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知識:古代戰爭多是短兵相接,打起來會害怕而逃跑嗎?

在重甲騎兵出現之前,古代步兵對戰中,往往有一類步兵進行危險的“陷陣”任務。這類任務的艱難性往往被古人用來和“先登”相比。

什麼叫陷陣呢?就是穿著重甲的重步兵,對敵人完整的隊形進行突擊,如果能把對方的佇列打出缺口,分割敵陣,那麼接下來的就是全軍進攻了。

歷史知識:古代戰爭多是短兵相接,打起來會害怕而逃跑嗎?

東漢末年呂布麾下的 高順,就率領一支七百餘人的“陷陣營”,“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

還有一次,曹操與呂布作戰時,激戰一天後處於劣勢,於是臨時由典韋率領數千精銳“皆重衣兩鎧,棄盾,但持長矛撩戟”,對呂布軍進行反衝擊,曹軍才得以安全撤退。

可能是因為現在拍的古代戰爭劇中,給予這種激動人心的戰鬥場面太多鏡頭了,導致人們以為這是古代軍隊的常態。但實際上,任何時代敢於與敵人短兵相接”刺刀見紅”貼身肉搏的軍人,都是十里挑一的勇士。這種人往往在朝廷正規軍中都是極少數。

典型的中國古代軍隊,以宋朝為例,以步兵為主,而步兵的主要武器不是刀槍,而是弓弩。

“兵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可見在當時,考量一個武人的首要技能都是弓弩能力。而兵種配置也是如此,北宋中期,宋軍步兵每100人(部隊編制稱為”都“)中刀牌手僅僅有8人,長槍手16人,而餘下70多人全都是弓弩手。

”諸處馬兵 槍手旗手共十三人,其八十餘人並系弓箭手。步兵每一都刀手八人,槍手十三人,其七十餘人並系弩手。

北宋大臣 尹洙

歷史知識:古代戰爭多是短兵相接,打起來會害怕而逃跑嗎?

(宋代弓騎兵)

而且大臣尹洙提到,這些弓弩手雖然也會佩戴一柄劍,但卻沒有受過格鬥的訓練,也缺乏肉搏的心理和意志準備。所以一到短兵相接,除了逃跑外,就只能“束手就害“。

承平日久的北宋中期是這樣,即使是經歷了戰火紛飛的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到南宋虞允文時期,宋軍中的”短兵“仍然不多,宋史《兵志》記載,南宋禁軍中,20%是弓箭手,60%是弩手,餘下20%才是刀盾手和槍兵。

歷史知識:古代戰爭多是短兵相接,打起來會害怕而逃跑嗎?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即火器配置比10%,弓箭30%,長槍手40%,刀盾手20%,算是古代條件下很少有的敢於肉搏的軍隊,正是這種敢於“刺刀見紅”的軍隊,敢於把蒙古騎兵趕進大漠。

到了戚繼光改革以後,火器在明軍中的裝備比例大增,逐漸轉向冷熱兵器並用時代,肉搏兵種的比重更降低到3成以下。

這種敢於近身肉搏兵種的產生,在戰爭年代尚且可以靠殘酷的戰場鍛煉出來,但在和平時期,軍隊主要執行的是剿匪等低強度戰鬥任務,這類勇士往往無用武之地,也就逐漸在軍隊中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