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花你點時間,我們一起聊聊新零售

(本文首發於“劉潤”公眾號,和150萬讀者一起洞察商業本質,歡迎訂閱)

這兩年有一個概念特別火,那就是新零售。

可到底什麼是新零售?

無人超市等於新零售嗎?盒馬鮮生是新零售嗎?天貓小店是新零售嗎?京東的無界零售是新零售嗎?新零售的標準是什麼?

追本溯源。

要理解新零售的概念,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零售”。

什麼是零售?

你沿街開了一家服裝店,這叫零售;你在小區門口開了一個超市,也叫零售;甚至,如果你是一個扛著磨刀器具在路上吆喝的老大爺,也是零售。

通俗地說,

零售就是我們怎麼讓貨、產品和使用者之間產生關係,如何把產品賣給使用者,或者反過來說,如何去為使用者找到產品。

比如,蘇寧把海爾的冰箱賣給你,反過來也可以說,蘇寧是幫助需要買個冰箱的你,找到了合適的海爾冰箱。

如果用阿里的理論來給零售下一個定義,其實就是把“貨”與“人”之間用一個叫作“場”的東西連線在一起。

這個“場”可能是場景,可能是物理位置,也可能是呼叫中心,甚至是你去拜訪的陌生客戶等。

所有能把人、使用者和產品連線在一起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稱之為零售。

按照這樣的邏輯和角度,進一步拆分“零售”,不斷地追究本質,我們才能知道什麼叫零售,進而知道什麼叫作“新零售”。

下面,我將從“場”、“人”、“貨”的角度來理解什麼是零售。

從“場”的角度看新零售

既然零售是把“貨”與“人”之間用一個叫作“場”的東西連線在一起,那麼,“場”到底是如何在使用者和場景之間不斷髮生連線和互動的呢?

我認為,

讓使用者和產品之間發生連線的有三樣東西,即資訊流、資金流、物流。

那麼,什麼是資訊流、資金流和物流?我們先透過下面的例子簡單理解一下。

最簡單的我們去商場買件衣服。

我打量一件衣服,左看,右看,看看材質、價格,比比大小,覺得不錯,還可以試一下。

這些其實是什麼?這些其實是資訊流。就是我瞭解這件商品的資訊。

然後我刷卡買單。這是資金流。

刷卡之後,櫃檯員工裝好袋,遞到我手上,我就拎走了。這是物流。

任何零售行為,連線使用者和產品之間的無外乎三件事——資訊流、資金流和物流。

但你平時肯定把這樣一次購物當成一次整體來看,而不是把它分割成資訊流、資金流和物流來看。

這樣的邏輯運行了幾十年,甚至上千年,一直沒有試圖分割開過。

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的到來,它們發生了新的變化。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新零售”的原因所在——

正是因為零售行業出現了一些新的基礎要素,導致零售的形態發生了變化。

— —

我們先說資訊流:

比如,阿里曾經在婦女節做了一個活動,叫“三八掃碼購”。

當你用天貓超市的 APP 去某一家沃爾瑪或者家樂福超市,掃一下超市裡你所需產品的條形碼,你會發現,這個產品在超市裡賣 1。8 元人民幣,在天貓超市卻只賣 1。6 元人民幣。你直接拿APP 一掃,就可以把產品放到天貓超市的購物車裡。

為何天貓超市的產品比沃爾瑪或家樂福超市的更便宜?這是因為線上和線下的成本結構不同。

所以在活動當天,很多人都在逛沃爾瑪或者家樂福超市,但最終卻在天貓超市下單購買產品。

不過,超市零售商一定會憤憤不平:你們只是到我們店裡來體驗產品,卻在線上下單?

畢竟,傳統零售的資訊流、資金流和物流是不可分割的。

這就意味著,你去超市,超市把商品展示出來給你看,目的是為你提供資訊流,讓你做出“買”或者“不買”的決策。

而展示資訊流是需要成本的,比如店面的租金、人工費、電費、水費、消防費等。

為什麼超市願意花這麼多成本展示資訊呢?

這是因為只有這樣,消費者才能完成零售交易的資金流和物流。在超市裡,消費者獲取資訊流和資金流是同時完成的。

但如今,

資訊流和資金流被切割開了,消費者可以從線下獲得資訊流,在線上完成資金流和物流。

這就是傳統超市的商業模式受到本質打擊的原因所在。

2019 年的“雙 11”,天貓賣了 2684億。這差不多相當於整個喀麥隆或者拉脫維亞一年的 GDP。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營業額,就是因為天貓高效地匹配了資訊流。

即便如此,仍然有些產品在線上是不好買的。

比如,你要去買一個床墊,在網上只能看看引數、規格,但卻不能躺在床墊上,親身體驗床墊對你全身的支撐。這種體驗是很難在線上完成的。

也就是說,網際網路為消費者提供了高效的資訊傳遞,但讓消費者損失了對產品的即時體驗。

所以,新零售出現了。

我曾經對雷軍做了一個訪談,他和我分享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把小米手機和紅米的銷售情況進行對比,紅米在線上的銷售情況賣得更好。

因為在線上比較手機的引數後,很多人會選擇購買紅米。

而線上下,小米手機卻賣得最好。

因為消費者線上下門店透過觸控手機的實物,會感覺小米手機的手感好一些。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新零售”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概念,永遠會有更新的東西出現。

擁抱新零售,就要把線上的高效率和線下的體驗性結合起來,讓消費者在享受高效率的同時迴歸體驗性。

— —

線上的資金流有一個顯著的特性——便捷性。

付款這件事在如今變得極其簡單,我們可以隨時拿出手機付錢,在馬路邊買一個紅薯都可以使用微信或支付寶支付。

在過去,如果我們在地鐵裡想買一瓶可樂,就要找自動售貨機,塞進一張 5 塊錢的紙幣。

而如今你看到的自動售貨機,全部變成掃二維碼付款。

今天,花你點時間,我們一起聊聊新零售

但在資金流這件事情上,人們在線上完成的基本都是小額支付,大部分人是不敢在線上進行大額支付的。

因為線上信用體系還沒有完全搭建,但這線上下卻是沒有問題的。

這也就意味著大宗商品、大額交易更適合線上下完成。

— —

在傳統零售交易中,物流是一個從來沒有被思考過的問題。過去,我們線上下買東西都是“人找貨”。

你去商場買一個東西,是人在移動,從而接近貨物。

這就是傳統物流的邏輯。

這種邏輯演變到今天,在如今的電商時代,你可以在家裡買到全球任何地方的貨品,已經變成“貨找人”。

當物流演變成“貨找人”後,全世界的貨都會奔向你,價格也會拉平。

電商在物流上出現了巨大的優勢——跨度性,

你可以買到全球的商品。

但是,

電商在物流上面也有一個巨大的弱點——損失了即得性,這也是線下零售的一個巨大優勢。

雖然有一些商品的即得性,我們可能不在乎。比如,你想去買衣服,今天拿到和三天之後拿到並沒有什麼關係。

但有些東西的即得性很重要。比如你在家裡做飯時,突然發現沒有鹽了,這時你就會在乎鹽的即得性。

那麼,什麼地方對你的即得性幫助最大呢?就是距離你家 1公里的社群便利店。

如今有一個現象挺有意思的:超市越來越難做,但便利店卻發展勢頭正猛。

為什麼?

這正是因為便利店提供了即得性。

“貨找人”一定會損失即得性。

電商在突飛猛進了幾年後,如今發展開始趨緩。2015 年,中國電商消費總額加在一起,只佔中國消費品零售業總額的 10%,某些特殊品類大約在 20% 左右。

在很多人認為電商已經統治全世界時,事實上電商只佔中國消費品零售業總額的 10%~20%。剩下的 80%~90% 的交易依然發生線上下。

為何如此?

這是因為線下零售捍衛了三個重要的特性:體驗性、可信性和即得性。

基於線下這三個特性,新零售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把線上的高效性、便捷性和線下的即得性融合。

那麼,到底什麼是新零售?

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資訊流、資金流、物流的效率。

當你把使用者和產品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一寸,你就是在做新零售。

從“人”的角度來看新零售

從“人”的角度來看,“新”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任何時代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新零售。

在習慣於線下小賣部的時代,我們認為大超市就是新零售;

在網際網路時代,經營超市的人可能認為電商就代表新零售;

站在電商的角度來看,線上線下融合,更高效率的資訊流、資金流、物流才是新零售。

讓我們換一個角度,從“人”的角度來看新零售。

用電商的語言對零售做一個切割,就如下面的公式:

我先透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一下公式裡的四個概念。

比如,你開了一個服裝店,有多少人會路過你的店鋪,用網際網路語言解釋叫“流量”,用線下語言解釋叫作“人流”。

你當然希望在流量多的地方開店,但流量多的地方租金肯定會很高,這就是“流量成本”。

每獲得一個潛在進店的人都要付出成本,你付的租金就相當於流量成本。

如果每路過 100 個人裡有 30 個人在你的店裡購買東西,這用網際網路語言解釋叫“轉化率”,用線下語言解釋叫作“成交率”,其本質是一樣的。

如何提高成交率呢?

線上下,過去的零售商是透過恰當的擺放、店鋪的裝修、店名的指引、打折促銷等來提高成交率的。

當你透過一些活動使消費者購買了你的商品後覺得很好,過幾天他又來了,這時你就獲得了消費者的“復購率”。

而“客單價”則是消費者在買這個商品時,隨帶著買了別的商品。

從“人”的角度來說,零售無外乎這四件事情: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和復購率。

萬變不離其宗。

所謂新零售就是要分別提高這四個引數。

那麼,如何提高這四個引數呢?

— —

1、提高流量

對於如何提高流量,我透過一個例子來說明。

前段時間,我讓兒子在網上參加了一個網際網路的英語培訓。

我經過考察後,覺得這家特別好。基於認可,我把兒子上的課拍了一張照片分享到朋友圈。由於我的朋友圈人脈較多,分享之後,就有很多朋友私信問我這家英語培訓的店名。

於是我就向朋友介紹了這家英語培訓店鋪。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告訴我,這家店說如果有人推薦的話,他們會給推薦人送 10 節課。

當一年結束後,為了免費獲得 10 節課,我又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次。我的第一次分享是基於認可,第二次分享是利益的驅動。

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只要我分享到朋友圈,我的朋友就有更大的機會去買這個產品,這家店鋪就獲得了免費的流量。

這是提高流量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方式所用到的方法就是口碑經濟。

2、提高轉化率

對於如何提高轉化率?

就以我在得到上的兩季5分鐘商學院為例,現在合計已經有超過39萬訂閱。

為何能有如此大的銷售量?

這主要源於羅輯思維在很長時間裡積累了超過3000 萬的社群使用者。

而這 3000 萬社群使用者有一個共性:求知好學。

基於這樣的特性,我的專欄產品的轉化率才會比較高。因為我賣的是知識產品。在這裡,用到的方法是“社群經濟”。

社群經濟給新零售提供的核心彈藥是:人群和產品的精準匹配。

社群在產品出現之前,就已經把一些特殊人群聚在了一起,你要提供給這個社群與之相匹配的產品,才會有高的轉化率。

3、提高客單價

如何才能提高客單價呢?這就需要利用大資料了。

比如,我曾經在淘寶上買了一個電動工具修路由器。過了幾天,我開啟淘寶,就會看到淘寶向我推薦與這個電動工具相關的其他東西,這些東西就提高了客單價。

淘寶正是利用大資料向我進行推薦,這一點可以被很好地借用。

4、提高復購率

對於如何提高復購率,我同樣透過一個例子來說明。

我在小區門口的水果攤買水果時,老闆告訴我說,只要我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給我便宜 5 塊錢。於是,我拿出手機掃了二維碼。

晚上 6 點時,這家水果攤的老闆給我發了一條資訊:今天還有一批新鮮的山竹沒有賣完,你等會兒到樓下散步時,可以帶一點回去,晚上 7 點 3 折。

看到這個資訊後,我自然在晚上散步時順便買了一些山竹。

晚上 10 點,水果攤老闆又給我發來一條資訊:明天早上要進一批深圳的荔枝,特別新鮮,7折給你。於是第二天,我又去買了荔枝。

你瞧,這就是很大的復購率。而水果攤老闆使用的方法,我把它稱為“會員經濟”。

總之,

所謂新零售,從人的角度來說,就是利用口碑經濟提高流量、利用社群經濟提高轉化率、利用大資料提高客單價、利用會員經濟提高復購率。

從“貨”的角度來看新零售

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消費者需求一旦產生,怎麼能用最快的速度接觸到貨?

關於“貨”的邏輯,我想有必要幫助大家從底層上做一個完整的梳理。

“貨”從開始到最後結束經歷了以下 6 個過程:

上圖是一條完整的供應鏈,我們稱之為“獲得邏輯”。

下面,我將通過幾個案例來給大家講解一下這條供應鏈的 6 個要素。

1、設計

為什麼ZARA的零售做得好?

因為它提高了設計環節的效率。ZARA從設計到銷售,12 天就能完成,這是 ZARA 真正的核心能力。如果你能提高設計到銷售之間的轉化速度,那麼你就是一個更高效率的零售。

2、製造

Costco的總部在美國西雅圖附近,這家超市最大的特徵是會員型連鎖超市,一年的淨利潤可以達到20多億,而它的主要利潤來自於會員費,它的商品幾乎是無利潤的。Costco商品的綜合毛利率在6%,所有商品利潤不可以超過 14%。

為何 Costco 會把商品利潤壓得如此低?

原因很簡單,只有商品價格低,使用者才願意付會員費。而使用者付了會員費,就會持續在 Costco 購買商品,這樣第二年他仍會續費。Costco 的續費率在全球為 88%,在美國為 90%。

Costco 和使用者之間形成聯絡:你付會員費的本質是作為買手,幫我在全球找到最合適、最便宜的產品。買手賺的不是差價,賺的是服務費,它倒逼消費者來做這件事情。

3、供應鏈

德國有一家非常著名的機構叫阿爾迪,它很快也會進入中國。阿爾迪在德國超市的價格甚至比 Costco 在美國還要便宜。

它是如何做到的?

阿爾迪極大降低品類,把店鋪開在使用者最集中的地方,想盡一切辦法縮短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極高地提高了供應鏈的效率。

4、大型商場

名創優品的產品都是在單點上把效率做到極致。如今名創優品在中國已有2000 家門店,如此量大的門店就可以算得上大型商場。

如今中國日用品的定倍率是這樣的:如果商品成本價是1塊錢,中國消費者買到手的平均價格就是3塊錢。

名創優品用的卻不是這樣的定倍率。名創優品用大型商場的量找供應商,可以在不降低品質的情況下降低成本。

比如,一件商品別的商家拿貨成本價是1塊錢,名創優品拿10萬箱,一件5毛錢。然後名創優品只加8%~10%的品牌利潤後,直接供到門店。這樣別的商家賣3塊錢時,名創優品只賣1塊錢。

要做新零售,大型商場就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中間環節的效率。

5、大型銷售機構

我認為,無人超市根本不能代表新零售,真正代表新零售的,阿里的天貓小店算是一個典型。天貓透過大資料,可以清楚地知道小店附近居民區裡有人買過狗糧,那麼天貓小店就會把狗糧部署在裡面。而 7-11 是不知道這一點的。

6、使用者

閒魚這類回收平臺也是一種零售,它透過回收再銷售的方式完成了交易。

如今,我們不需要透過第三方就可以讓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直接交易,去掉中間環節也能進一步提高使用者的獲利。從這個角度來看,閒魚也是新零售。

所以,

從“貨”的角度來看,設計、製造、供應鏈(總代、省代、市代)、大型商場、大型銷售機構、使用者,只要在任何一個環節提高了效率,就可以自豪地說:我就是新零售。

最後的話

到底什麼是新零售?

總結起來,

新零售是資訊流、資金流和物流的萬千組合。新零售是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和復購率的更高效率;新零售是設計、製造、供應鏈,B2b2C 的整個環節不斷提高。

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

今天,花你點時間,我們一起聊聊新零售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記得關注“劉潤”公眾號。

類似的乾貨、精華文章,我們每天都在更新。

過往我們已經發布了1500篇關於商業、管理、職場、個人成長的原創文章。

在這裡,我們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為你整理、講述職場管理技巧,為你分析、洞察商業規律。

同時,對往期精彩文章,我們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做了梳理,總共800萬字,1500篇文章。

關注“劉潤”公號、後臺回覆關鍵詞“乾貨”,就可以一鍵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