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七子,景芝李氏家族

“三產靈芝真寶地,一條浯水是酒源。”一幅對聯道出了景芝地名的由來,也反映了景芝酒的風土特色。景芝自古商貿發達,為齊魯三大古鎮之一。與厚重的文化積澱相伴隨的還有這裡濃厚的學風,景芝李氏家族為景芝的名門望族之一,數代人創造了一段廣為傳頌的傳奇,今天我們就一起認識一下安丘景芝李氏家族。

安丘七子,景芝李氏家族

在景芝鎮留存著一座“南校場燒鍋遺址”,它是清末民初“景芝七十二座燒鍋”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國內儲存最完好的古代釀酒作坊之一。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制曲釀酒的古法工藝,感受明清時期景芝釀酒的古風遺韻,也可以親身體驗經過改良後的現代手工釀酒工藝。

安丘七子,景芝李氏家族

據河北省棗強縣移民研究會編寫的《河北省棗強首屆移民文研討會資料彙編》記載,安丘景芝李氏家族原居現在的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均鄉大師友村。元朝末年,當時紅巾軍與元軍連年交戰,加之水患頻發,導致戰場狼藉、民不聊生。

趙太平病逝在淄博以東的金嶺鎮旅邸當中,李氏族人李秉和表兄趙子儀扶著靈柩東下卜塋將趙太平安葬於景芝鎮的後疃地。喪事完畢後,李氏先祖告別表兄趙子儀輾轉來到了於戈莊。

安丘七子,景芝李氏家族

至六世李惟敬時,李氏在當地已經發展成為顯赫的大家族。李惟敬歷任揚州府檢校文林郎、河南衛輝府推官,誥贈奉政大夫 南京兵部職方司郎中等。李惟敬多次由景芝鎮於戈莊與安丘縣城之間往來,在往返路途中路經甘泉村時,看到甘泉村“柳滿堤,花滿畦。四時春色,山一帶水,一派千載畫圖”。而且千年古剎傍有兩棵千年銀杏樹,不遠處有一清泉平地外湧,清冽誘人。他發現了這個地方是塊風水寶地,便遷至甘泉村居住。

安丘七子,景芝李氏家族

李惟敬七個兒子中,成績顯著的是四子李際明,為明萬曆癸卯年舉人,己未年考取進士。據安丘浯陽李氏清朝同治年間族譜記載,李際明五歲就塾,刻苦攻讀,十歲提筆成文,能闡發聖賢之旨。不到弱冠之年便出應童生試,補諸生,以文學知名於庠序之間。

李際明在明萬曆癸卯年中舉人,第二年應禮部試沒有考中,此後便閉門苦讀。但是恰逢父母相繼謝世,他在父母墳前設棚讀書,六年服喪期滿後再考仍然不中。當時的社會名流們都為他感到惋惜,他謙遜地感謝大家道:“文章有定價,我所以不如願,只能怨自己學識差,而不能怨天尤人”。往後他倍加努力,明朝萬曆四十七年己未年再次參加會試,成績優秀,以第二十三名中會士。殿試後,終以第三甲十四名中進士,授河南衛輝府推官。

安丘七子,景芝李氏家族

李際明經保舉和考選,出任北京刑部員外郎。當時,東、西兩廠與錦衣衛相互勾結,整日以編造罪名、誣陷他人為事。凡是刑部審的案子都要遵從他們的意旨。李際明任刑部員外郎期間,對每個案件都以事實為依據,所以不合東、西兩廠特務機關的意願,受到排擠。

明熹宗登基稱帝,上任五年,戰事吃緊,邊防失利,軍務繁多。李際明主理的南京兵部方司,文書處理、事務管理每天都會忙到深夜,沒有一點空暇時間。僅僅一年多,競積勞成眼疾。

安丘七子,景芝李氏家族

李際明的父親李惟敬生前精於經學,著作很多,像《春秋戰國篡義》、《清白堂歌詩》、《隱几銘》、《釣鏊銘》等,雖然已經錄存,但篇目還沒有依次編定。李際明回鄉後親寫了序言,彙集成書,非常可惜的是因年代久遠及戰亂等原因沒有流傳於世。李際明又在七里河村族人開設的學堂開始授課,並且聘請自家兄弟為主講。凡族中子弟因貧困無力就學的,都是給予資助。在他的幫助和支援下,來到七里河村學堂求學的族人很多。與李際明處於同時代居住景芝東南前疃的李裀,被稱為安丘海瑞式的人物。李裀字龍袞,號澹園,生於1597年。他天資聰穎,16歲考中秀才,不久便以廩生得選貢入國子監。明崇禎九年中舉人,清順治六年由副榜考授國史院中書舍人,後負責監察進諫之責。

安丘七子,景芝李氏家族

李裀所寫的奏摺為《諫 逃東疏》,諫疏全文一千三百多字,其核心部分即“逃人法”的七個法令“可痛心”的弊端。奏摺的結尾寫道:“蓋天下第一大事,無過此者。臣敢冒萬死為皇上痛切言之。”

順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李裀的《諫逃東疏》呈給了順治帝,順治帝看後立即把劉正宗叫來詢問了一番。十天後順治帝召開御前會議,將李裀的奏摺交滿清王公大臣傳閱。

李裀被治罪:杖徙寧古塔,寧古塔在黑龍江省的牡丹江東岸,不僅屬於邊遠貧困地區,也是全國最冷的地方之一。雖然李裀治罪為杖徙寧古塔,但是順治帝並沒有執行杖刑,而且流放地方也改在了遼寧的尚陽堡一帶。李裀面對這個結果欣然上路,想到只不過是一場闖關東而已。面對順治帝的這個處理態度,有不少有識之士不怕冒著同情罪名趕去“十八相送”,稱頌李裀為直臣。一年之後,順治帝看戲看到了《椒山寫本》心有所悟,聯想到了李裀。順治帝覺著李裀與楊椒山有相似之處,不應以罪人立論,於是下旨要把李裀召回。

安丘七子,景芝李氏家族

李裀於順治十三年五月十日故去,終年59歲。順治帝接到的報告是李裀病故,感傷之餘又下詔令:准將其靈柩運回山東老家安葬。幾年後順治帝接受了李裀的觀點,承認《逃人法》過於苛刻,專門下詔。為了給李裀伸冤,李氏後人多方奔走,但是刑部、戶部互相推諉,其冤終未得伸,直到雍正時才被平反昭雪。李氏家道富有,祖上有土地千頃。李氏族人廣行善事,積德修福。

清朝時期景芝鎮屬於安丘、諸城、高密三縣所轄,鎮區設立安丘、高密二個副縣級別的衙司,各自管理,但三不管現象經常發生,時有意外死亡的人橫屍街頭無人管理,李氏都將其安葬。不僅如此,李氏還出錢將景芝到京城的路和橋加以整修維護暢通,並在沿途路邊設定水井和飯莊為赴京者提供方便。

安丘七子,景芝李氏家族

縱觀安丘景芝李氏家族的發展史,鴻儒滿門,人才濟濟。有不少人官高位顯,但都篤雅有節,在其位謀其政。他們有的鞠躬盡瘁,為國捐軀;有的憑藉在地方上的家族聲望,充分發揮其知識優勢,為地方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推動了當地文化教育的發展。

參考資料:安丘市監察局 《汶水清風》,《安丘浯陽李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