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包拯的真實身份

這才是包拯的真實身份

大家對《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等戲曲並不陌生,那裡面曾講述包拯從小受父母遺棄後來包拯被包拯大嫂帶養成人,其實這並不不符合歷史而事實上,包拯從幼少年時代,他深受父母寵愛和教養。長大後的包拯,更是極為孝順父母。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歐陽修曾經彈劾包拯雖有學識但是不懂人情世故。歐陽修認為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里,其實本身並不是貶低他;晚有直節,著在朝廷”,應該給他以 更合適、恰當的官職。

後來包拯的青少年時代,也曾刻苦讀書,所以在他二十九歲時,終於考中了進士甲科。在宋朝法律中,考取進士之後,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任職。後來包拯認為父母親年事已高便應該應該盡孝奉養雙親,因而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做官。而且加上父母親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於是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決定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後來包拯守喪期滿但是仍不想離開故土。這種封建孝道,受到家鄉人的稱道。

近年,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

這才是包拯的真實身份

家鄉父老的勸告包拯,包拯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靈地,到天長縣任知縣。這時,包拯已是四十歲。康定元年包拯又出知端州。端州生產了一款有名的硯臺,叫端硯。端硯每年以貢品的形式向朝廷進貢。由於當地官吏和豪紳等層層貪汙受賄,端硯的產量雖多,這嚴重加重了百姓的沉重負擔。包拯下令嚴查,各州官吏不得貪汙,只能按規定數量,向朝廷進貢。而他自己,直到離開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硯。

或許由於包拯這種鐵面無私的性格,被大臣們賞識,所以朝廷於慶曆三年將包拯調到首都開封。這是自從進京考試之後,包拯第二次來到京城。包拯被任命為監察御史。當時,監察御史雖然沒有多大實權,但對包拯來講,卻十分重要。

這是因為,從此包拯可以直接參與朝政,並且可以對於朝廷各個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議。實際上,包拯在任監察御史期間,確實對北宋的內政外交,提出過許多批評和改進辦法,並且還曾出使契丹,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在慶曆六年夏,包拯調任為三司戶部判官。當時的三司是中央財政機構,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兩稅等,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轉運使負責一路的財政、監察等行政事務。

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視體察民情,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生息而安居樂業.兩年之後,包拯被召回開封,提升為戶部副使。在此期間,他曾前往河北解決軍糧問題,又曾到陝西解決運城鹽業問題。在河北,他奏請用作養馬的田地,還給地方和農民。在運城,他改革鹽稅法令,以便利於商販經營鹽業。

這才是包拯的真實身份

包拯出色的工作讓他國利民的成效,這使包拯在皇祜二年被擢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天章閣是什麼呢。它實際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而無權。包拯後來又叫包待制,這是對他的尊稱。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卻十分重要。

諫官的任務是向皇帝進諫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諫官期間,不但對橫行不法的權臣屢次抨擊,而且對時政的許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議。

可惜的是,兩年之後,包拯改命為龍圖閣直學士,這也是個虛銜,並且又一次離開京城,到河北、廬州、池州與江寧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才回到京城後包拯來任開封府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