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車取車、還車不便,那為什麼不引入“送車員”角色代取車還車?

編輯導讀:對於一些不長不短的旅程,很多人會選擇開車前往,沒有私家車的人有可能會選擇共享汽車。但是,共享汽車的取車和停車都需要在幾公里外的停車場進行,對於使用者來說非常不方便。本文作者提出“送車員”這一角色來代取車還車,並對其進行分析,與你分享。

共享汽車取車、還車不便,那為什麼不引入“送車員”角色代取車還車?

使用者使用共享汽車時,常常要到1-2公里外的停車場取車,還車後也往往需步行1-2公里到目的地,麻煩、費時。那是否可引入“送車員”角色?幫使用者取車、還車,節省使用者時間精力。

本文就共享汽車引入送車員是否可行或者是否划算進行探討,並對共享汽車業務本身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本文以gofun共享汽車為例進行說明。

共享汽車取車、還車不便,那為什麼不引入“送車員”角色代取車還車?

一、人們對出行方式的選擇

1。1 對人們出行選擇的直觀感受

省際、城際遠距離出行,人們一般會選擇飛機、鐵路、大巴、租車、私家車等方式;城內出行,人們一般選擇公交、地鐵、私家車、租車、共享汽車、摩托車、腳踏車等。

本文主要關注城內出行,包括上下班通勤、城內休閒/商務出行、郊區遊玩等出行場景。

以北京的城內出行為例:

1)上下班通勤

對於上下班通勤,如果距離不近,例如5公里以上,如果有京牌私家車,人們傾向於開車。快速安全舒適,不過有堵車風險導致行程時間不確定,公司附近停車費用也可能不低。

如果沒有京牌私家車,人們傾向選擇地鐵,時間可控,不過精準性差,往往要步行一定路程。公交比地鐵時間可控性差點,精準性高一點。收入較高的群體也會選擇打車(計程車、網約車),或者人們遇到不良天氣也會打車。人們不太可能選擇共享汽車,因為共享汽車取車、還車不便,花費較多時間,不能實現快速通勤。

補充說明下京牌,北京落戶較難,而且搖號中籤率很低,所以擁有京牌私家車的年輕人並不多。他們平時出行以地鐵、公交為主。

2)城內休閒/商務/辦事出行

對於城內休閒/商務/辦事出行,比較典型的是在城內參加活動、拜訪客戶,私家車仍然比較合適,沒車的傾向選擇地鐵公交,不過共享汽車也會考慮。

在地鐵公交不便時,例如需要換乘多次地鐵,人們可能覺得麻煩,會考慮共享汽車或打車。不過共享汽車要考慮目的地附近是否有停車場,有一定侷限性。

其實,gofun共享汽車很適合一天內去多個地方的出行場景(可短租6個小時)。筆者上次搬家時就用的共享汽車,跑了兩個來回搬完,僅花費100元出頭,而找搬家公司需要500元。搬家時打車是不方便的,因為司機不願等你慢騰騰地搬行李。

還有一次帶親人看病,一上午跑了三家醫院,這種情形下共享汽車(短租6小時)發揮了很大作用,而打車就不太划算。

3)郊區遊玩

這恐怕是目前唯一一個共享汽車適用的高頻應用場景。

從平時使用gofun共享汽車的經驗來看,週末往往不容易在附近找到車,而週末不少人用車是為了郊區遊玩。郊區遊玩一般是白天一整天,也就需要租用共享汽車24小時,約220元。這個成本大部分白領還是可接受的。如果2-5人出遊,景區、吃飯等費用,加起來約400-3000元,用車的費用就佔比不高了。

然而,這一場景租車也是合適的,在與租車的PK中,共享汽車並無明顯優勢。

費用的話,租24小時,神舟租車中最便宜的車型與gofun共享汽車價格相當。所以在租車業務上,共享汽車並無明顯價格優勢。

唯一的優勢大概是停車網點多於租車網點,找車及還車的距離可以近一些。以筆者的經驗,在北京望京某小區,選擇gofun共享汽車,取、還車的路程約2公里,選擇神舟租車,取、還車的路程約4公里。對於開到100公里外的郊區去玩來說,2公里和4公里的取還車路程,其實區別不大。

1。2 對人們出行需求的總結

結合1。1 中的內容,對人們出行時的需求做出總結:

快速/省時;

安全;

舒適;

精準;

省錢;

私密;

虛榮/優越感;

其中,第4條“精準”指在該交通工具之外的行程越短越好。例如,從北京密雲縣到瀋陽蘇家屯,開車就比坐高鐵精準。坐高鐵只能從北京南站到瀋陽北站,上高鐵前下高鐵後都需要倒騰,開車就不必。

“私密”也很好理解,例如開私家車就比做公交車私密性好。

1。3 共享汽車的優缺點分析

gofun共享汽車包括分時租賃、半日/全日租、長租等模式,全文針對2-100公里城內出行的情景,主要探討“分時租賃”模式。

見下圖,以上述7種出行需求,橫向對比不同出行方式的優缺點。

共享汽車取車、還車不便,那為什麼不引入“送車員”角色代取車還車?

共享汽車的主要對比物件是網約車和私家車。它們都具備快速省時、安全舒適等優點。與上述二者相比,共享汽車最顯著的缺點是精準性差。

不過,這個缺點的嚴重度也與里程相關,例如開100公里去郊區玩一整天,那走1公里花10分鐘取車也就不算麻煩了。可如果開5公里去上班,還得走1公里去取車,就明顯不划算。

共享汽車取車、還車麻煩,一定程度影響了使用者用車的積極性。那有什麼好辦法嗎?

二、 引入“送車員”提供送車服務

2。1 什麼是送車服務

不同於共享單車,汽車不能路邊隨便停,只能停在停車場。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gofun公司合作的停車場增加,能一定程度緩解取車、還車麻煩的問題,但並不能根本解決。

如想根本解決,可考慮引入“送車員”的角色,負責:

在使用者用車時,將近處停車場的車開過來並交接(取車)。

在使用者到達目的地後,與使用者交接車,將車還到附近停車場(還車)。

下圖以從對外經貿大學出發到頤和園為示例情景,展示精準性和費用:

共享汽車取車、還車不便,那為什麼不引入“送車員”角色代取車還車?

可見,引入送車員後的共享汽車取車、還車的問題得到解決,但費用也可能增加,具體增加多少與共享汽車公司的定價策略有關。第3章提供定價相關分析。

2。2。 送車業務可行性

兩種用人形式,一種是公司直招作為內部員工,另一種是個人入駐,類似網約車司機。鑑於涉及重資產(汽車),以及交通違規風險等,前期以公司直招更為穩妥。

主要的風險點是交接,用車前代取車還好,畢竟車在送車員這,較可控。用車後還車交接問題較多,因為車在使用者手裡,不可控因素很多。例如交接時互相找不到對方導致使用者等待時間過長,甚至違反交規等等,如何規避,如何定責?

解決的思路,一方面是細化服務和產品。例如車內安裝更精準的GPS定位,方便送車員找到使用者,系統也應智慧安排時間充裕的送車員,避免遲到。最好能完善地圖資訊,告訴使用者哪裡適合停車交接,哪裡禁停,引導使用者設定合理的交接點(參考滴滴)。

另一方面,責任劃分清楚,例如規定使用者預設交接點後,應把車停在交接點40米以內,若在此範圍外產生交接等待、違反交規等,責任在使用者而不在送車員,這樣能規範使用者。

總之,還車交接需克服較多困難,前期可先開展代取車業務,代還車業務以後再說。

三、共享汽車成本分析

3。1 車輛使用率與盈利的關係

從共享交通工具的運營方式來看,核心的收益平衡實現方式都基於人口規模和車輛的使用率。

以共享單車為例,無論摩拜還是青桔,一方面爭奪政府對腳踏車投放的數量指標,一方面前期擴大車輛規模覆蓋,解決使用者方便用車的需求,過程中不斷最佳化車輛的效能質量提升車輛的使用週期、降低維修成本,透過車輛數量*車輛日週轉頻次*用車單價-總車輛日成本(車輛折舊、人力維護等)>0實現整體業務上岸。也就是說用車訂單的收入要大於成本。

如果車輛很多,但大部分車都使用率低,甚至整天閒置,那肯定是賠錢的。

公交車也類似呀,如果某一路車總是上座率低,稀稀拉拉的,公交公司一定會減少發車頻次,從10分鐘一趟改成20分鐘一趟。

因成本是相對固定的,在客單價不變的前提下,顯然使用率越高,專案的盈利能力就越強。其相關關係大致如下圖。

共享汽車取車、還車不便,那為什麼不引入“送車員”角色代取車還車?

平衡點是指達到某個使用率後,剛好盈虧平衡,只要超過這個使用率,就能有盈餘。

共享汽車目前的問題是整體使用率不高,如何提高使用率呢?最直接的辦法是透過大資料,在高使用率地區增加車輛,低使用率地區減少車輛,以及根據不同時段的使用率調整車輛配置,例如在用車高峰期將低使用率地區的車臨時抽調過來。

相信目前共享汽車公司已經在這麼做了,但這只是在配置用車“存量”,並沒有產生顯著的“增量”,使更多人用車或使老使用者更高頻地用車。

其實引入送車服務算是一個可產生用車“增量”的辦法。畢竟有人送車,用車方便,人們就更願意用車了。可是,產生了增量,車輛週轉率高了,就一定能賺錢了嗎?不一定。因為送車成本是不能忽視的。

在不增加車數的前提下,使用率與送車成本是呈正相關的,因為使用率越高,需要的送車人力(包括送車員人數、訂單數)就越多,付給送車員的錢就越多,送車成本就越高。(暫且僅考慮送車員收入由公司承擔的情況)

以送車員為內部員工付固定工資為例,車使用率越高,需要的人手就越多,每多一個人就多付一份工資。

姑且簡單認為使用率與送車成本呈正比,這個比值也就是斜率,取決於公司的計酬策略,付給送車員的工資越高,斜率就越高。如果工資足夠低,就很容易實現盈餘,如下圖。

共享汽車取車、還車不便,那為什麼不引入“送車員”角色代取車還車?

可見雖然新函式受到送車成本的影響斜率下降了,平衡點也右移了,但至少有平衡點,如果送車業務能將使用率提升到新平衡點之上,就可實現盈餘。

如果工資過高,就較難實現盈餘,甚至無法實現,如下圖。由於送車成本過高,導致無實現盈餘。

共享汽車取車、還車不便,那為什麼不引入“送車員”角色代取車還車?

所以需要公司根據詳細財務資料制定合理的工資制度,保證在引入送車業務後的預期使用率上實現盈餘,如下圖。引入送車員後車輛使用率大幅提升,並使業務整體實現盈利,這是最好的結果。

共享汽車取車、還車不便,那為什麼不引入“送車員”角色代取車還車?

3。2 假如考慮送車收費,抵消部分或全部送車成本

3。1的分析是基於不考慮送車收入,實際上,假如送車業務證明可行並開展了起來,公司往往會考慮送車收費而非免費,以抵消部分用車成本,最好最好能使用送車收入與送車成本持平(哪怕會因此損失一部分訂單)。那我們算一下,有沒有可能實現送車收入與送車成本持平。

使用者、送車員、公司三個角色都要考慮到:

使用者的花費合理

公司儘量不產生額外成本,讓使用者養活送車員

送車員收入足夠

3.2.1 使用者願意花多少錢

以gofun為例,分時租車以時間計價,每分鐘6-7毛錢。10-100公里用車費用大概20-150元。

使用者對送車服務的費用接受度與用車費用多少有關。

假如用車費用20元,使用者大概願額外花10元用於代取車和還車,也就是取車5元還車5元。可假如用車費用100元,使用者大概願花20-30元。

但是不能根據使用者用車費用來定價,會有失公平。

應考慮訂單中的頻繁里程,參考定價。例如根據資料統計30-40公里40-60元的訂單較多,參考上述使用者心理預期,可將取車、還車費用定為8元,也就是花50元用車,交16元小費的感覺。

3.2.2 假如靠使用者養活送車員

以一單掙8元,月收6000,每月工作26天來算,送車員一天需要接多少單呢?

6000元/26天/8元=29單/天。每天29單,上午、下午、晚上各10單左右。

以每單花費20分鐘來算,29單要不停歇工作9。7個小時,前提還是源源不斷有單。這個感覺不太現實,因為每天用車有高峰低谷,高峰時段之外不可能不停接單。此外送車員也需要吃飯、休息。

換個角度,看送車員每天大概能接多少單。

以每4*4平方公里區域由2人負責來算,gofun每個該區域大概15-30輛車。

假使這些車每輛每天被使用一次,也就是每天15-30個用車訂單,一半的訂單(7。5-15個訂單)需要取車、還車服務,也就是15-30個服務訂單,他倆每人7。5-15個訂單每天,每月收入1560-3120元。這個顯然是不夠花的,而且高峰時段2個人都不一定忙得過來。

除非多個共享汽車公司均推出該業務,送車員接多個公司的單,起早貪黑地幹,有可能趕上外賣員的收入。

其實憑直覺,也能覺察送車員難自已自足。外賣員可同時送多單外賣(平均每趟送3-5單,每單5元),送車員一趟只能跑一單,大大的劣勢。

3.2.3 換個思路,提升用車價格

送車服務若收費過高,難免引發使用者牴觸,因此也可悄悄抬升用車的價格來抵消送車成本。目前gofun的用車價格是每分鐘6-7毛,綜合來看比打車稍便宜,還是有一定的抬升空間的。這樣的話,就可以讓送車服務的價格便宜些甚至完全免費。

3。3 從運營拉新的角度看是否划算

共享汽車也屬於網際網路行業,網際網路企業往往更強呼叫戶規模,強調拉新。使用者規模大了,業務體量增長,股價也漲,也會有很多運營的思路去實現營利,因此網際網路公司願意燒錢去換使用者量。

假如公司是拉新、促活的思路,那肯定不會把送車費用定太高,甚至前期免費。

為計算簡單,按送車免費,僅計算北京五環內區域,將五環內算做24*20公里的一個長方形,以4*4公里作為一個片區,也就是6*5=30個片區。

共享汽車取車、還車不便,那為什麼不引入“送車員”角色代取車還車?

前期業務量不多,每個片區派2人,也就是30*2=60人。

他們的工資成本:

按每人開6000元月薪,6000元*60人=360000元/月

即公司每月燒錢36萬。

從運營的角度考慮算不划算時,應考慮平均獲客成本,例如每月燒36萬可拉來5000使用者,平均獲客成本36萬/5000=72元,如果72元低於其他運營方式的平均獲客成本,就是划算的。

目前來看共享汽車市場遠未飽和,還是值得長期拉新的。

但是,每月使用者增量是逐月遞減的規律,因此每月平均獲客成本也會在72元基礎上遞增,總會有一天會超過其他運營方式的平均獲客成本。此時更多還是考慮使用率提升對營收的拉動能否cover送車成本,見3。1的分析。

四、更高維度的思考

真正好的產品或業務,一定是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習慣的,例如淘寶改變了人們購物的習慣,iphone改變了人們對手機的認知。

類比共享單車,共享單車帶來了人們出行習慣的變革,人們習慣了不再買腳踏車,而是隨處尋找共享單車。理論上講,共享汽車要實現的也是對私家車、計程車的一種替代,甚至有希望改變人們的出行習慣(出門不再叫車,而是叫或找共享汽車)。

從這個角度,送車服務是有必要考慮的,因為這是一個有希望改變人們出行習慣的服務方式。

除了送車,也有其他方式減少步行,促進人們用車習慣形成,要麼增加停車網點(不太可行),要麼根據大資料最佳化停車網點的設定,後者的最佳化空間也是比較有限的,因為在停車網點較少的情況下,不管怎麼最佳化,都只能最佳化一部分使用者的出行體驗,對一些住所偏遠的使用者來說,難以享受這項最佳化帶來的福利。

還有一個方向,就是參考私家車的出行模式,私家車的出行路線一般是小區——某地點——小區。即從自家小區出去,辦完事或玩夠了,停回自家小區。所以共享汽車是否可與小區物業合作呢?

在小區內設定共享汽車專享停車位,當然該共享汽車也就成了該小區的專屬共享汽車,是不能停到別的小區的。使用者使用該共享汽車的流程與私家車相似,即從小區訂車,開出去,辦完事再開回小區停好。

小區的停車費用算1000/月,共享汽車的使用頻次姑且僅考慮週末郊區出遊場景,每週兩天,每天200元,每月就是200*2天*4周=1600元>1000元,可以cover停車成本並有盈餘,用於抵消車輛損耗等成本。透過公關可以把停車費砍低一些,儘量實現盈利。

從社會整體的效率來看,小區內車輛逐漸實現共享汽車替代私家車是提升了社會效率的。私家車很難保證每週末被使用,有的車主很宅,車輛會長期閒置,車輛使用率低,某種意義上說是社會資源浪費。

而共享汽車不一樣,共享汽車基本能實現週末使用率最大化,即達到100%(夜間不算)。

五、總結

送車服務,可行性上,代取車業務可行,代還車業務在完善服務和產品後可嘗試。

成本上,假如想恵及大眾使用者(而不是少量土豪),定親民價格或免費,送車員難自已自足。假如公司養活他們,每月燒個幾十萬是免不了的,是否划算取決於用車訂單增長量、車輛使用率的提升量、拉新效果。

共享汽車想真正流行起來,應思考如何去顛覆人們的出行習慣,送車服務是個方向,與小區合作推出小區專享車也是個方向,或許還有其他可探索的方向。

筆者並非共享汽車產品經理,亦並非gofun員工,缺少詳實資料依據,所涉及假設資料若有不當,請讀者包涵,請關注分析思路即可。

另外感謝美團的產品經理Lemon,給筆者提供了寶貴建議。

作者:九平均律,3年產品人。

本文由 @九平均律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