向更好看的版本,是潛意識自動進行的,不是故意的,主要是因為喜歡,而非熟悉。但如果評價陌生人,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言下之意就是照片還是能真實反映實際的。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焦距不同,拍出來效果不同

拍照時,焦距太小,臉會變形,焦距太大,臉又會顯得扁平,靠太近是變形的重要因素哦~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手機自拍(無美顏無濾鏡)的誤差真的非常嚴重:鼻子會變大、眼睛會變寬、臉型也會變,這不是真實的你。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1。5m距離平地他拍,50mm焦距,最接近人眼效果哦,感興趣的話叫上你的小夥一起試試。

光的影響也很大

有明顯的明暗光影關係拍出來的照片更接近真實的你,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五官立體的人拍照更上鏡,五官扁平的人拍照的時候找好光線很重要哦~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其實比起糾結每一個小瑕疵,不妨回到整體,看看自己真正發光的到底是什麼吧。整體美大於細節美,每個人都如此。

關注「美妝好幫手」,每天學習專業有用的化妝、護膚知識,在變美路上少走彎路!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記得給我們點贊並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