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中到底有沒有水銀,有多少水銀,這些水銀從何而來

秦始皇陵墓一直是個謎,從陵墓開始修建,到陵墓中埋藏了什麼,最後到陵墓是否被盜,一系列的疑問都沒有準確的答案,甚至連秦始皇的屍體是否儲存完好,也不得而知,直到現在,我們也沒有開啟過秦始皇陵墓的大門,現在所發現的兵馬俑只不過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品之一,光看兵馬俑的規模,就知道秦始皇陵墓的規模之大,絕對是空前絕後的。

按照史記的說法,秦始皇陵墓是從他當上秦王的那一年開始修建,直到秦始皇去世之後,還在修,秦始皇是公元前247年當上秦王的,公元前210年去世的,直到他去世之後的第二年,才在秦二世胡亥的主持下安葬,算起來修建了整整37年,以現代人的思維來看,一個陵墓修建37年,那規模得有多大呢?

秦始皇陵墓中到底有沒有水銀,有多少水銀,這些水銀從何而來

秦始皇是在公元前210年的7月病逝,當時正值夏天,天氣炎熱,趙高和李斯等人密謀策劃胡亥上臺,對於秦始皇的死是密不發喪,在秦始皇所乘車輛中裝滿了大量的臭鮑魚,以遮蓋屍體的臭味,然後又裝作秦始皇沒死的樣子,沿著原來定好的路線繼續巡遊。

一個月之後,才回到咸陽,又過了一個月後,才安葬秦始皇,想想看,秦始皇在夏天高溫季節去世,在屍體沒有任何防腐措施的情況下,待了一個月,屍體肯定已經腐爛了。

秦始皇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在去世之後,屍體居然得不到妥善的儲存,為了安葬秦始皇,秦二世胡亥還讓秦始皇后宮中沒有生育子女的嬪妃陪葬,此外修建陵墓大量的工匠和奴隸也被關在陵墓之中陪葬,至於秦始皇陵墓中埋藏了哪些財寶,史記是這樣記載的:

秦始皇陵墓中到底有沒有水銀,有多少水銀,這些水銀從何而來

《史記 秦始皇本紀》: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秦始皇是七月去世,九月安葬,為他修建陵墓的人員達到72萬人,地宮中的隧道一直挖到見水的地方,用銅封錮,然後再把棺材安放在裡面,仿製的宮殿、百宮和各種珍奇異寶都放置在其中,藏得滿滿的,還讓工匠投靠帶有機關的弩箭,如果有人靠近墓室就會自動射向目標,然後用水銀製作了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使用機械使其互相灌注流通,墓中上面各種天象都齊備,地上的景象萬千,利用娃娃魚的脂肪製作的蠟燭,在很長時間都不會熄滅。

這是史記中關於秦始皇地宮的唯一記載了,如果你參觀過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墓,你就會明白這個陵墓真的是超級大,總體佔地面積達到56。25平方公里,跟上海的徐彙區或者普陀區面積是一樣大的,一個陵墓面積就跟現在大都市中的一個區一樣大,你可以想像這個有多大。

秦始皇陵墓中到底有沒有水銀,有多少水銀,這些水銀從何而來

但這只是秦始皇的陵墓面積,秦始皇陵墓中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地宮,這是埋藏秦始皇棺木的地方,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的探測,秦始皇地宮有上下兩層,總佔地面積4。16萬平方米,相當於5。3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這只是秦始皇放置棺木的地方而已。

根據現代考古探測,地宮有上、下兩層,東西長260米,南北長160米,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西安在秦始皇陵墓邊上人工建造了一個地宮,裡面的物品按史記的記載以及考古研究來放置,如果你想了解地宮大概是什麼樣子,可以到西安秦始皇陵地宮去參觀一下,雖然是人造景點,但也有一定的歷史和考古根據。

秦始皇的棺木應該就是在地宮的地下部分,根據史記的描述,地宮中有大量的水銀製作的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那麼秦始皇時期,能製造如此之多的水銀嗎,是如何製造的呢?

秦始皇陵墓中到底有沒有水銀,有多少水銀,這些水銀從何而來

首先可以肯定是有大量水銀的,這個經科學研究也得出了結論,因為地宮附近的土壤中汞含量嚴重超標,而陵墓其他地方的土壤汞含量就很正常,這說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陵墓中用了大量的水銀是可靠的,用水銀製造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得需要多少量?

根據現代的地理探測,已知地宮的總深度是26米~37米左右,平均一下深度就是31。5米,差不多有10層現代樓房那麼高,在兩千多前能挖如此之深,而且還要控制地下水不能淹沒地宮,這絕對是非常浩大的工程,也難怪修建了37年。

地宮的地上肯定有一個區域是用水銀製作的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假設這些水銀河流深度有1米,佔地面積佔到地宮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那麼體積=長×寬×高,那麼所需要的水銀用量就是260米×160米×1米÷3=13866立方米,再根據重量=密度×體積的公式計算,水銀的密度是13。6,那麼地宮中1米深的水銀總用量就是13866×13。6×1000=188577噸。

秦始皇陵墓中到底有沒有水銀,有多少水銀,這些水銀從何而來

顯然假設不成立,因為中國目前汞礦的總儲備量只有8。14萬噸,如果把水銀河的深度按0。1米計算,那麼秦始皇陵墓中的地宮也需要1。88萬噸汞,這同樣也不可能,如果把水銀的佔地面積改到十分之一,那麼地宮所需汞的用量是5658噸,這個量估計在兩千多年前也做不到。

但是要在地宮中形成河流,並且透過機械裝置流動,產生這樣的效果,水銀用量至少也要有一千噸以上的量,水銀是一種重金屬,是唯一在常溫之下保持液態的金屬,密度是水的13。6倍,非常重,比一般的常規黑金屬和有色金屬都要重,重量重,那體積就相當要小,所以水銀的用量非常大,預計地宮中的水銀用量在1000~5658噸之間,這可是37年的提煉量。

秦始皇不是第一個使用水銀陪葬的君王,在他之前的四百多年,春秋時期的齊桓公陵墓中就使用了水銀,所以水銀提煉對於古人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當時的提煉是把一種丹砂的物質在常溫狀態下,放在火中燒,這樣就提煉出汞來,但這種方法提煉出來的汞產量不高,而且易於揮發,容易讓人中毒。

秦始皇陵墓中到底有沒有水銀,有多少水銀,這些水銀從何而來

於是古人就想了一個辦法,把丹砂放在密封的容器中煅燒,這樣就能比較方便地得到汞,同時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銀就是這個方法得到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全國的汞礦資源只要被發現就能提煉,所謂的丹砂就是硫化汞,也就是汞礦,現在中國分佈最多的就是西南的貴州省,其次就是西北的陝西和甘肅兩省,陝西和甘肅當時正好就在秦國核心地區關中平原的附近,提煉也是非常方便。

所以有理由相信秦始皇地宮中有大量的水銀,水銀在常溫下會產生汞蒸汽,這是一種毒性很強的氣體,在古代不具備防毒手段的情況下,想要盜取秦始皇陵墓是不可能的,所以秦始皇陵墓也沒有被盜取,應該是儲存完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