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為何要上墳?“掃墓祭祖”是從哪裡傳的?

【村長曉佳一】用文字記錄農村生活,書寫三農問題,解讀社會焦點!敬請點選關注!

清明既是節氣時令,也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我國,清明節是要祭祖掃墓的,也是踏青的時節。只是許多人不知道,我們節日那麼多,為何偏偏選在清明節掃墓祭祖,添墳燒紙呢?

清明為何要上墳?“掃墓祭祖”是從哪裡傳的?

清明由來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先祖的信仰與春祭禮俗,古代人類有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在萬年之前我國就有墓葬行為和相應的禮俗。而在有記載的典故中,清明節是融合了北方寒食節禁火和冷食的觀念習俗。

相傳寒食節在春秋時紀念晉國得我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但起源於上古時的改火(鑽木取火),周禮有記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原先習俗有禁菸火、吃冷食,隨著習俗發展,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

清明為何要上墳?“掃墓祭祖”是從哪裡傳的?

古時寒食節禁火105天,不利於民眾生產生活,到漢代時禁火一個月,而到了唐代寒食節改成了三天,即大寒時、官寒食、小寒食。宋代以後,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所取代,而且清明節也融合了另一個上古節日,上巳節,俗稱三月三。

而三月三的習俗原為水邊沐浴,稱為“祓禊”,後又加入遊春、春浴祈福消災。

掃墓上墳祭祖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的主要核心,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據史料記載,清明祭祖的習俗盛行在唐宋之後。

清明為何要上墳?“掃墓祭祖”是從哪裡傳的?

相傳,在唐代,官員清明時節回鄉祭掃,時間較長,通常會耽誤公事,缺少防務。唐玄宗頒佈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

因此就有了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

清明活動和各地習俗

清明節活動有很多,僅是我們知道的就有掃墓祭祖,也有地方是添新土燒火紙,踏青是多數人的首選。而在不少地方也存在放風箏比賽,踢足球活動,植樹、插柳、盪鞦韆等等。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國地大物博,各地風俗不一,清明節也是如此。

清明為何要上墳?“掃墓祭祖”是從哪裡傳的?

廣東,掃墓稱之為掃山、拜山。廣東有行清於踏青之分,踏青是郊遊、親近自然,行清則是一家或一族人約定時間齊齊去掃山。

拜山之時,清除雜草,扎紙,擺上祭祀的食物進行拜祭,完成以後就地野炊或者回家聚餐。一些地方還有舉行清明會、吃清明宴的習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參加,是龐大的家族聚會,比過年還要熱鬧。

山東,多個地方必須每年在舊墳上重新加上新土,砌個墳頭,為祖先修墳寓意著給祖先加固房屋,以免遭受風吹雨打。所有墳頭立好之後就給祖先送紙錢,放鞭炮。

湖南長沙一帶將掃墓稱為“掛山”,有“前三後七”之稱,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後七天為掃墓期。掃墓祭祀有先後順序,一般都要先將墓地清理乾淨,拔除墓地雜草,插上“掛山條子”在墓前拜祭。

清明為何要上墳?“掃墓祭祖”是從哪裡傳的?

而上墳祭祖大部分地區都是白天,上午舉行,晚上忌諱上墳地。春秋祭祖,清明、重陽兩大節日都是我們對於祖先的敬仰與尊重,緬懷已故的親人,也是中華孝道的傳承。

只是當今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越來越多的習俗都變了味,許多習俗也因為一些拙劣的禁令被禁止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對文化民俗的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