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外期權交易商擴容至45家,新增交易頭部集中度下降,衍生品業務成增厚業績“利器”

財聯社(上海,記者 盧丹)訊

,近年來,越來越多證券公司發力場外衍生品業務,場外期權一二級交易商也在不斷擴容,最新已合計增至45家。

最近半月之內,中國證券業協會連續公佈2批新增場外期權業務二級交易商名單,第13批新增北京高華證券和西南證券,第14批新增東海證券和開源證券。截至目前,證券行業場外期權交易商已增至45家,包括8家一級交易商和37家二級交易商。

場外期權交易商擴容至45家,新增交易頭部集中度下降,衍生品業務成增厚業績“利器”

根據相關規定,二級交易商僅能與一級交易商進行個股對沖交易,未成為交易商的券商不得與客戶開展場外期權業務。由此可見,場外衍生品業務對券商綜合實力要求高、場外期權更是需要交易商資格,目前場外衍生品市場集中於中信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等頭部券商,一級交易商具有業務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放眼海內外,場外衍生品業務均呈現頭部高度集中的情況,但是就場外期權業務來講,新獲批的二級交易商依然有較大的業務開展空間。

平安證券非銀分析師王維逸認為,我國場外衍生品市場起步較晚,銀行間場外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但證券公司場外衍生品市場近年來規模增長勢頭良好。近年來,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推進,證券行業監管鬆綁跡象明顯,市場交投活躍,權益基金市場擴容、投資需求旺盛。市場結構化行情之下,催生機構投資者對風險對沖、策略組合管理的需求,券商衍生品業務的發展方興未艾。

場外期權交易商已增至45家

歲末年初短短半個月之內,中證協連續公佈2批場外期權業務交易商名單,第十三批新增北京高華證券和西南證券,第十四批新增東海證券和開源證券為場外期權二級交易商。

場外期權交易商擴容至45家,新增交易頭部集中度下降,衍生品業務成增厚業績“利器”

從2018年證監會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證券公司場外期權業務自律管理的通知》,公佈首批獲得一級、二級場外期權交易商業務資格的券商名單以來,一級交易商僅有廣發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招商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和申萬宏源證券,其中申萬宏源為2021年1月由二級交易商變更為一級交易商。

某中型券商場外業務人士表示,“雖然2020年9月中證協釋出《證券公司場外期權業務管理辦法》後,多家券商已經申請了成為一級交易商,但是目前僅有申萬宏源一家由二級交易商升至一級交易商,一級交易商申請難度非常大。但二級交易商門檻放寬了對證券公司的分類評級要求後,擴容較為明顯。”

隨著越來越多證券公司新增為二級交易商,場外衍生品市場,尤其是場外期權業務新增交易的頭部集中度出現了明顯下降。

根據中證協公佈的《場外業務開展情況報告(2021年第11期)》,從業務集中度來看,本期收益互換業務新增規模排名前五的證券公司新增初始名義本金共 3126。68億元,佔本期收益互換業務新增總量的 87。09%;本期場外期權業務新增規模排名前五的證券公司新增初始名義本金為1605。79億元,佔本期場外期權業務新增總量的64。08%。

場外期權交易商擴容至45家,新增交易頭部集中度下降,衍生品業務成增厚業績“利器”

從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場外期權業務新增交易的集中度下降較為明顯,從2021年5月的78。72%已逐步下降至64。08%。而收益互換新增交易前五的券商雖然保持了85%以上的行業集中度,但集中度逐步下降。

頭部券商場外衍生品業務先發優勢明顯

由於中證協近期不再公示場外業務前五的券商及相應資料,根據平安證券研報,目前場外衍生品市場集中於中信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等頭部券商。

這些券商也在定期報告中公佈了場外業務發展的一些關鍵資料。

華泰證券在2021年半年報中介紹,截至報告期末,收益互換交易業務存量為 3833筆,存量名義本金為人民幣694。72億元;場外期權交易業務存量為1016筆,存量名義本金為人民幣444。59億元。

此外,華泰證券在解釋2021年上半年衍生金融資產同比大增69。66%時表示,主要系權益類衍生品規模增加。

中金公司在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變動處表示,場外衍生品及本集團創設的與股票、指數掛鉤的結構化產品估值隨股票市場行情變化而上升。

由此可見,權益類場外衍生品對券商投資收益貢獻度較高,正在成為增厚券商業績的新增長點。

但一位業務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場外業務交易量增長比較快,是券商業務新增長點,但行業競爭也十分激烈,收取的價格比較低。”

國泰君安也在2021年半年報中公佈了關鍵資料。場內期權做市業務繼續保持行業領先,收益憑證結構化產品體系日益豐富,場外權益衍生品業務加強產品創新、提升跨境業務能力,規模和盈利水平均顯著提升。2021年上半年,權益類場外衍生品累計新增名義本金1364。6億元、同比增長88。6%,其中,場外期權累計新增名義本金850。3億元、同比增長45。0%,收益互換累計新增名義本金514。4億元、同比增長275。0%。跨境權益場外衍生品上半年累計新增名義本金規模321。3億元,同比增長173。9%。

從國泰君安介紹的各類同比增幅來看,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收益互換、跨境權益場外衍生品均呈現迅猛增長,無疑對增厚證券公司業績起到了促進作用。

申萬宏源也在2021年半年報中重點介紹了場外衍生品業務的高速發展情況。報告期內,申萬宏源場外期權新增及存續業務規模位居行業前列,個股期權市場份額迅速提升,跨境業務規模較上年末增長超300%。

中信證券也介紹,境外股權衍生品交易持續發展創新,交易覆蓋國際主流市場,為客戶提供跨時區的全球市場衍生品交易服務。將繼續完善產品供給和交易服務,以滿足客戶需求為中心,提高綜合解決方案服務能力,打造股票衍生品國際綜合業務平臺,為境內外客戶提供多市場、全天候的一站式投資交易服務和綜合解決方案。

可以看到,頭部券商在跨境衍生品業務上已經取得先發優勢。

平安證券非銀研報認為,場內衍生品做市業務、場外收益互換和期權等業務需要券商持有資產頭寸,對券商資本實力要求較高。而做市商、場外衍生品交易商牌照有限,對定價能力和產品創設能力要求高,中小券商進入門檻高,龍頭券商天然具備優勢。此外,衍生品業務對機構客戶資源要求較高,本身自帶槓桿的屬性決定了其對券商風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龍頭券商資本實力、風控能力、客戶資源、牌照優勢等明顯,率先佈局場外衍生品業務,將持續受益。

促進衍生品業務規範發展新規不斷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不僅更多券商發力場外衍生品業務,監管部門也出臺多項制度、指導意見以促進衍生品業務規範發展。

2021年12月3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制定釋出《證券公司收益互換業務管理辦法》;同日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銀保監會以及國家外匯管理局也啟動了就《關於促進衍生品業務規範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向市場公開徵求意見。

《證券公司收益互換業務管理辦法》,明確了收益互換將採用和場外期權相同的交易商資質,進一步明確了交易商牌照是券商對外開展場外衍生業務的必要前提,保證互換業務長期良性發展。此外,還明確提出互換不得與私募“掛鉤”,相關產品展業受限。

四部門聯合發聲,則有助於提高不同市場體系之間協同性,更強調投資者保護,強調金融機構的內控管理。

東吳證券非銀團隊分析認為,衍生品規模逐步擴大,資格牌照不斷放寬,券商搶奪衍生品市場有助於提升自身ROE。各家券商加速場外衍生品業務佈局,增加機構客戶粘性進而豐富券商的收入來源,提高券商的綜合服務能力以及綜合競爭力。衍生品具有天然的高槓杆屬性及其避險屬性,有助於穩定證券公司ROE,同時隨著衍生品規模持續擴大,將帶動市場活躍度提升,東吳證券認為場外衍生品業務未來將成為券商新的核心競爭力。

平安證券非銀團隊認為,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將豐富券商收入來源、平滑利潤週期。經紀、傳統投行、傳統資管等輕資產業務的競爭激烈、盈利波動大且盈利水平較低;自營方向性投資、股質、兩融等傳統重資產業務的盈利波動大、週期性強。在衍生品業務中,券商主要賺取息差和佣金收入,波動較小。

具體來看,券商作為經紀商,主要代理買賣上交所、深交所股指期權,提供交易通道,撮合客戶交易並賺取佣金;作為做市商,券商為買賣雙方提供雙向報價,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收益包括價差收入和交易所返傭;作為場外衍生品的對手方,券商賺取期權費與對沖成本間的價差。而券商在從事衍生品業務的過程中,主要透過自持掛鉤標的來對沖風險,利潤來源穩定,因此將成為券商增厚業績、打破強週期性、重資產化轉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