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興起“風箏”,小兒堂後放風箏,風箏原來從宋朝就已流行起來

宋朝興起“風箏”,小兒堂後放風箏,風箏原來從宋朝就已流行起來

在現代社會,估計人沒有多少人玩過風箏了,即使沒有親手放過風箏,也見過各色各樣,花樣百出的風箏,某些城市還有關於風箏比賽的活動。這麼“現代化”的娛樂活動其實已經有千年歷史,甚至用途也多樣化。

風箏被髮明於春秋時期,墨翟花費三年以木頭製成木鳥

,但是隻飛了一日便壞了,這是風箏的原型。後來魯班以竹為原料材質代替了木頭,這個時候稱為“木鳶”。直至東漢期間,造紙術被改進後,坊間才開始用紙做風箏,稱為

"紙鳶"

。但是這個時候紙鳶只有極少時候被用在特定用途,真正流行於宋朝。

宋朝興起“風箏”,小兒堂後放風箏,風箏原來從宋朝就已流行起來

風箏發展成為一項娛樂活動,其實經歷了不少歷史,也從其他用途發展至娛樂活動。在楚漢相爭時期,風箏作為軍事中工具,韓信命人制作大型的風箏,並且在上面裝置竹哨弓弦,在夜間的時候放飛到楚營,藉助風力,風箏於空中發出嗚咽的聲音,以此來瓦解楚營士氣。

在南北朝時期,風箏被作為通訊求救工具。相傳梁武帝被圍困於臺城,想透過放紙鳶到空中向外界求助,但是被射落,資訊傳遞失敗,最終臺城淪陷,梁武帝死去。這是兩個比較典型的古代風箏用途,用於軍事方面。

宋朝興起“風箏”,小兒堂後放風箏,風箏原來從宋朝就已流行起來

除此之外,風箏還被用來傳遞資訊,把風箏賦予某種訊號,若放風箏則表示行動,或者說在風箏上寫一些字或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東西,以此來達到用途。直至唐朝時期,風箏也被用於軍事方面,但是已經開始偏向娛樂化,宮廷裡已經用紙糊的風箏來戲耍玩樂,但是傳播範圍較小。

到了宋朝,風箏已經成為了一項比較受歡迎的戶外活動,清明時節,人們出去踏青已經不忘帶一個風箏出門了。

宋朝興起“風箏”,小兒堂後放風箏,風箏原來從宋朝就已流行起來

為什麼宋朝會興起放風箏呢,其實有多個原因。

首先風箏製作簡單,只有被放飛到空中才能發揮其作用,其通訊資訊功能和軍事功能作用有限,而且發展了多個朝代,大家都風箏的作用,已經不具有太強的功能了。

其二,造紙術的進步

,在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後造紙技術不斷髮展,到了唐朝經濟發達,人民喜好享受,娛樂活動豐富,紙張可以普遍用於風箏,發展至宋朝,經濟穩定,製作風箏的技術也達到發展。而且宋朝人也喜歡多樣的娛樂方式,不管從環境方面還是經濟方面,風箏都會被髮展。

宋朝興起“風箏”,小兒堂後放風箏,風箏原來從宋朝就已流行起來

其三,風箏具有極強的新奇性和娛樂性,

一般情況下,民間的娛樂工具一般都僅限於地上,能飛到空中的基本沒有,風箏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而且風箏的製作工藝簡單,所用的紙張也不多,材料好找,也推動了風箏的發展。

另外在古代,女子一般都在閨閣中,很少外出,尤其是高門大戶的女子,貴女門渴望出門,放風箏即可以打發時間,還寄託了女子們也想走出四方牆院的情懷。可以說是,宋朝興起風箏,既是順應歷史,也是自然經濟發展的產物。

宋朝興起“風箏”,小兒堂後放風箏,風箏原來從宋朝就已流行起來

說起宋朝興起風箏,具體有哪些表現呢。宋朝詩人喜歡用風箏寄託情況,或者表示自己的遠大志向,

宋朝詩人寇準其《紙鳶》寫到:"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託,終共白雲飛。"

就是把自己比做紙鳶,表達了作者的壯志。

紙鳶除了託情,在娛樂活動上,更是受宋朝兒童的喜愛,在孩童下學以後,綠地上到處都是放風箏的身影,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陸游還曾經寫道:"竹馬踉蹌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宋朝興起“風箏”,小兒堂後放風箏,風箏原來從宋朝就已流行起來

除了孩童喜歡,大人也非常喜歡放風箏,甚至還衍生了關於風箏的競技比賽,看誰的風箏更好看,飛的更遠,或者在放飛風箏的空中,互相牽引風箏線,誰的線斷了,誰就輸了。

還有就是清明時節,年輕人人約好一起去踏青,一起去郊遊,騎馬放風箏成了一副常態,詩興大發的時候,還要做幾首詩來讚頌這幅景象。

宋朝興起“風箏”,小兒堂後放風箏,風箏原來從宋朝就已流行起來

宋朝興起放風箏,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喜歡,更是為我國文化歷史留下了不少的筆跡,雖然經歷了朝代的不斷更替,但是風箏已經成為了中國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娛樂活動,更是傳播遠洋,發展至全球。風箏在古時為軍事方面提供了不少幫助,隨後又娛樂了無數人,如果你有時間,記得帶起家人去放風箏哦。

【參考文獻】

《細說宋朝》

《武林舊事》

《宋史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