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鉅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的社會面貌,代表了中國古代史學的最輝煌成就。

第一,《史記》之前,史書的體例或是以時間為次序的編年體,或是以地域為劃分的國別體,司馬遷首創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後世史書的創作影響深遠,故《史記》被列為中國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後,歷代正史的修撰從未斷絕,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

第二,《史記》包羅廣泛,體大思精,融古今各類知識、各家派文化於一爐而加以貫通,這正印證了司馬遷自述的編寫宗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種通史體裁為後世樹立了榜樣,至今仍影響著文學的研究與寫作。

第三,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將帝王將相、遊俠刺客一併載入史書,並按人物的真實地位安排入本紀或世家。他秉筆直書,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撰寫歷史,明確表示反對那種“譽者或過其失,毀者或損其真的做法。正因為司馬遷具有這種可貴的”實錄精神“,才使得《史記》成為考究我國西漢以前歷史最重要、最權威的典籍,具有極高的史料研究價值。

《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第四,在我國古代,史學一直居於經學之下,處於經學附庸的地位。因此,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裡,史書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司馬遷修成《史記》後,後人紛紛效仿,史學專著作品越來越多。到了晉朝,時任中書監的荀勖整理西晉宮廷藏書時,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由此,史學一門才獲得獨立發展的機會,並逐漸成為獨立的學科。

《史記》既是優秀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同時還具有詩的意蘊和魅力。從文學角度看,它指次古今,出入風騷,繼承《詩經》和《楚辭》的語言表達形式,同時又借鑑了戰國散文那種酣暢淋漓的風格,充分體現了大一統王朝中各種文學傳統的融匯形式。司馬遷花費畢生的精力,將自己深厚的文學修養、卓越的見識和充沛的情感傾注於《史記》之中,使《史記》中的文字獨具魅力。

《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史記》也存在某些缺點與不足之處。例如,西漢的統治階級十分重視天人感應學說,在這種背景和氛圍中,司馬遷又師從董仲舒,自然擺脫不了這種影響,因此,司馬遷在《六國年表序》中論述秦統一天下的原因時,認為這是”天所助焉“,王朝的興廢更替由”天命“而定;在《高祖本紀》中以為”三王之道若迴圈,終而復始“。說明其支援”歷史迴圈論“;在專門記載占星術的《天官書》中,還經常將各種特殊自然天象與人事相聯絡。這些均說明司馬遷在”究天人之際“時,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天命論和天人感應神學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