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有必要讀《傲慢與偏見》嗎?

今天還有必要讀《傲慢與偏見》嗎?

1813年,《傲慢與偏見》在英國出版。將近200年後的2003年,英國廣播公司做了一次民意調查,評選出最受英國人喜愛的100部小說,《傲慢與偏見》位列第二。

在2003年的另一項調查中,《傲慢與偏見》的男主人公達西力壓詹姆斯·邦德和超人,成為英國女性最想約會的虛構人物。

如果你瀏覽一下書籍評分網站和各大電商網站上這本書的評價頁面,你會找到數以萬計熱烈讚美這本書的評論。可以看出,歷經200多年,這部小說依舊深受歡迎,經久不衰。

然而,不同的聲音同樣存在。比如有人說,這是一部瑪麗蘇言情小說,沒什麼深度,也有人說這部小說格局不夠大,還有人不明白為什麼這樣的小說也能算是名著。

從我第一次讀《傲慢與偏見》至今有十幾年了,這期間,我對它的態度也發生過幾次轉變。今天我就從自己的閱讀經驗出發聊聊這部小說。

我一直認為,

對一本書的心理預期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閱讀感受以及對它的評價

,只有當一本書滿足了你對它的預期,你才能獲得閱讀的樂趣。

但《傲慢與偏見》無疑是那類會讓人誤會、產生錯誤預期的小說。它頂著“名著”的光環,難免會讓人產生過高的期待。

然而,當讀後發現這不過是一部愛情小說,甚至是一部有著童話色彩的愛情小說時,一些讀者就不免會失望,認為它“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對於這樣一部小說,讀之前先了解一下應該對它抱有什麼樣的預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這“應該的預期”與你實際的預期是一樣的,那麼你的閱讀多半會是愉快的。如果它們並不一致,那麼不妨不要讀,或者調整一下自己的預期。否則,你恐怕不會讀得很愉快。

那麼,對於這部小說,我們應該懷著怎樣的心理預期?除了對愛情的描寫,我們還可以從小說中讀到什麼?怎麼評價它?今天是否還有必要讀它?

1。它是一部烏托邦色彩的愛情小說

今天還有必要讀《傲慢與偏見》嗎?

達西和伊麗莎白是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用今天的眼光看他們的故事,就是高富帥達西被鄉紳家的姑娘伊麗莎白的美貌、智慧和叛逆性格所吸引,雖然兩人的家庭在階級和教養方面有很大差距,雖然他們之間有諸多誤會,比如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比如情敵的阻撓,但兩人還是克服重重障礙,有情人終成眷屬。

除了達西、伊麗莎白這一對,小說還講述了另外三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最終,幾乎所有人都得償所願。這是一部皆大歡喜的愛情輕喜劇。

這樣的情節對年輕的女性讀者是很有吸引力的,它為她們描繪出了愛情和婚姻最理想的樣子。

我在高中時就因此而將它列為最愛的小說,把它讀了七八遍。

小說的情節發展全靠一場場舞會、一次次串門喝茶、一頓頓家宴、一桌桌牌局,以及數不清的閒談、散步來推動,其中充滿了對當時英國鄉紳階級及上層階級生活場景的描繪。對於很多讀者來說,這樣的描繪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

它展現了一個你未曾見過的、奢華而光怪陸離的世界的圖景。

所以對很多讀者來說,喜歡《傲慢與偏見》不需要什麼深刻的、“高階的”理由,僅僅是因為它帶來了一種感官上的愉悅感。

這種愉悅感,想必早在200多年前它剛出版時,就被當時的讀者感知到了,因此它才在剛出版時就獲得了暢銷。

然而,到了今天,類似的愉悅感已經不難獲得了,後世的模仿者已經創作了數以萬計的同類型的故事,如果你閱讀、觀影的經歷足夠多,那麼《傲慢與偏見》可能會成為你眼中的俗套的愛情故事。

我有一個大膽的揣測:如果你過了25歲才讀它,一定會覺得它俗套得很。這一方面是因為你早已經看過不少類似的愛情故事,另一方面是因為,時間和閱歷會讓你變得更現實,不那麼容易被這個有著童話色彩的愛情故事打動。

2。它講了一個很俗套的道理

今天還有必要讀《傲慢與偏見》嗎?

大家上學‌的時候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語文課上,不管閱讀什麼,老師都會要求我們歸納文章的主題/中心思想。這樣的經歷帶來的後遺症就是,很多人不管讀什麼,都一定要找出它的主題。

帶著這個習慣讀《傲慢與偏見》,你會發現,作者簡·奧斯汀試圖宣揚這樣一種婚戀觀:物質財富是婚姻的保障,愛情是婚姻的基礎,美滿的婚姻二者缺一不可。

對待婚姻,奧斯汀不是愛情至上主義者

,小說中正面的男性人物都有著殷實的家底,經常代表奧斯汀發表見解的主人公伊麗莎白也認為,沒有財產做基礎的婚姻是不足取的。

當然,奧斯汀也不是單純的實用主義者

,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夏綠蒂因為把婚姻比作“可靠的儲藏室”,就被奧斯汀嘲諷了一番。

在今天,雖然還有人僅僅為了金錢、為了穩定的生活而結婚,但奧斯汀所宣揚的道理已經在很大的群體中獲得了共識。

所以,

如果你期待《傲慢與偏見》能告訴你什麼深刻的道理,或者給你提供什麼人生指導,那麼你必然會失望。

它不是這一類的書。

3。它又不僅僅是愛情小說

今天還有必要讀《傲慢與偏見》嗎?

前段時間,我把小說重讀了一遍,發現之前把它當做愛情小說,其實是對它的誤解,因為它最精彩的內容不是對男女主人公愛情的刻畫,而是對家庭關係、社會風俗以及各種型別人物的刻畫。

在奧斯汀所生活的年代,人們普遍以實用主義的視角來考慮婚姻,

對於當時的很多人來說,婚姻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樣,足以決定未來的人生。

婚姻在當時之所以這麼重要,與英國奉行的財產繼承製度有關。當時英國奉行長子繼承製和限定繼承製。長子繼承製是指,如果一個家庭生了兒子,那麼年紀最大的兒子將獨享田產繼承權,如果沒生兒子,那麼田產會平分給所有活著的女兒。但這不意味著沒有兄弟的女性都能獲得父親的田產,因為除長子繼承製外,還有限定繼承製,凡是屬於限定繼承的田產,不僅不能變賣或抵押,而且還只能傳給與現任繼承者血緣關係最近的男性親戚。

這兩種財產繼承製導致很多青年男女無法獲得遺產,只能寄希望於婚姻,即找到一個有財產的另一半。所以當時人們物色結婚物件時都很現實。

比如,《簡·愛》裡面的男主人公羅切斯特就因為是家中次子而無法繼承任何田產,他的父母為他將來的生活考慮,就為他找了一個嫁妝豐厚但家族中有遺傳性瘋病的女性做妻子。

《傲慢與偏見》中,班納特家沒有男性繼承人,而且班納特先生的田產屬於限定繼承,只能傳給班納特先生的表侄柯林斯。父母去世後,班納特小姐們只能得到金額不大的現錢。更糟糕的是,他們所在的階級不允許女性工作,因此她們也難以獲得其它收入。

女孩們只有嫁給有財產的男性,才能保證後半生生活無憂。如果嫁得不好,她們只能過上困苦的生活,如果嫁不出去,又會成為家庭的負累。

我覺得這個背景對於理解這部小說非常重要。是否瞭解這個背景,閱讀的感受可能截然不同。

當我不瞭解這個背景時,我非常反感班納特太太,覺得她只是一個目光短淺、追求金錢、虛榮的女人;我還會覺得,小說中年輕女性們整天討論誰是合適的結婚物件、誰有多少財產,格局實在太小,實在有些無聊。

但當我瞭解這個背景後,我理解了班納特太太急於把女兒嫁給“有財產的單身漢”的急迫心情,那不正像今天的母親希望女兒考上好大學一樣嗎?

此外,我也更為女孩子們的婚姻前景擔憂了,有了這種擔憂,我閱讀時就多了不少為女孩子的命運緊張的感覺。

在這樣的背景下,奧斯汀說,婚姻不能只看財產,還要看雙方的教養是否相近、是否互相欣賞、是否相愛。這種在今天看來很俗套的觀點,在當時是很前衛的。

不過,婚姻是否能同時滿足物質和愛情的兩個條件,是個機率的問題。這種婚姻觀雖然前衛,但若以這種觀念指導自己的行動,那麼一個人很有可能就結不成婚。奧斯汀自己,就因為信奉這種觀點卻沒有遇到合適的人,以至於終身未嫁。

現實中無法實現的事,奧斯汀讓它在小說中實現了,但這就使得小說有了不切實際的童話色彩。也難怪有些讀者說它是瑪麗蘇鼻祖。

4。它的好看不僅僅在情節上

今天還有必要讀《傲慢與偏見》嗎?

僅靠故事情節,《傲慢與偏見》也許無法長盛不衰200多年。這部小說得以傳世的另外的原因是它的喜劇風格。這種風格能給讀者帶來極大的審美愉悅。

奧斯汀以溫情的嘲諷的口吻,刻畫了一系列愚蠢可笑的人物。讀者哪怕有一天忘記了小說的情節,也一定會記得這些人物,奧斯汀讓他們活在了讀者心中。

小說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開頭:“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這是一個非常幽默的開頭,奠定了全篇的喜劇基調。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先不管這句話對不對,我們就姑且算它有道理,也許是某些地方的民諺俗語。

但緊接著的一句就很有問題了,“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真的是這樣嗎?誰承認這是真理了?怎麼能說得這麼煞有介事呢?

這種前後對比就讓這句話顯得有點可笑,簡直是無稽之談、胡說八道。

再結合後文可知,這句話實際是班納特太太的意見,並且“有財產的單身漢”指的是小說的另一位男主公彬格萊先生。

但彬格萊先生是否認為他需要娶位太太,我們還不得而知,班納特太太也無法幫他決定。因此,讀者會發現,原以為是真理的這句話原來只是班納特太太的一廂情願。

喜劇的效果又達成了。

小說裡像這樣機智幽默的描寫到處都是。

當道學家把求婚宣言講得像一本正經的佈道演說時,奧斯汀讓你看到他思想的迂腐、動機之自私。

當一心謀劃婚事的母親為女兒即將攀上豪門而沾沾自喜時,奧斯汀卻立即讓她全部的希望落空,讓你看到這位母親之前的得意和竊喜是多麼可笑。

奧斯汀還喜歡借人物之口說反話,將醜陋不堪的、厚顏無恥的人說成名貴的、值得驕傲的,藉此挖苦人。

你彷彿可以看到奧斯汀一邊寫作、一邊不禁為這些人物的言行發笑的樣子。但她的嘲諷又不是那麼尖酸刻薄的,而是溫情的嘲諷。她讓讀者看到人物的可笑,卻不對他們進行道德上的譴責。

在我看來,這種溫情的嘲諷的喜劇風格,是這部小說給予讀者最大的審美愉悅。

5。我喜歡小說中的“確定感”

今天還有必要讀《傲慢與偏見》嗎?

我所說的“確定感”是指小說中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處世規範”。

這個說法來自詹姆斯·伍德的《小說機杼》。書中,伍德引用其他人的話寫道:

“如果你是指簡·奧斯汀,你所指的世界裡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處世規範。既然這個世界的規則明明白白,每個人都知道什麼屬於犯規,那麼我也認為在這個語境裡,敘事者世事洞明,對某些問題胸有成竹,亦屬合情合理。”

這段話點出了奧斯汀小說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

小說世界遵循著確定的價值觀、是非觀。

這種確定性著重體現為小說對貴族精神的推崇。這裡所說的貴族精神,可以簡單理解為教養,既包括一個人所具有的誠實、勇敢、多才等品質,又包括這個人言行舉止方面要合乎禮儀規範。

達西是先愛上伊麗莎白的,當他察覺到自己愛上她後,發現橫亙在他和她之間最大的障礙還不是地位和收入的懸殊,而是她有一群不體面、沒教養的親戚。而伊麗莎白之所以討厭達西的“傲慢”,也因為傲慢是一種極不得體、顯得沒有教養的態度。面對自己家那些沒教養的親戚,伊麗莎白同樣也感到丟臉。

可見,他們雙方都極度看重教養,而讓他們相互吸引且能夠突破各種障礙的很重要的因素,便是他們對彼此教養的認同和欣賞。

簡·奧斯汀是這種貴族精神的守護者。在今天這個價值多元、相對主義盛行的世界,奧斯汀所表現出的這種道德上的確定感,十分吸引我。

結語

寫這篇文章時,我發現有一個詞出現得很頻繁,就是“愉悅”。這大概是我閱讀《傲慢與偏見》時最突出的感受。

它沒有太多深度,對人性複雜性和社會矛盾的反映有限;它所表達的也是你早已知道的道理,不能給你什麼特別的人生指導。但它對理想愛情的描繪、對世風人情的描寫,會讓你獲得很多的愉悅感。

這部小說很適合冬日午後,當你感到心情舒暢、生活閒適時閱讀。

但如果你期待的是深度或者實用價值,那麼還是繞道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