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就是“吹口哨”?聽一聽從《詩經》到金庸的嘯聲之變

讀金庸的武俠小說,經常能讀到那些武林高手動不動就一聲長嘯,聲震山林。比如《射鵰英雄傳》裡寫到郭靖的嘯聲——“嘯聲遠遠傳送出去,只驚得雀鳥四下裡亂飛,身旁柳枝垂條震動不已。他一嘯未已,第二嘯跟著送出,嘯上加嘯,聲音振盪重疊,猶如千軍萬馬,奔騰遠去”。讀到這些片段,滿心嚮往之餘,不禁老是想問問金庸大俠,這“長嘯”是怎麼發聲的?

按照鄭玄的《詩箋》解釋,“嘯”就是“蹙口而出聲”,也就是嘬起嘴唇吹口哨。

什麼?吹口哨?

於是我費勁巴巴地吹來試試,結果聲若蚊蠅,傳不出半米。想不通,只能怪自己內力太淺,達不到武林高手的境界吧!

“嘯”就是“吹口哨”?聽一聽從《詩經》到金庸的嘯聲之變

還是讓我們回到古代,探個究竟。

“嘯”在《詩經》描述的夏周時代,竟是女子傷春時的自我排遣

遙遠的夏周時代,人們抬腳就是舞蹈,出口就是詩歌。《詩經》讓我們可以瞬間回到那個年代,看那時的人們手舞足蹈,聽他們高唱低吟。這其中,就有獨特的嘯聲。

從幾千年前的《詩經》裡傳來的嘯聲,其實就是口哨聲。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早吹著口哨的,不是武林高手,甚至不是男人,而是一個個在家思念親人、思念情人、感懷憂傷的小女子們。

她們一邊撅著紅唇吹著口哨,一邊芊芊素手抹著眼淚,畫面絕對楚楚動人。怪不得《詩經》裡要大書特書呢!

子之歸,不我過,其嘯也歌——《召南》

有女仳務,條其嘯矣——《王風》

嘯歌傷懷,念彼碩人——《小雅》

《古今注》裡記載了一些古曲的來歷,有一首曲子叫《別鶴操》,怎麼來的呢?說有個叫商陵牧子的人,娶了老婆五年沒有生孩子,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攛掇他休妻再娶一個。

他的妻子聽說了,就在半夜裡起來,“倚戶而悲嘯”,靠著門吹著悲哀的口哨。商陵牧子聽了很是難過,順勢就著妻子口哨的旋律,填上詞,唱了一段小曲——“將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遠路漫漫,攬衣不寢食忘餐”。”後人收錄了這個歌,起名為《別鶴操》。從歌的名字和歌詞的意思看,這個商陵牧子傷心歸傷心,最終應該還是換老婆了。

“嘯”就是“吹口哨”?聽一聽從《詩經》到金庸的嘯聲之變

《別鶴操》,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而無子,父兄將為之改娶。妻聞之,中夜起,倚戶而悲嘯。牧子聞之,愴然而悲,乃歌曰:“將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遠路漫漫,攬衣不寢食忘餐。”後人因為樂章焉。——《古今注》

這一聲聲口哨吹得黯然銷魂,也不知道有多少美麗或者不美麗的女子,只能靠吹口哨來排遣煩悶哀傷。

如果願意,我們可以回到遠古,一起和她們依偎在門邊,聽一聽清麗的女子如何用一曲口哨之歌,講述一段憂傷的故事。

楚漢一代,嘯的功能忽然來了個急轉彎,成了呼神喚鬼的“必殺技”

楚國人崇信鬼神,讀屈原的《楚辭》,滿篇都是神仙魂魄,如夢如幻,人和神之間能夠通暢的交流。嘯聲不再來自女人的傷感,而是來自巫祝對神靈的呼喚。楚國的文化對漢朝影響深遠,因為開國皇帝劉邦本就是楚國人。

聽到這一時期的嘯聲,恐怕大多數都不會太舒服,還會有些詭異驚悚。

《招魂》一篇,生動細緻地描寫了巫陽受上帝之命為屈原招魂的整個過程,巫陽不停地喊著“魂兮歸來”,這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句祝詞。裡面寫到“招具該備,永嘯呼些”就是說,招魂的器具已經齊備,快發出長長的呼嘯聲吧。

嘯聲在我們本土宗教道教的傳播裡,還承擔了通靈鬼神、護佑長生的神奇功能。

夫氣激於喉中而濁,謂之言;激於舌端而清,謂之嘯。言之濁可以通人事、達性情,嘯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蓋出其言善,千里應之。出其嘯善,萬靈受職。斯古之學道者哉。——《嘯旨》

這時候的嘯,也掌握在神神道道的巫祝嘴裡,屬於小眾技能。我們去聽,只怕巫祝們會拒絕靠近。

“嘯”就是“吹口哨”?聽一聽從《詩經》到金庸的嘯聲之變

從魏晉開始,嘯聲擺脫宗教禮儀,成為士大夫們裝逼扮酷的標配

魏晉以來,嘯走下神壇,轉入貴族階層,成為一種高雅愛好。

竹林七賢都是喜歡長嘯的人。那時候,天下大亂,生靈塗炭,人們朝不保夕,平均壽命也很短。因此,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的一幫名士,整天飲酒對詩,狂放不羈,時不時的一起長嘯,此起彼伏,互相唱和,那種旁若無人的姿態實在是帥呆了,酷斃了!用現在的話說,逼格真高!

竹林七賢裡阮籍的嘯聲最好聽,連綿悠長,經常跑山裡“嘯”,經常引得一堆人跑山裡去偷聽。

阮籍的功夫進一步提升可能來自蘇門山裡的一個得道真人。阮籍去拜訪真人,真人正在打坐,無論阮籍怎樣東拉西扯,真人連眼珠都不轉一下。阮籍對著他一陣長嘯,真人才微微一笑,說可以再來聽聽。阮籍又長嘯一陣,真人也沒再說啥。阮籍無趣返回,剛走到半山腰,忽聽山上傳來長嘯之聲,聲震山谷。阮籍陡然間聽懂了道人的嘯聲,他也悟道了,於是以長嘯相和。

阮步兵(阮籍)嘯聞數百步。蘇門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鹹共傳說。阮籍往觀,見其人擁膝巖側,籍登嶺就之,箕踞相對。籍商略終古,上陳黃、農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問之,仡然不應。復敘有為之教、棲神導氣之術以觀之,彼猶如前,凝矚不轉。籍因對之長嘯。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復嘯。意盡,退還半嶺許,聞上然有聲,如數部鼓吹,林谷傳響,顧看,乃向人嘯也。——《世說新語·棲逸》

吹口哨能吹出這樣的動靜,已經超出常人的理解,金庸的創作靈感也許出自這裡吧!

魏晉之風一開,天下效仿,都以吟嘯為時尚。

我們可以聽到諸葛亮“常抱膝長嘯”,

可以聽到曹植“鼓翼舞時風,長嘯激清歌“,

可以聽到陶淵明“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可以聽到李白“天門一聲嘯,萬里清風來”

可以聽到蘇東坡“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別的不說,這也許是嘯聲最純粹、最自由、最灑脫的時代。不過,最想知道的,這些大咖們到底是怎麼嘯的,是鼻腔共鳴還是胸腔共鳴。學會了,好跟著他們一起來兩嗓子!

一聲長嘯,盡顯風流!

“嘯”就是“吹口哨”?聽一聽從《詩經》到金庸的嘯聲之變

宋元之後,嘯聲有了肅殺之氣,進入武功範疇,成為武將必修,武林必備。

宋元一代以來,山河破碎,人民時常有一種悲愴蒼涼的心態,少了瀟灑自足,少了自怨自艾,而多了家國情懷,嘯聲不再是技巧,不再是炫耀,而是胸中積聚的爆發。

最讓人血脈噴張的莫過於岳飛的《滿江紅》了——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滿江紅 上闕》

岳飛的憂國憂民和阮籍的自我超度絕不一樣,岳飛的嘯聲,帶著血肉,帶著仇恨,帶著殺氣。聽來的是不屈,是氣節,是豪情!

一代奇人王陽明也是文武雙全,傳說他在攻打寧王時,半夜練氣,一聲長嘯,一軍皆驚。這個傳說聽起來多少有點玄,但起碼可以得出結論,以嘯聲表達肅殺之氣,的確已經成為當時的社會習慣了。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傳承,金庸小說裡的武林高手才一言不合就長嘯。嘯聲讓這武林更加神秘莫測,讓武林高手多了一層狂放不羈的氣質。

如果這時候還說嘯是吹口哨,那就更令人費解了。我覺得此時的嘯聲更接近吶喊了。

而金庸小說的嘯聲恰恰把魏晉時代的孤傲不馴、漢唐時期的風流倜儻和宋元以降的悲天憫人都糅合到了一起,既魔幻又現實,既遙遠又貼近。

“嘯”就是“吹口哨”?聽一聽從《詩經》到金庸的嘯聲之變

·

最後再來聽聽《神鵰俠侶》中楊過的嘯聲——“楊過又謙了幾句,氣凝丹田,左手撫腰,仰首縱聲長嘯。 這嘯聲初時清亮明澈,漸漸的越嘯越響,有如雷聲隱隱,突然間忽喇喇、轟隆隆一聲急響,正如半空中猛起個焦雷霹靂。郭襄耳中雖已塞了布片,仍然給響聲震得心魂不定,花容 失色,大叫‘我受不住啦!’”

我勒個去!不得不佩服金庸大俠的想象力,一聲長嘯竟然能達到如此駭人聽聞的功效!這根本就是“獅子吼”嘛!

合上書本,我再嘬起嘴唇試試嘯一下,還是很失敗,就連吹口哨也吹不響。

罷了罷了,這麼一項優秀的又威猛的傳統文化,就這麼失傳了!

幾千年來,一聲長嘯,從女人到男人,從神秘到如常,從文人到武將,從嘴功到武功,輾轉千年,變化莫測。

嘯到底是怎麼發聲的?《嘯旨》上說有十幾種方法,神乎其技,無法模仿!

但是,不管嘯是吹口哨也好,還是獅子吼也罷,我們都可以明明白白聽到其中的情緒和情感,聽得到生活,聽得到喜怒哀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從《詩經》到金庸,不知道你最喜歡哪個時期,哪個年代,最喜歡聽到什麼樣的嘯聲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