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名高丨 臨習《郙閣頌》前,這些功課你做好了嗎?

郭名高丨 臨習《郙閣頌》前,這些功課你做好了嗎?

《郙閣頌》

作者: 郭名高

背 景

東漢建寧五年(172年),太守李翕得知嘉陵江析裡水流湍急,每每秋霖多雨季節,水勢洶湧,江濤澎湃,常淹沒道路,往來交通因此斷絕。

析裡乃梁、益二州往來之要津,如此以來,商貿停頓,郡縣士庶工商深受其苦。太守李翕明其利害,責令屬下衡官掾下辨仇審鑿石架木為郙閣,於建寧五年二月十八日竣工。吏民念其功德,便將他的事蹟刻在懸崖之上,故有《郙閣頌》。

該頌乃仇靖撰文,仇紼書丹。在《郙閣頌》中,“三仇”俱出。仇氏家族乃當地名門望族,才俊輩出。清代王昶於《金石萃編》卷十四中說:“《郙閣頌》……碑文斐然可誦,書亦方正挺健,出於漢德、子長之手,二仇蓋深於文學者”。清萬經《分隸偶存》對其書也有評價:“字樣彷彿《夏承》而險怪特甚,相其下筆粗鈍,酷似村學堂五六歲小兒描朱所作,而仔細把玩,一種古樸、不求討好之致,自在行間。”

《郙閣頌》高171cm,寬126cm,共19行,滿行27字。此頌原在略陽析裡,到南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沔州(今略陽)太守田克仁得知它就在當地,甚是歡喜。田克仁自幼酷愛書法,也曾臨習過《郙閣頌》,今見原石露處江邊,風雨侵蝕,剝落日甚,恐久而絕跡,便請人仿原石重刻於靈崖寺奈何橋邊石崖之上。到了明萬曆年間,石刻右上角剝落尤甚,知縣申如壎補刻缺字,並在石尾鐫以“知縣申如壎重刻”七字。申如壎只是補刻而非“重刻”。因其字跡清晰,拓印流傳甚廣,造成混亂,以致訛傳不息。

《郙閣頌》原石一直未動,地處江邊拐角,有歷代縴夫繩勒痕跡七道。1977年11月,當地興修鄉道,因爆破而致原石受損,散落江中,被有識者打撈出水,遷至靈巖寺,並粘接復原,嵌於前洞石崖上。

風 格

《郙閣頌》就其書風而言,可用拙厚、高古、朴茂以及正大氣象來概括。細言之,拙厚、高古多因其用筆。

郭名高丨 臨習《郙閣頌》前,這些功課你做好了嗎?

《郙閣頌》節選

《郙閣頌》用筆沉實、飽滿,粗細對比極小,波磔不甚突出,起收乾淨,多以圓筆為之,取篆籀筆法。此法於視覺上頗為平和,行止笨拙,欲得其精神,當在金文上多下些工夫。值得一提的是,線條拙厚並非一味按筆使力,若能厚而不僵方見功夫;就其結體來看,《郙閣頌》的字形多為方勢,當然,此處所謂“方勢”不盡方正,而是指它的外輪廓常作正方形或長方形,或縱,或橫,或方,極少有突出的線條去衝破這種邊界。加之該碑線條厚實,用筆多作外拓法,頗有張力,使正大氣象尤為突出;事實上,結體往往會左右章法,《郙閣頌》字距、行距皆緊密,不能說與其字法沒有絲豪關係。因為其厚且密,容易產生壅塞、壓迫之感,要對此有所緩解,當在空間虛實、線性剛柔以及章法分佈上多花些心思。結合該碑整體而言,其布白有三行並未寫滿,以其虛實、錯落對此碑章法上可能出現的壅迫予以調節。而其朴茂又給識者以撲面而來的氣勢和力量,卻是展廳時代所熱衷的。

臨習功課

隸宗兩漢,這是毫無疑問的。據其風格、功用,又分為簡牘帛書、摩崖石刻和漢碑三大類。相較而言,漢碑多謹嚴、莊重,在技法上更加純熟、完備,可作為初涉門徑,以便立法守規;有此基礎,再從摩崖當中得氣象,從簡牘帛書中尋找趣味和書寫性。

《郙閣頌》屬於摩崖石刻,學習此碑與臨摹漢碑名品絕然不同,它要求意勝於法,情多於理。其前提就是純熟的技法積累,包括筆法、結體、書寫節奏等,要有一定的駕馭能力。若不通結字、向背之理,信筆便求暢懷,易失之粗野、惡俗;當然,在施墨、用筆上有虧,斤斤計較於形似,則氣象、精神亦不能如意。也就是說,隸書入門不宜從摩崖石刻著手。

在臨《郙閣頌》之初,我們最好對碑文做以釋讀,明辨是非,尤其對《郙閣頌》中的通假字要有所瞭解,比如“漂”通“慓”、“柱”通“注”、“盆”通“湓”、“讓”通“攘”、“隱”通“穩”、“兩”通“輛”、“儗”通“擬”、“醳”通“釋”、“艾”通“乂”、“苻”通“符”、“確”通“埆”等等。這樣,許多看似不通的句子才能讀得順暢,也不致於參照那些不夠嚴謹的資料以訛傳訛,甚至在創作時出現差錯。例如“塉”,在有些印刷品中就註釋成“脊”,若不明就理,冒然使用還以為有據可依,那就鬧出笑話了。該印刷品中還有“經用䘢沮”的註釋,此句當作何解?在此之前,我見過當代某隸書名家也這麼臨寫。其實,從目前殘損的拓片來看,將“㭊”當作“䘢”來看待也無可厚非,但此處語意就讓人匪夷所思。貌似如此,其實未必然,疑是誤刻,或因石面漫漶而誤判。《隸釋》中將”㭊”的左側寫成“衤”,事實上,“㭊”是“析”的俗字,以此來觀照“經用㭊沮”,便能講得通暢。略陽在東漢時謂之沮縣,析沮,即沮縣析裡,本應作“沮析”,或考慮與上下文“旅”、“府”等字要合韻才予顛倒吧。

郭名高丨 臨習《郙閣頌》前,這些功課你做好了嗎?

㭊字即“析”

梳理這些碑文,是我們靠近那個時代的重要途徑。

結 體

在漢碑上下過工夫的人,回頭再看《郙閣頌》,會覺得結字方式極為單一:方方正正,很少有特別突出的筆畫,即便有,也是在一定範圍內收住,使外邊框接近長方形或正方形;而左右結構的字,偶有高低錯落,對比卻不強烈;在空間分割和筆畫向背、俯仰方面雖有講究,對比也不強烈。

郭名高丨 臨習《郙閣頌》前,這些功課你做好了嗎?

與《曹全碑》《禮器碑》不同,《郙閣頌》極力弱化主次筆畫的差異。以“裡”、“百”、“長”等字為例,此二碑在主筆長橫或捺畫上盡力放縱,和其餘部位的收形成強烈反差,進而使視覺的感知力也活躍起來。而《郙閣頌》則不然,漢碑中常出現的主筆在此有所收斂,本該收的地方卻誇大了許多,如此以來,結字就顯得方正平和,偶爾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憨樸之美。

郭名高丨 臨習《郙閣頌》前,這些功課你做好了嗎?

當然,在臨習的過程中,可以對《郙閣頌》字法進行一些分析,以“阝”旁來看,“隱”與“隤”就大不一樣,結合相鄰部首來思考它的變化意圖,進而對法度的認識會更加深刻。《郙閣頌》在結字上趨於平正,但並非毫無節制。在易於對稱的地方,它試圖以空間變化、線條入紙角度、點畫的高低大小等手段來破解。比如“莫”字,起筆兩點與收尾兩點在角度、大小方面盡力避免可能出現的對稱和工藝化傾向。又如“經”字,起筆是一個“8”字狀,容易類同,故以左右斜線的曲直變化使其不再均勻、對稱;其下三點,以中點為核心,左右兩點與其高低、親疏有別,在大小、胖瘦上也有差異;而右邊“坙”部更容易對等,所以用彎曲的豎畫來破解。當然,類似的手法在漢碑中俯拾皆是。

郭名高丨 臨習《郙閣頌》前,這些功課你做好了嗎?

《郙閣頌》中還有一些特殊字法,比如“過”、“乗”、“㭊”、“歲”、“墮”、“攻”、“嶃”、“燥”、“就”、“康”、“愛”、“通”、“垂”、“塉”等等,這些寫法在其它碑帖中極少見到,可重點予以臨習,將其熟記於心,信手拈來即可使用。

郭名高丨 臨習《郙閣頌》前,這些功課你做好了嗎?

《郙閣頌》特殊字法

此外,可以將字法的縱橫、正欹等變化置於章法層面來理解,掌握書寫過程中因勢賦形的技巧。

一言以蔽之,對比、分類是深入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而讀碑、臨習亦當如此。

郭名高臨《郙閣頌》節選

郭名高丨 臨習《郙閣頌》前,這些功課你做好了嗎?

16

郭名高丨 臨習《郙閣頌》前,這些功課你做好了嗎?

26

宣告:此文是作者有關《郙閣頌》系列研究文章之一,原創首發,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