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十字路口,非機動車的通行很尷尬,避險通行的規則你懂嗎

01

在城區騎車比開車的危險性大

最是人間四月天,春暖花開,天氣暖和。一直開車上下班的我,想在路上自由自在呼吸自然界的空氣,就推出了很久未騎的兩輪電動車。

騎著電動車,戴上頭盔,行駛在春天的公路上,太陽光暖暖地照著,春風和煦地吹拂著,感覺很愜意……

這種愜意的享受沒能堅持多久,因為我感覺到在公路上騎車遠比開車的危險性大:

一是非機動車道被機動車道“擠佔”得越來越窄,騎車前行的時候,還要防備擦肩而過的機動車;

二是在城區很多路段,在路邊畫上了很多的機動車停車位,騎車行進的時候,既要防備左邊的機動車,還要防備停在路邊的車突然開啟左邊的車門;

三是在很多十字路口,騎車更是非常尷尬。在你直行的時候,你要防備右轉的機動車;在你等綠燈的時候,停在非機動車道上,可能還會被不懂規則的機動車司機按喇叭,要求為他們讓道;最尷尬的莫過於左轉,特別是左轉訊號和直行訊號同時出現的時候,你還能左轉嗎?

四是電動車雖然比較靈活,能夠在車縫中間穿梭,但是速度較快,重心不夠穩定,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當然,這種情況在文明程度較高的大城市不會存在,但是在絕大多數小城市應該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交通十字路口,非機動車的通行很尷尬,避險通行的規則你懂嗎

02

交通規則應該普及而不是僅在駕校學習

考駕照之前,需要到駕校領一本關於道路交通規則的書籍,也就是科目一需要考查的內容。很多駕駛人,為了更準確地透過科目一的理論考查,也是在網上找幾套模擬題目練習,並沒有對這本書籍認真研讀。

一些駕駛人拿到駕照以後,就把交通規則拋到九霄雲外了,“我開車、我任性”:

①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禮讓斑馬線上的行人,你做到了嗎?

②把車停在路邊,下車開車門的時候,你顧及到來自後邊的行人或非機動車嗎?

③左轉、右轉的時候,你開啟訊號燈了嗎?

④夜間在城區行駛的時候,你的遠光燈是不是把對面車輛的司機照得睜不開眼?

⑤雨天的時候,你開著車有沒有把路上的泥水濺到非機動車道上的行人身上?

⑥超車的時候,你開啟訊號燈了嗎?

……

交通十字路口,非機動車的通行很尷尬,避險通行的規則你懂嗎

在駕校學過駕照的人尚且如此,對那些還沒有接受過交通規則的人來說,更是不懂得如何通行:

①穿過公路的時候,管頭不顧腚,看了前邊,不看後邊;

②有些人兩邊都不看,走在道路上我就是大爺,我是行人,機動車就得讓著我,嚇得司機們趕緊剎車,擔心遇到了碰瓷黨;

③騎著三輪車,在十字路口無視交通規則,紅燈也擋不住;

④在公路上騎車逆行和“鬼探頭”的行人、非機動車並不鮮見。

……

特別是在上班和下班這個時間段,上班的人員上下班,上學的學生上放學,道路上的狀況更為複雜,如果有少數不講規則的人存在,路上的交通就會陷入混亂。

不講甚至不懂交通規則是製造交通亂象的重要原因。我覺得,交通部門應該想辦法普及交通規則,特別是那些大爺大媽們,當然還有學生們,特別是中學生,初生牛犢不怕虎,騎車在路上很多二百五:逆行,拉手,賽車,不扶車把……看著就害怕!

音體美都納入了中考科目,建議交通規則也應該成為中考的一個專案,因為生命安全高於一切!

交通十字路口,非機動車的通行很尷尬,避險通行的規則你懂嗎

03

在十字路口,非機動車和行人如何通行更加安全呢?

說真的,我不是交警,也不是交通局的人員,對交通規則的理解並不專業,根據平時的學習和實踐經驗,談談自己的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①非機動車右轉或者前行的時候,一定要側頭觀察一下身後有沒有車輛,特別防備右轉的機動車。有些司機右轉不管不顧,根本不看車後的非機動車和行人。我在路上見過很多起右轉機動車把非機動車或者行人碰倒在地的情況。

②在十字路口等訊號燈的時候,一定不要太靠近機動車道,更不要衝到前邊的人行道等訊號燈。因為還有那些右轉的工程車和大型車,內外輪差釀成了太多的慘禍,因此一定要給大型車輛右轉提供足夠的安全空間。

③即便前邊的訊號燈變成了綠燈,在直行或者左轉、右轉的時候,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防備那些不長心的機動車、非機動車司機,他們不一定按套路出牌。

④特別提醒的是騎著非機動車左轉的情形:

左轉訊號燈亮起的時候,在非機動車道等待左轉的人員,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左轉;

左轉訊號燈和直行訊號燈同時亮起的時候,以及根本沒有左轉訊號燈的情形,這兩種情況下如何左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把騎著非機動車的你當成行人就可以了。直行綠燈的時候,騎車到對面的人行道附近停住;當你前進方向的綠燈亮起的時候,你就可以騎車直行了。也就是說,把左轉的弧形軌跡變成了一個直角軌跡,走的距離遠了一點,等的時間長了一點,但是更加安全了。

總之,騎著非機動車在道路上行駛的時候,不要做那種僵直著脖子,四平八穩,目不斜視的“頸椎病”患者,而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確保安全有序地通行。

我是朗月寒雪,感謝閱讀,歡迎關注,一起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