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虧了300萬是種怎麼樣的體驗?突破認知侷限的三大法則

《破圈》:虧了300萬是種怎麼樣的體驗?突破認知侷限的三大法則

文|微微笑了

人生在世,怎樣才算活得成功?

王小波說:“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儘管,這跟我們對如今社會狹義上定義的“成功”並不一樣,但毫無疑問這個答案很真摯且樸實,直擊我們的內心深處。

很多人自以為我們追求的成功人生就是:迎娶白富美,嫁給白馬王子,財源滾滾來,登上人生巔峰。但,這些真是你來自靈魂深處的渴望的東西嗎?有了這些身外之物,你就能成功幸福了嗎?

最近看了顧及的新書

《破圈:如何突破認知侷限並實現終身成長》

(以下簡稱“《破圈》”),感觸良多。

特別是對成功的定義、提高認知水平、情緒控制以及個人成長方面,有較大啟發,先選取其中幾點跟大家分享:

《破圈》:虧了300萬是種怎麼樣的體驗?突破認知侷限的三大法則

一、為什麼要研究失敗?

跟絕大多數人不一樣,我們總喜歡研究成功,而顧及老師則認真

鑽研

失敗。

顧老師做了一個“失敗研究院”,

招收那些至少虧掉300萬的“失敗”創業者

,幫助這些創業者走出他們的認知誤區。而這本《破圈》正是他的多年教學成果結晶,值得每個想要提升自我的人細細品讀。

當然,研究失敗並不一定能讓你成功,但至少可以讓你避坑,從而提高你的事業和人生的成功率。而,查理芒格也是這一原則的踐行者,他曾說過,“

要是他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裡就好了,那他將永遠不會去到那個地方。

在研究失敗的時候,我們很難做到客觀、理性,特別是分析自己失敗原因的時候。《破圈》告訴我們:

有兩大阻礙讓我們難以從失敗中得到有用的經驗與教訓。一是,失敗帶來的痛苦;二是,個性慣性模式。

《破圈》:虧了300萬是種怎麼樣的體驗?突破認知侷限的三大法則

失敗帶來的痛苦,這一點很好理解。說白了,就是因為這段失敗的經歷,太痛苦了,讓人不能以正確積極態度來對待,很多人選擇逃避或者避重就輕反思,這樣一來就難以獲得有價值的教訓與經驗了。

而,個性慣性模式是指因為個人侷限與偏見,用很多聽起來很合理的理由,去掩蓋讓他痛苦的深層問題,或者單純沒有能力深度挖掘自我失敗的真相。

想要成功嗎?

那請你認真對待失敗,誠實面對失敗,以及提升自己認知能力。

正如,《破圈》所說的那樣:“

真正的戰略問題,是你想如何活好這一生,獲得你想要的成功,這裡的成功是個性化的,每個人都不一樣。

《破圈》:虧了300萬是種怎麼樣的體驗?突破認知侷限的三大法則

二、認知侷限與走出偏見

人生而自帶偏見。

羅翔曾說過,“人要承認自己的有限性,承認你的邏輯、理性、閱讀等都是有限的。你整個人就是在偏見中,你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見。”

我們總會不自覺被自己的認知侷限或偏見囚牢住,看不清未來與方向,越努力越失敗。明明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卻一點也不開心,不知道到底是哪一環節發生錯誤?

人遠比自己想象中的固執與缺乏自知之明,困在自己的認知偏差中而不自知。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破圈》提及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學員他想創業,就去請教一位他很尊敬的前輩。但,當時前輩很忙,並沒有認真聽他的想法,就直接說了一句:

“你太年輕了,不適合創業。”

但,沒想到的是,簡單的一句話讓這位學員失去信心,也給他貼上了一個“不合適創業”的標籤。其實,這位學員很優秀,具備很多創業的優秀品質,

但前輩的一句話影響了他的自我判斷與做事的決策。

《破圈》:虧了300萬是種怎麼樣的體驗?突破認知侷限的三大法則

聽起來似乎很可笑,但事實上我們很多人都太在乎他人評價,給自己預設了太多的侷限,從而困在偏見中走不出來。

我的一個朋友,她老公畢業於985高校,研究生學歷。因為出生於潮汕地區,家族觀念很重,家人都需要他留在廣東省做一份穩定的工作。於是,畢業後他就直接參加公考,成為了深圳公職人員的一員。

穩定收入還算不錯,他本人也算滿意。但工作幾年,他發現身邊的很多同學朋友已經年薪百萬,他就鬱鬱寡歡,想要離職卻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

對於人生的選擇,其實還是要看個人的價值觀。如果想要過安穩的生活,那麼公務員則是一項挺好的選擇,如果想過跌宕起伏的人生,可以奮力創業。

如果一個人認知有侷限,只是一味聽從家人、朋友的意見來選擇自己的工作、伴侶以及人生,那麼大機率就會有挫敗感,或者滿滿的不甘與委屈。

《破圈》:虧了300萬是種怎麼樣的體驗?突破認知侷限的三大法則

三.認知限制三個兄弟

一般來說,我們又該怎麼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突破認知侷限,實現終身成長?

在《破圈》一書,作者重點提出“認知限制三兄弟”:

情緒體(慣性情緒模式)

記憶體(慣性經驗模式)

信念體(慣性假設模式)

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自我認知,那麼就必須學會認清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慣性經驗以及不合理的假設模式,避免自身帶著極大的偏見與有色眼鏡來判斷與決策。

書中啟發較大的就是“打破認知限制的三個步驟——深刻的體驗、透切的思考和持續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