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後,我過上了低慾望的生活

30歲後,我過上了低慾望的生活

大家好呀,我是小滿。最近天氣反反覆覆。前一天還春暖花開,第二天又下起了小雪,就像這變化多端的世界一樣。大家都好好珍惜當下的每一天吧。

最近一段時間,我又開始清理家裡的物品:

穿舊的衣服,送去回收;

看過之後,覺得沒有必要留下的書,全部放到網上賣掉;

家裡用舊的鍋碗瓢盆以及其他物品,能修理的修理,該扔掉的扔掉。

……

做完這些清理之後,我會覺得生活空間變得更大了,心情也跟著變得更好。

30歲後,我過上了低慾望的生活

01

最近幾年,我對物品的渴望降低了。慢慢地也就過上了所謂的“低慾望”的生活。

衣服鞋襪,夠穿就行。

還漸漸養成了,上一件衣服不喜歡了或者舊了,淘汰過後,再去添置一件新的。

以前我常常喜歡買書。市面上,什麼書火,就買什麼書。可是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買回來的書,有的甚至一頁都沒有翻過。

買書不看書,也就失去了書本來的意義

,還容易在每次看到那一摞摞書的時候,產生焦慮。

最近幾年,小縣城也開了好幾個漂亮的圖書館。圖書館的藏書加上我自己手機裡的讀書APP,對我來說,大體上也夠了。

現在關於生活大體上分成三派。

一派是網路上很多人鼓吹的,過著精緻的生活。

要穿名牌衣服,買昂貴的包包。吃飯要去高檔餐廳,休閒要去貴的場所。最重要的就是買買買,你不消費,怎麼會有動力去賺錢呢。

為啥要這麼生活,人嘛活一輩子,賺錢不就是為了讓自己享受最好的嗎?

第二種就是最近幾年火起來的低慾望生活。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一版又一版,賣得熱火朝天。還興起了關於斷舍離的培訓老師。

一時間,又想扔扔扔。有些宣稱過低慾望生活的博主,甚至於家裡只有一張床,到處都空蕩蕩的。彷彿是修行的苦行僧一樣。

30歲後,我過上了低慾望的生活

02

我不太喜歡走極端。

但是最近幾年,我還是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買昂貴的東西,但是也不想做苦行僧。

我調整自己對物品的依戀,大約把持一個衡量標準:

不需要的物品不買,不能用的物品及時處理。

之前,對於購買物品,我很少認真思考。要麼是當時的情景之下,衝動購買,或者看到別人買了,那我也買一個吧。

很少是因為真正需要去購買一個物品。

那些沒有經過考慮就被我帶回家的物品,很快被閒置,或者因為本身質量不好,沒用幾次就爛了。有的,或者因為不喜歡,被丟在某個角落裡。

家裡就像一個大大的垃圾池,

什麼東西都有,而大多數東西都是無用的。

堆積如山的房間,看著都讓人心煩。

行為反應心境。

那時候的我,對生活茫然,和家人關係磕磕絆絆,前途渺茫,又找不到任何解決的辦法。

我對任何事情都處在一種,

“就這樣吧”,“既然我不知道怎麼辦,那就聽從別人的安排吧”

沒有選擇,就沒有思考,也就沒有責任。

當我學會在購買物品前先思考,我的生活也跟著發生了改變。

這個物品是我的必須品嗎?

我真的喜歡嗎?

它是我能承受的價格之內最好的嗎?

如果是,我才會買下來。

經過思考購買的物品,對我自己來說意義有所改變。

這是我經過精挑細選購買的,並且它的品質是我的能力範圍內最好的,並且,我很喜歡。

它是必需品,品質又不錯,我自己也很喜歡。

這件物品就變得比其他的物品更有意義。因為喜歡,我在使用的時候會更加愛惜。

愛物比單純地想擁有很多物品讓人更滿足。

30歲後,我過上了低慾望的生活

03

沒有堆積如山的物品,空間更大了。

物慾減少之後,我的焦慮也減少了。

因為物品變少,能夠把控的也就更多了。

以前一到換季,總覺得沒有衣服穿。可是開啟衣櫥,卻密密麻麻地疊著許多衣物。

面對大量的物品,我們常常手足無措。就算常常整理,在拿取的時候,也很快弄得亂七八糟。

物品多了,我們會失去掌控感。

沒有掌控感,人就缺乏安全感,隨之而來的就是焦慮、情緒低落,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

有目的的選擇物品,珍惜自己身邊的每一樣東西。物慾減退了,生活質量卻變得更好了。

從對物品的掌控,延伸到生活中其他事情的掌控上。

我能夠心平氣和的和父母溝通,能夠耐心的對待孩子。面對一些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我也能更加理智客觀的對待,而不是馬上悲觀的否定自我。

這或許是低慾望生活給我最大的收穫吧。

30歲後,我過上了低慾望的生活

04

過了30歲,面對的生離死別越來越多。對人生的定義也越來越不同。

我曾經很迷茫,也沒有想過自己想做的到底是什麼。每天重複上班下班,以為這就是人生的全部意義。

物慾減少之後,我的掌控力變得更強一點。我開始思考:

我辛苦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

一開始我的答案是為了生活。

可是,每天上班做重複的工作。而我實在無法在這份工作中找到一絲一毫的樂趣。

我希望每天都有一些新的挑戰,新的體驗。而不是今天重複昨天。

對新體驗的渴望給我動力。

原來,我們需要的東西並不如商家廣告中的那麼多;

那些堆積在衣櫥裡的衣衫;

一個又一個包包;

滿桌子的護膚品;

昂貴的機械鍵盤;

沒用過幾次的健身器具;

廚房角落裡的廚具;

等等,我們其實也沒那麼需要。

而那些讓我們生活溫暖的東西往往是免費的或者說並不會花費很多。

落日夕陽;

草叢中的一朵小花;

新鮮的空氣;

以及一頓簡單卻用心製作的晚餐。

我們需要的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多。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自由。

30歲後,我過上了低慾望的生活

05

我最近對自由也有了一些新的定義。

以前很認同“財務自由”,覺得要不停的賺錢,擁有足夠多的錢,才能達到所謂的自由。

可是,怎樣才算是“足夠”呢?

這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標準。

最近看到一個觀點,所謂的財富自由是,我從原來的只有一個選擇變成了我有幾個選擇。

舉個例子,如果我有一塊錢的時候,我只能選擇買一根雪糕,但是當我有10塊錢的時候,我可以選擇買10根雪糕,或者買一個口感更好的冰淇淋。

我們所謂的財富自由是希望自己的選擇更多一點,而不是為了無止境的買買買。

低物慾不是做苦行僧。而是將物品減少到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有秩序的狀態,讓我們能更好的去體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