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舊時光》:保送北大的辛銳為什麼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文/星空書屋

《你好,舊時光》獲得了豆瓣評分8。7分,這在網劇裡無疑是“現象級”的了,在青春電視劇氾濫的年代,為何這部劇可以拔得頭籌呢?

我們從《你好,舊時光》裡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能回憶起自己高中時代的點點滴滴。這部劇沒有營造故意的衝突,也沒有“車禍”“墮胎”等狗血劇情,所有人都平凡而不普通,每個人都是主角。

很多青春題材的影視劇已經朝著“娛樂化”“造夢化”的方向發展,男主完美得近乎妖怪,各個都是高富帥,女主多為瑪麗蘇,善良得失去底線。很多時候,青春劇穿著校園的外衣,卻已經失去了校園的精髓。

《你好,舊時光》最大限度地還原了高中生活,這裡有像餘週週、林楊這樣的天賦型學霸,也有拼盡全力往上爬,希望透過成績改變人生的普通人;老師們說的每句話我們似乎都很熟悉,因為曾經自己的老師也這樣說過。

《你好,舊時光》透過不同人物串聯起完整的學生時代,大家的故事普通又特別,從瑣碎的事情中展現普通學生的成長經歷、生活狀態和人生理想。劇情自然、貼合實際,在平淡中飽含力量,引起觀眾的“共情”。

裡面有一個不能說成反派的“反派”——辛銳。她出生於一個縣城家庭,家境普通,母親脾氣暴躁、自私自利,辛銳長期活在母親的打罵陰影下,內心敏感、自尊心強,轉學到重點高中後,一心想透過成績獲得師生的認可,改變自己的人生。最後她如願以償,拿到了文科生唯一的保送名額,保送到北大,按理來說她應該從此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可是事實並沒有,結局她依舊慘淡。保送北大的辛銳,為什麼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呢?

《你好,舊時光》:保送北大的辛銳為什麼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你好,舊時光》劇照

一、辛銳試圖活成別人,最終卻喪失了“自我”

辛銳因為家庭原因,內心敏感又自卑;轉到重點高中後,因為成績差、英語發音不好而被同學嘲笑,此時在她心裡便埋下了“恨”的種子。辛銳既自卑又自負,當餘週週出現在她身邊,拉她走出陰霾時,她內心並不是感激這個“恩人”,而是將餘週週視為“仇人”,一心想取代餘週週。

在辛銳心裡,她以為自己討厭餘週週,實則是嫉妒餘週週的一切

,羨慕她有疼愛自己的家人,羨慕她身邊有一個“小太陽”林楊,更羨慕餘週週有好的成績、好的友誼。隨著接觸增多,辛銳心中的黑暗也在慢慢滋長,她渴望活成餘週週,做自己的主角。

辛銳不斷“黑化”的過程,其實是“本我”不斷戰勝“超我”,最後“自我”被吞噬的過程。

《你好,舊時光》:保送北大的辛銳為什麼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辛銳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意識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本我、自我、超我”。

所謂

“本我”,就是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

,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東西。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

,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

,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

簡單地說,

“本我”就是“我想要什麼”

,它指向人內心最自私的部分;

“自我”是“我能要什麼”

,它介於兩者之間,既不像“本我”那麼自私,也不像“超我”那麼偉大;

“超我”就是“我該要什麼”

,它指向道德層面,是人們用來約束自己的道德模範。

辛銳的“本我”就是想超越所有人,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所有利益。

所以她不停地仇視餘週週,故意接近林楊,再將從林楊那裡借來的CD巧妙地秀給餘週週看,引起他們的矛盾。最後甚至為了得到唯一的保送北大的名額,她巧妙設計,讓兩個競爭對手——餘週週和凌翔茜,失去競爭資格。

辛銳的“超我”是偽裝的善良

。在餘週週身體不舒服時,她偽裝給餘週週送藥;在被欺負時,她偽裝大度。

辛銳的“自我”便是為達目的而做出的努力。

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辛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自己的成績,她刻苦努力,沒日沒夜地苦學,最終成績突飛猛進。為了融入林楊的世界,讓林楊看到自己,她開始改變自己的髮型,讓自己變得更漂亮,並且每天去圖書館給林楊佔座。

如果一直按照“自我”發展,辛銳的所作所為也無可厚非。可是慢慢的,辛銳心中的“本我”開始戰勝“超我”,她開始走向一條歧途,最終讓自己與林楊等人越走越遠,將自己推進了萬丈深淵。在這個過程中,辛銳逐漸失去了“自我”。

《你好,舊時光》:保送北大的辛銳為什麼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辛銳試圖變成“別人”

二、辛銳悽慘的結局,是對觀眾的心理補償

觀眾在看一個影視作品時,會對劇中的人物進行“移情”,將自己代入劇中某個角色,從而與角色的命運共呼吸。

“移情心理”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移情心理學》中提出的一個概念。

榮格師從佛洛伊德,他在《移情心理學》中提出“人為什麼會愛是心理諮詢師”的問題,最後發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移情現象。

這種關係也同樣適用於觀眾與角色之間。這不能說是一種愛,而是一種移情。

觀眾將自己的內心移情到男主人公或者女主人公身上

,產生一種類似於“愛”的情感,為角色的悲痛而悲痛,與角色的命運連為一體。

可以說“移情”是一種“高階共情”。

林楊英俊帥氣、性格開朗,如同“小太陽”一般,活得發光發熱;餘週週善良堅強、獨立自主、有俠義精神,是很多人心中的正能量。

觀眾在觀劇時,會與林楊和餘週週產生共情,最後產生移情心理,關心他們的命運與發展,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問題。

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便會覺得辛銳是個“壞人”,即便她並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也會對她產生一種負面情緒。如果她最後結局太好,會造成觀眾心理的不適,感覺自己厭惡的物件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

《你好,舊時光》:保送北大的辛銳為什麼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林楊和餘週週

我們中國一向喜歡喜劇,而不接受悲劇。

一個電視的結尾往往是要大團圓的,不管中途有多虐,男女主有多悲慘,但是結尾必須圓滿,否則覺得“意難平”,渾身難受。

這與西方完全相反。西方認為悲劇更具有張力,他們更欣賞悲劇美

,所以很多名著都以悲劇結尾。

《你好,舊時光》的結尾,辛銳作為北大的畢業生,最後卻落得每天陪酒的下場,甚至因為很久不交電費而被迫停電,可見她並不幸福。

按照現實情況,向辛銳這樣腦子不笨,又刻苦努力的人,進入北大後勢必更加用功,為自己爭取一個更好的前程。加上她容貌姣好,最後在職場混得也不該太差。可是編劇並未按照現實的邏輯進行描寫,而是給了觀眾心理補償。

試想,如果最後的最後,辛銳過得比餘週週更好,觀眾是否會覺得“如鯁在喉”?這種感覺就像是惡人得到了善報一樣難受,就像是自己的敵人透過不正當的手段獲取了成功,這樣的結局勢必會有“爛尾”之嫌。

《你好,舊時光》:保送北大的辛銳為什麼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辛銳

結語

《你好,舊時光》避免了青春劇中的題材同質化、人物單一化、劇情虛擬化等毛病,以獨特的視角、質樸的語言、生動的劇情,為青春期樹立了一個標杆

,因此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想盡辦法終於得償所願保送北大的辛銳,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根本原因是她渴望變成別人,卻又喪失了“自我”;直接原因是觀眾的“移情”作用,這是編劇對觀眾的心理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