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十哲64將”為什麼又喚72將?

武廟“十哲64將”為什麼又喚72將?

提起武廟,很多人並不陌生,甚至說對歷史感興趣的人都知道。但是毫不誇張的說,更多的人都是一知半解,一個司馬穰苴,足以炸出一群假粉和漏網之魚。因此有必要普及一下,關於武廟眾將,官方的有兩個版本:

唐朝肅宗李亨追封西周開國丞相姜子牙為武成王,與文宣王孔子類似,設太公廟,並以歷代良將74人配享。其中以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季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唐司空英國公李勣、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被尊為“十哲”,其餘64位被稱為“武廟六十四將”,家喻戶曉的廉頗、李牧、衛青、霍去病、關羽、張飛……皆在此列。

武廟“十哲64將”為什麼又喚72將?

到了宋朝,趙匡胤對武廟眾將進行了數十人的“大換血”,但其中原因耐人尋味。武將出身的趙匡胤,靠著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無論如何也洗不淨造反奪權的事實,更需要防範手下將領走出他的老路,因此他必須為大家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但凡有不服排程、治軍不嚴、被俘投降等汙點的將領,均被踢出武廟。甚至白起屠殺降兵,孫臏受刑不全,張飛為部下所殺都成了理由。所幸沒過多久大部分都被宋徽宗“請”了回來,稍加調整形成了“武廟72將”配享的局面。

武廟“十哲64將”為什麼又喚72將?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對張良的評價非常高,以“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並列,原本“十哲”之一的張良變成了“亞聖”,站到了姜太公的身邊。殿上還是十人,雖無“十哲”之名,還留有其實,與其他諸將有所區別。除了張良升級,還去除了殺神白起,兵家吳起,增加了管仲、范蠡、郭子儀。

武廟“十哲64將”為什麼又喚72將?

除了延續宋朝重文輕武的傳統,從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入選,看得出來宋徽宗對良將的渴望。

所謂亂世思良將,在後世最為推崇的三國,自然少不了爭議。無論哪個版本,三國的名額一直穩定。首先,諸葛亮進入了武廟十哲之列,和張良、韓信等人並列,地位遠高於六十四將,在三國時期也偏文臣謀士,因此暫不做討論。有意思的是備受推崇的蜀國、良將千員的魏國,反而都沒有偏安江南錦繡文章之鄉的吳國入選人數多。蜀國只有關羽、張飛,魏國五子之首張遼、末期鄧艾,東吳四任都督周瑜、陸遜和呂蒙三人入選。以上七人,進入六十四名將之列,也是三國時期名將的代表性人物,同時代的趙雲、馬超、黃忠、夏侯、張郃、徐晃、曹仁、太史慈、徐盛、丁奉等,都沒能入選。其中是否有貓膩,接下來願共同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