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精忠報國: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岳飛#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自幼習武,膂力超群,喜讀《左氏春秋》和三國故事,崇拜關羽、張飛。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犯,岳飛目睹其殘暴,義憤填膺,揹著母親姚氏在他脊樑上刺的“盡忠報國”四字(清朝小說改“盡忠”為“精忠”),告別母親、妻兒,投身如火如荼的抗金斗爭。

岳飛——精忠報國: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宋高宗即位之初,岳飛不顧位卑言輕,上書反對逃跑避敵,要求抗戰,結果被革去官職,開除軍籍。後其投奔河北招撫使張所,被破格任命為統制。河北招撫司撤銷後,岳飛先歸王彥領導的“八字軍”,再投宗澤,繼隨杜充撤到長江一線,成了張俊的部下。收復建康的戰鬥,顯示了岳飛的報國熱忱和軍事才能。不久他被升為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從此脫穎而出,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主將。

金軍全面進攻未能達到滅亡南宋的預期目的,轉而採取“以和議佐攻戰,以僭逆誘叛黨”的策略。在東面,冊立劉豫為帝,建立偽齊政權,作為與南宋之間的緩衝地域;在西面,集中力量進攻川陝,企圖控制長江上游,為迂迴包圍南宋創造條件。

岳飛——精忠報國: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金軍進犯川陝的同時,偽齊軍隊也在金兵的配合下佔領了襄陽(今湖北襄樊)等地。襄陽各郡扼長江中游,溯江而上可以進川,順流而下可逼江浙,北控關中,東撫中原。此地一失,對南宋構成了嚴重威脅。

紹興四年(1134)春,岳飛上書朝廷,請求收復襄陽。四月,岳飛自鄂州出兵,連戰皆捷,不到三個月就收復了襄陽六郡。這是南宋首次收復大片失地,岳飛因此被封為清遠軍節度使。在南宋諸大將中,岳飛是繼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吳玠之後第五位封節度使的將領,時年僅三十二歲。

岳飛——精忠報國: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透過南宋軍民的浴血奮戰,宋、金之間的對峙格局逐步形成。宋軍從不戰自潰到愈戰愈勇,使金兵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此背景下,金朝對南宋的政策也出現了從消滅到議和的重大轉變。紹興八年(1138)年底,宋金一度議和,雙方以黃河為界,南宋向金稱臣,每年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金方同意“賜還”原偽齊所轄的河南、陝西等地。

紹興十年(1140)五月,金朝當權的主戰派悍然撕毀墨跡未乾的和議,兵分四路,大舉攻宋。這給了宋高宗、秦檜當頭一棒,再次以鐵的事實證明一味屈膝求和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宋將劉錡奮力抗敵,在順昌(今安徽阜陽)擊敗完顏兀朮的金軍主力,迫使其退回東京。岳飛乘勢反擊,屢敗金軍,取得郾城(今屬河南)、潁昌(今河南許昌)大捷,收復了京西廣大地區。正當岳飛準備“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時,宋廷為了向金朝乞和,竟強令岳飛退兵,所復失地又淪入金軍之手。

紹興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重新達成和議,主要內容有南宋“世世子孫,謹守臣節”;確定宋、金邊界為東起淮河中流、西至大散關;南宋每年向金進貢銀、絹各25萬兩、匹。這就是歷史上極為屈辱的“紹興和議”。

為了配合和議,宋高宗、秦檜還將黑手伸向了岳飛,羅織的罪名是違抗軍令、指斥乘輿、密謀造反。紹興十一年(1142)十二月二十九日,趙構親自下旨,將岳飛賜死於臨安大理寺獄中,其子岳雲和部將張憲也被斬於臨安鬧市。

岳飛二十歲從軍,三十九歲被害,一生戎馬倥傯,始終戰鬥在抗金最前線,念念不忘以恢復中原為己任。岳家軍紀律嚴明,驍勇善戰,以至於金人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愛兵如子弟,愛民如父母,不蓄姬妾,不營私財,每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則天下太平”,其廉潔正派在封建官場中極為罕見。一代抗金名將未能馬革裹屍,戰死疆場,卻死在自己所捍衛的朝廷之手,其強烈的悲劇色彩,千百年來一直撞擊著中國人的心靈,令後世之人對他生出無盡的痛惜和由衷的敬仰。

岳飛——精忠報國: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靖康之難時,宋高宗曾經在金營當過人質,早早就落下了“恐金”的病根。當金人一心要殄滅他的小朝廷時,他不得不任用武將,與金對抗。等到形勢有所好轉,他就急於跟金人和談。所謂“恢復中原,迎回二帝”,只不過是他驅使南宋軍民為他效力的空洞口號。一旦議和成為可能,他的注意力便立刻轉到清除反側、鞏固內部上。為了削奪武將兵權,剷除一切可能對皇權的威脅,他不惜殺害岳飛,自毀長城。

對秦檜來說,他因力主和議獲得宋高宗的信任,因而也極力要透過促成和議來鞏固權位,主戰的岳飛們自然成了他必欲除之而後快的物件。王夫之曾一語道破宋高宗和秦檜之間互相利用、狼狽為奸的關係:“高宗之為計也,以解兵權而急於和;而檜之為計也,則以欲堅和議而必解諸將之兵,交相用而曲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