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喪事,“孝帽”哪些人戴?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

家有喪事,“孝帽”哪些人戴?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

所謂“孝帽”,就是喪事主家的孝子孝孫孝婦孝女,以及特定弔喪親戚親朋等,戴在頭上作為喪事標識和喪服組成部分的帽子。孝帽一般是用白色的喪服匹布現實製作,大針大線碼上即可,形狀各地有些差異,能卡在頭上就行。孝帽也有直接購買製成品使用的。

在北方大部分地區,特別是農村,家有喪事,孝帽的使用相對較為普遍。關於孝帽的著戴範圍,各地說法不同,肯定也有差異。我們一古法喪禮規範文字為依據,討論這個問題,供大家參酌與評述。

1、首先應當清楚,“孝帽”是喪服全套的組成部分,其佩戴範圍,在古法喪禮規範文字上是有明確規定的

按喪禮的經典文字《儀禮——-喪服》的規定,一等喪服“斬衰”全套是:“斬衰裳,苴絰、杖、絞帶,冠繩纓,菅屨。”所謂“冠繩纓”,就是以布為冠,以麻質繩纓為飾物。纓即纓穗,就是帽子兩邊垂下的繩狀穗子。

二等喪服“齊衰”全套是:“疏衰裳、齊,牡麻絰,冠布纓、削杖、布帶、疏屨。”三等喪服“大功”全套為:“布衰裳,牡麻絰,冠布纓,布帶,繩屨。” 四等喪服“小功”全套是“布衰裳,澡麻帶,絰、冠布纓,吉屨無絢。”所謂“冠布纓”,就是以布為冠,以布質繩纓為飾物。

五等喪服“緦麻”,喪禮上沒有“冠”的說法。即沒有要求也不需要著戴標識喪事的帽子。

從商周秦漢到宋元明清,三千多年,《儀禮》一直是喪事運作的規範文字依據。各朝代制定的具體禮儀規則,都以《儀禮》為基本藍本。現實生活中的“孝帽”,就是從古法喪禮的“冠繩纓”發展演進而來。

按喪禮的設定,功服以上有孝帽,即一二三四等喪服有孝帽,五等喪服沒有。

家有喪事,“孝帽”哪些人戴?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

2、嚴格意義上講,“孝帽”使用範圍僅限於家庭關係人和血緣關係人

嚴格按《儀禮》的設定,根據《儀禮——喪服》的記述,總體上講,“孝帽”的使用範圍僅限於本姓家庭人員和本姓血親人員,包括本姓各代男女和男性配偶,以及嫁出去的女性人員。

(1)家庭關係人。以逝者為參照,本輩包括親兄弟、叔伯兄弟、堂兄弟、族兄弟及其配偶,以及未嫁之姊妹;父輩包括、父、叔伯、堂叔伯、族叔伯及其配偶,以及未嫁之姑母;祖輩包括祖父、叔祖父、族叔祖父及其配偶,以及未嫁之姑祖母;曾祖輩包括曾祖父、叔曾祖父及其配偶;高祖父。子輩包括子、侄、堂侄、族侄及其配偶,以及未嫁之女兒、侄女、堂侄女、族侄女;孫輩包括孫、侄孫、族侄孫及其配偶,以及未嫁之孫女、侄孫女、族侄孫女;重孫輩包括重孫、侄重孫及其配偶;玄孫。

喪事是家庭中事,所有家庭中人,按規定應當喪服服喪的,都應當著戴孝帽。

(2)家庭之外的血緣關係人。所謂家庭之外的血緣關係人,是指本姓家庭嫁出去的女性人員。以逝者為參照,本輩是姊妹,即長姑娘;父輩是姑母,即老姑娘;祖輩是姑祖母,即祖姑娘(老老姑娘);曾祖輩為姑曾祖母,即太姑娘。子輩為女兒侄女,即少姑娘;孫輩為孫女侄孫女,即孫姑娘;重孫輩為重孫女侄重孫女,即重孫姑娘。

按《儀禮——-喪服》的規定,已出嫁之本姓人員,是二等齊衰和三等大公、四等小功喪服,按規定都是應當“冠繩纓”,即著戴“孝帽”的。

3、家庭之外的弔喪人,包括親戚親屬、親朋親友、同事同仁、鄰居熟人等等,都不需要著戴“孝帽”

親戚親屬是弔喪主體人員,具體有兩個方向,一是各輩媳婦孃家人,二是各輩已嫁女婆家人。大致範圍如下:

(1)各輩孃家人。包括配偶孃家人、母親孃家人、兒媳婦孃家人、孫媳婦孃家人等。按孝子算,諸如舅舅、姨娘、表兄弟姊妹、姨兄弟姊妹、舅姥爺舅老爺、表叔姨叔、表姑娘表姨娘、表侄姨侄、岳父母、連襟、親家等等,均屬於五等“緦麻”喪服範圍,即均不使用“孝帽”。

(2)各輩已嫁女婆家人。大致包括老老姑娘(姑祖母)家人、老姑娘(姑母)家人、長姑娘(姊妹)家人、少姑娘(女兒侄女等)家人、孫姑娘(孫女侄孫女等)家人等。按孝子算,諸如姑父姑爹、表叔表姑、姑表兄弟姊妹、姐夫妹夫、女婿、外甥等,均屬於五等喪服“緦麻”的服喪範圍,也不使用“孝帽”。

一般朋情,按禮法規定是沒有喪服的,即無服人員,不需要戴孝的。但現實生活中,一般習俗要求發通孝,所以,也不使用“孝帽”。親朋好友的範圍大體包括單位同事同仁、上位人員和下屬人員、同學同門、戰友難友、知己閨蜜、生意夥伴、知心朋友等等。

朋情是一般是有來有往,所以按禮俗是需要通喪的。但也有不通喪弔喪的,如不在通喪範圍的鄰居、莊鄰、街坊、熟人、路人等等,也可以弔喪。按一般喪事禮俗,可以發孝,即發通孝,但不使用“孝帽”。

理論上講,“孝帽”是喪服全套的組成部分,不能單獨使用。有的地區習俗,孃家人弔喪統統發“孝帽”,還有的女婿家人弔喪發“孝帽”,等等。可能是傳承過程中的發揮演進,已經偏離了古法喪禮的基本規定。

家有喪事,“孝帽”哪些人戴?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