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死的人都脾胃虛為什麼?腸胃好不等於不脾虛,脾虛的人多過腎虛

臨床上,早死的人大都脾胃虛,為什麼?腸胃好不等於不脾虛,脾虛的人遠遠多過腎虛

有點中醫基礎的人都知道,脾胃是“後天之本”,後天之本是啥意思?意思是,脾胃相當於一間房子的頂樑柱,頂樑柱沒事,哪怕再大的風,再大的雨,都能扛過去。頂樑柱糟了,那這個房子也就沒法住了。

常見那些將死之人,要麼進不了食,要麼進了食也消化不了,這是真的要死了啊!

早死的人都脾胃虛為什麼?腸胃好不等於不脾虛,脾虛的人多過腎虛

有人可能會問了,是不是能從這些人的外在狀態看出他們的脾胃有問題呢?是的,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外在狀態知其內在,而且這些都是有根據的。

從哪裡來看呢?我告訴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人的九竅來看。何為九竅?具體是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前陰尿道和後陰肛門。

《脾胃論》裡有一句話叫“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脾作為後天之本,是主運化水溼的,主升清陽。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氣被脾升舉至上焦,滋養心肺,並由肺布達九竅、四肢以及面板,清陽之氣出於頭面官竅,九竅就會通利。

反之,當脾虛失健,導致清陽不升,溼濁不化時,就有可能九竅不通。因此,九竅有問題了,我們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問題了。

從口唇看脾胃

《黃帝內經》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開竅於口”“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這說明脾開竅於口,脾胃有問題有時就會表現在口唇上。一般來說,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乾溼適度,潤滑有光。

脾還主涎液。中醫認為涎與唾合稱為口水。《黃帝內經》中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

一個人的脾氣充足,則涎液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進行吞嚥和消化,但它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裡,不會溢位來。一旦脾氣虛弱,脾本身的固攝功能失調,“涎”就會不聽話了,比如在睡覺時會流口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流哈喇子”。

早死的人都脾胃虛為什麼?腸胃好不等於不脾虛,脾虛的人多過腎虛

為什麼小孩子愛“流哈喇子”?因為小孩子的身體發育還沒有成熟,脾胃本身還弱,所以愛“流哈喇子”。如果經常性地“流哈喇子”,我們可以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從鼻子看脾胃

脾胃與鼻有什麼關係呢?中醫認為,肺開竅於鼻,而胃經起於鼻部,因此脾胃的經脈與鼻竅也是相通的。

一個人的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水谷精微無法上輸濡養鼻竅,而引起鼻腔乾燥,有時還會引起嗅覺失靈、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問題。這種情況多是脾胃虛弱,氣津不足,脾氣不能攝血或肺虛火上衝鼻竅所致。

此外,一般鼻翼發紅的人多是有胃熱。除了鼻翼發紅外,還伴有容易餓、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其根本原因在於脾的運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蘊積滯留於胃,食物積久化熱、化腐所致。

如果鼻頭髮青,並伴有腹痛,也說明脾胃功能不好。青色為肝木之色,肝氣疏洩太過,橫逆衝犯脾胃,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這時我們可以多按摩太沖、足三里等穴,以舒肝健脾。

從眼睛看脾胃

肝開竅於目,而目之所以能看東西,全賴於肝血的濡養,而脾胃又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所以肝血是稟受於脾胃的。

一個人的脾胃功能失調容易引起視力疲勞、視物模糊、眼睛紅腫、眼瞼下垂等問題,並伴有食慾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脈緩弱無力等症。這多與脾氣不足、清陽不升、目失所養有關。

從耳朵看脾胃

耳朵位於清陽交會的頭面部,是清陽之氣上通之處。腎開竅於耳,《靈樞· 脈度》中指出:“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腎是先天之本,離不開後天之本脾胃的滋養,如果一個人的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腎精必虧,耳竅失養,就會出現耳鳴、耳聾等問題。脾虛氣弱,水溼不能正常運化,致使內生痰濁,耳道閉阻也會出現耳鳴、耳聾等症狀。

從前後陰看脾胃

前陰包括溺竅(尿道)和精竅(生殖器),是主排尿和生殖的。中醫認為,腎是水髒,脾為中土,共同主管著水液的代謝化生。脾氣健旺,清升濁降,以助腎化水,使排尿通暢;脾虛則升降功能失調,會出現排尿不暢,嚴重者會出現不能排尿的現象。後陰就是肛門,中醫稱肛門為“魄門”,“魄”與“粕”相通,是傳送糟粕的。

一旦脾氣虛弱,水谷不能正常運化,就會出現大便洩瀉清稀,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有時伴有腸鳴等問題;脾的清陽之氣一旦下陷,就會出現經常性洩瀉甚至久瀉脫肛;氣不統血,則會出現便血。

脾胃虛會致九竅不通,從九竅不通可以判斷脾胃是否有問題,正所謂“窺知其外,乃曉其內”。

我們知道中醫是講究望、聞、問、切的,但凡有經驗的老中醫大都可以透過病人的脈象、氣色、九竅等反映出來的各種症狀,來診斷患者的生病部位,但這需要有豐富的經驗與學識。作為普通大眾,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當中注意飲食、合理作息,及時關注脾胃健康。

自我脾胃調理法

其一、揉帶脈

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溼停滯。而揉帶脈則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則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溼。

早死的人都脾胃虛為什麼?腸胃好不等於不脾虛,脾虛的人多過腎虛

當然你要是覺得揉帶脈的力度不足的話,也可以用手握成拳來敲。順便再說一下,此法對便秘的治療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

其二、爬山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谷氣通於脾”。請注意,在繁體字中,山谷的谷寫作“谷”,而穀物的谷寫作“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醫家王冰對此的解釋是“谷空虛,脾受納故”。

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爬山不僅能鍛鍊筋骨,讓人汗水淋漓————這也是排除體內水溼的良法,同時還能讓人的脾通天地之氣,山谷之氣。

這就是我們的古人所說的微言大義,短短的一句話就包含了極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

其三、踮足功

就是腳尖著地,腳後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經絡透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胃經的原穴也在腳趾的關節部位。

早死的人都脾胃虛為什麼?腸胃好不等於不脾虛,脾虛的人多過腎虛

早死的人都脾胃虛為什麼?腸胃好不等於不脾虛,脾虛的人多過腎虛

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鍊腳趾。你可以踮著腳尖走路,你也可以試試踮著腳尖站個十來分鐘,記住在踮腳尖時要儘可能地把腳踮得高一點,這樣效果才會好!

其四、推腹法

總之絕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透過此法來解決。人體內的三濁(廢水、廢氣、大便)都可透過此法來排除,而此三濁正是導致人生病的罪魁禍首。

早死的人都脾胃虛為什麼?腸胃好不等於不脾虛,脾虛的人多過腎虛

所以古人常說“大道至簡”,道理想通了,解決問題就容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千千萬萬,但那就是所謂的“術”的層面的問題了!

其五、跪膝法

此法可引氣血下行,使氣血流注於胃經。因此對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處的,當然此功法的好處遠不止這一點,在此不一一列舉,堅持練一陣子就會知道的了。

其六、捏脊法

簡言之,就是捏脊樑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

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經之處,捏脊能對身體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

其七、吞唾液養生法

唾液其實就是人體內最好的健脾胃的藥。中醫學認為,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春秋時期的老子認為,靈丹妙藥雖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

古代養生學家陶弘景也說:“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其八、拉筋

人的肝、脾、腎經都從大腿經過,所以拉筋對這三條經的拉伸和調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我個人的感覺是最好採用臥位拉筋法,其效果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