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懸樑”的主人公:孫敬其人其事小考

孫敬其人其事

“人之初,善本性”,幾乎大家都知道這是《三字經》。再往後讀還有兩句也很著名,叫做“頭懸樑,錐刺骨”。這兩句都在講苦學。學習是件苦差事,抱著書本讀得多了,累了,很容易就打瞌睡。怎麼辦?這兩位古人就對自己下了狠心:一個拿起錐子來,扎自己的大腿。這樣,當然人就精神了,不過,聽起來很有些殘忍。其實,也難怪。因為這個故事裡的人物叫做蘇秦,他受過太多嘲弄屈辱。為了提示自己不忘舊恥,激發自己的潛能,才有這麼偏激的做法。

而我們另一位主人公的表現,也夠狠,就是所謂的“頭懸樑”。我們也都知道了,這裡的懸樑,指的是捆自己的綹頭髮,用一根繩子,高高吊上去,拴到房樑上。這樣,看書時,人一瞌睡,頭往前低,小辮一扯,頭皮一疼。清醒了。最後這兩位苦讀的人物都能夠功成名就流傳千載。這是不是有點像一句廣告詞:男人,就要對自己狠一點。

“頭懸樑”的主人公:孫敬其人其事小考

放下蘇秦暫且不提,只說這位“頭懸樑”的孫敬。他是我們的冀州老鄉。只不過離現在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了。

孫敬,是漢朝人。有什麼根據嗎?一般的認為是出自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世大儒。”可是,我們現在把《漢書》檢索一個遍,也找不到孫敬的傳記。甚至上面所引的那兩話也找不到。那又是怎麼回事呢?再仔細看,原來是宋朝有本書叫做《太平御覽》,上面的話是出自這本書的注引。也就是說,是《太平御覽》裡引用《漢書》裡的一段文字。這本書是宋太宗時間編成的一部著名史書。

太平是當時的年號,御覽,就是給皇帝看的書。皇帝每天都要看看,用了一年的時間看完了。我們說,這樣的一本書編者肯定要認真小心,不然的話,有欺君之罪。信口開河胡說八道是要掉腦袋的。所以說,這本書的內容還是可靠的。在這書的三百六十三卷中,人事部四,我們就看到了上面的引文“孫敬……大儒”,《太平御覽》的編者注引出自《漢書》。再有,與這一條目同卷並列的還有“高祖招田橫”,“秦始皇修長城”“陳萬年子鹹”的事情。這些都是可靠的史料。我們也有理由認為“孫敬懸樑”事不虛。那麼,為什麼我們從現在的《漢書》中找不到孫敬的資料呢?只有一種解釋,就是遺失了。

“頭懸樑”的主人公:孫敬其人其事小考

《漢書》版本很多,但在唐以前就流失了不少。到清代補遺了一部分,還是會有缺漏。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孫敬若沒有相當的成就影響,不會被人們口口相傳了兩千年。也不會和蘇秦(合縱抗秦的領袖,曾佩六國相印)這樣的人物比肩並論。但就是這樣耳熟能詳的人物,竟然沒有詳細資料,真的有些不可思議。我們也只能從歷史的隻言片語中找出依據,儘量還原。

到了唐代,我們還能找到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五十五•雜文部一引范曄《後漢書》裡的一些文字,曰:“孫敬,字文質,好學,閉戶讀書,不堪其睡,乃以繩懸之屋樑,人曰閉戶先生。”孫敬到底字“文寶”還是“文質”呢?很可能是抄記的過程中形成筆誤。但是從“懸樑苦讀”來看,此孫敬應當就是班固提到的孫敬。

那麼,孫敬到底是西漢人還是東漢人呢?很可能橫跨了前後兩個漢代,當然也就經歷了王莽朝。理由:作為兩部斷代史,班固的《漢書》主要寫的就是西漢的事情,范曄的《後漢書》寫的是東漢。兩人在書裡都提到了孫敬。還有一個理由:唐代李善注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曰:“孫敬到洛,在太學左右一小屋安止母,然後入學。”裡面提到孫敬到洛陽進入太學學習。漢開始設太學,是官方大學,地址在京城。而裡面提到的京城是在洛陽,正是東漢的都城。而不是西漢的長安。

“頭懸樑”的主人公:孫敬其人其事小考

那麼,孫敬是什麼地方人呢?一般的說法是“冀州信都”人。可上文提到晉張方所作的《楚國先賢傳》很明顯,把孫敬當作了“楚國”的先賢。還有資料說孫敬在“江淮以北頗有名望”,這又是怎麼回事?大膽做個猜測,孫敬原籍是在信都,後來為著求學南下到洛陽太學。學成之後,聲名遠播至荊楚一帶,有許多楚地學生北上前來求教。或者孫敬就曾去楚地講學也未嘗不可能。比如孔夫子為著講學就曾周遊諸國。

還有一些疑問,比如說孫敬苦讀是不是屬實,或者是不是在作秀?在有些人看來如若真正愛讀書應當是“樂讀”,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沒有必要這麼折磨自己呢?我們說,那要看讀什麼書。如果純是娛樂性的,或者說文藝性的書籍,當然可以讀出許多歡樂。但並不代表讀書不需要“刻苦”。比如一些學理性強的書籍,的確需要“鑽研”,需要下苦功夫。。再者,還有在古時候得到書籍很不容易,有時向人借書,需要手抄筆錄計時以還,有時候就要短時間內把書背過。這些苦處是我們好多現代所難以理解的。比孫敬年代略早的董仲舒也是一代大儒,不可謂不聰明,家庭條件也很好。但是為著苦讀“三年不窺園”。到了現代聞一多為了做學問成了“何妨一下樓主人”,這與孫敬的苦讀可以說異曲同工。唐代李善注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入學,閉戶牖,精力過人,太學謂曰閉戶生。入市,市人相語:閉戶生來。不忍欺也。”孫敬苦讀竟然讀成了“閉戶先生”,可見他的“懸樑”並非一時作秀。

“頭懸樑”的主人公:孫敬其人其事小考

另外,好多人也在疑問。我們都在傳頌孫敬苦讀。他當年苦讀的是些什麼書?讀了一頓最後有什麼成就嗎?對歷史有什麼影響?留下了什麼名世大作?現在這方面史料也很少見。只是說他“成了一代大儒”,也有說“大政治家”。具體作為並不明確。

這裡也做些假設:

首先,可能是史料遺失。兩千年曆史,浩如煙海,能留下只鱗片爪的人物都極不容易。再者,可能孫敬這人只是做學問。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專業性人才。他並不像董仲舒那樣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很容易得到君王的賞識,他的學說也就很快得到推廣。中國的歷史習慣還是以“治世”為主,所以他的事蹟沒有被正史關注。還有一種可能,他可能在是政治上站錯了隊。那個朝代更迭,風雲不定的時候,這也很可能發生。他是個做學問的,可能對於時局的把握就不是很敏感。於是犯了點政治錯誤的人,不宜過多宣傳。於是,我們今天也就看不到他“成功”“成名”後的事蹟了。當然,這都是猜想,歷史真相只有一個,而我們也只能根據現在的一些資源做一些“猜想”和推證。

那麼,我們索性再根據相關的史料“化石”,大膽還原當年的孫敬,他大約是走過了這樣的一個歷程。

“頭懸樑”的主人公:孫敬其人其事小考

少年苦讀:那是西漢末年的時候。漢劉邦所創的王朝,曾經顯赫一時,但已經走到了他的末路。天下豪強並起,兼併土地,大多百姓貧苦不堪,民不聊生。茫茫冀野,大湖之畔。一個曾經的書香大族,也難逃家道中落的噩運。在這風雨飄搖的夜晚,一座舊宅,一架寒窗,一個少年,一盞銅燈……他正拼力的記頌著什麼。十多歲的年紀,正是貪玩好耍的時候。可他不可以。破舊的老宅正告訴他家族的使命,旁邊屋子裡操勞在疾的母親,睡夢裡咳嗽還是提醒著他時刻不忘父輩的遺願。看看,沉重的書簡還沒有記住,可明天,馬上就要還給書的主人。他努力挺直自己的腰桿,用力揉一揉紅腫的眼皮,咬著牙想把瞌睡趕跑,“不行!總得想想辦法”,心裡想著,手往腦袋上拼命抓自己的頭髮——剎那間,這讓他想到一個辦法。可以提神讓自己不困的辦法。但他不知道,“頭懸樑”這個辦法會被寫到書裡,又被人們傳誦了兩千多年。

京師求學: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正從河北信都起家,正是在冀州一帶站穩腳跟,先稱“銅馬帝”再西進長安重新恢復了大漢王朝。這對於信都來說是個光榮,但也給冀州信都帶來連年爭戰。最終劉秀號光武,坐都洛陽。又近十載的光陰過去,那個懸樑苦讀的少年又在哪裡?連年的兵荒馬亂,他又是如何逃生呢?他還是當年那個立場好學的少年嗎?我們這裡所知道的,他現在又來到了新的東都洛陽,並且考進了太學。這次來上學他還帶著自己的年邁的母親,就在太學旁邊租賃了一間便宜的住處。每天早起安頓好母親的起居,他就早早去太學求教。變賣了所有的家產,收拾所有的積蓄,從信都到洛陽,從河北到河南。母子二人這一路的辛苦可想而知。背井離鄉,沒有了生活來源,生計窘迫可想而知。他沒有再多的錢,想要抄書,想寫些自己的東西,已然沒錢再買竹簡。他就尋來一些楊柳枝,自己用刀削割,自己打磨,編成“楊柳簡”。

“頭懸樑”的主人公:孫敬其人其事小考

這時的孫敬,也近而立之年,當年的宏願還沒有實現,學業還遠遠沒有大成。他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然不多了。沒有別的辦法,還是苦讀。進太學就拼力的學,只要回到家中,把門窗都關好,謝絕一律交往,專心苦讀。他自己像個吐絲的蠶兒,房屋就成了他蠶繭。人們只看到他緊閉的門戶,還能聽到隔牆傳來隱約的頌讀聲。於是知道洛陽城多了個古怪的讀書人,把他稱之為“閉戶先生”。偶爾,孫敬也不得不去小集市買點菜。人們就偷偷地說“他就是那個‘閉戶先生’,他……唉!我們對這樣的先生怎麼能不實誠呢?”市井小販,沒有人忍心欺騙他,一個閉戶不出的呆子,讀書竟讓他身上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聲名遠播:楚國並不是蠻荒之地,不只是出生了勇冠古今的霸王項羽,也還有文采絕倫的楚大夫屈平。“唯楚有才”,楚地自古多有才俊。但在那個時候,江淮以北的讀書人,有志的少年,好學的學子們。大家捆紮好書箱,打整行李,相約出發一起北上洛陽求學。不為了別的,只是有一個人在那裡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他們——就是當年懸樑苦讀,後來閉戶不出,做楊柳簡,終成一代大儒的孫敬。

“頭懸樑”的主人公:孫敬其人其事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