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盡天下書的王充,作品《論衡》離世千年才和讀者公開見面

讀盡天下書的王充,作品《論衡》離世千年才和讀者公開見面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王充的祖先本是北方人,原籍在魏郡元城,因從軍立了戰功,被封為會稽陽亭侯。

僅僅過了一年,封侯取消,便在那裡定居。王充的曾祖父王勇是個俠士,豪氣逼人。荒年時,曾殺富濟貧,因此仇人很多。後來,趕上戰亂,祖父怕仇家追殺,便舉家遷到會稽錢塘縣住下,做起了商販。後來,生了兩個兒子:王蒙和王誦。王充就是王誦的兒子。王充的祖父也是個俠士,到了王蒙、王誦時,俠氣更甚了。不久,王蒙和乇誦在錢塘和豪強丁伯結了仇。為了避仇,又舉家遷到上虞。

讀盡天下書的王充,作品《論衡》離世千年才和讀者公開見面

王充生於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小時候不欺侮同伴,也不喜歡玩耍,像個大人似的。王誦認為他是個奇童,六歲便讓他學習寫字了。王充從小聽話,父親沒打過他,母親沒罵過他,鄰里也沒有責備過他。王充的同學百餘人,都捱過老師的打,不是因為淘氣了,就是因為字沒寫好。王充不但字寫得好,還不犯錯誤,所以沒捱過老師打。八歲時,王充從書館畢業,開始學習《論語》和《尚書》,一天讀一千個字。他不但能背誦下來,而且明白其中的含義。他寫出的文章,老師看了都很驚奇,對王充的父母說:“這孩子將來必能寫出傳世之作。”王充雖然才高,但不隨便寫文章炫耀自己;雖然口才很好,但不願意誇誇其談。如果對方不是在學問道德方面有品位的,他整天一句話也不和人家說。他說的話初聽起來像是詭辯,及至講到結尾,聽者發現這正是自己想說而說不出來的。他拿起筆來寫文章也是這樣。不久,父親去世,家中生活陷人困境。父親臨死時,拉著王充的手對他母親說:“這孩子將來肯定不是一般人,無論如何也要供他繼續讀書。”母親含淚答應了。父親死後,母親變賣家產,送王充到洛陽太學去讀書。

讀盡天下書的王充,作品《論衡》離世千年才和讀者公開見面

漢朝從西漢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開始設定五經博士。博士的人選必須熟悉儒家某一種經典,要有師承,能講解訓詁和章句,並被當代學者所推崇。博士的法定年齡需要五十歲以上。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開始設定博士弟子。博士弟子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並要得到地方縣令的推薦和郡太守的考查。東漢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在洛陽建了太學。次年,太學的學宮建成,講堂長十丈,寬三丈,規模十分宏偉。漢光武帝親自巡視,獎賞了博士弟子,舉行了落成典禮。東漢太學仍講五經,仿照西漢制度,各經分置博士,選用儒經專家教授弟子。儒家的五種經典著作是《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東漢皇帝重視這五種經書,學生也就是博士弟子畢業後可以分配做官。所以當時的讀書人都要讀經,只要在五經中選讀一經就行,這是一條做官的道路。賦是一種文體,類似散文詩,在漢朝很流行。賦的內容多是歌功頌德,描寫城市和山河的。如果寫好了,獻給皇帝,也可以做官。所以學賦也是一條做官的門路。王充不但經書學得好,而且賦也做得好。王充進太學後,在名師指導下,學業大進。在這些名師中,最有名的就是班固的父親班彪。班彪十分賞識王充,常邀請他到家中做客。兩人建立了極好的師生關係。王充從小是個神童,過目不忘。太學裡只講五經,實在不夠王充學的。洛陽是東漢的首都,又是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宮殿壯麗,王公貴戚的府第到處都有。街道上有許多豪華的商店,出售各種貴重物品。

讀盡天下書的王充,作品《論衡》離世千年才和讀者公開見面

洛陽又是全國的文化中心,這裡不僅有全國最高學府太學,還有全國最大的書市。王充從小喜歡讀書,既然太學裡的書不夠他讀,他就成了書市的常客。他在書市裡如飢似渴地讀起來,越讀越愛讀。天黑了,書市關門了,他真想把書買回去讀,但他家窮,無力購買,只得心情惆悵地返回太學。王充一有功夫就到書市去讀書。幾年時間,他把書市的書都讀了,而且都背下來了。因為他有過目不忘的特異功能,所以他的大腦便成了一個無形的書庫。

讀盡天下書,王充終於成了一位淵博的學者。

讀盡天下書的王充,作品《論衡》離世千年才和讀者公開見面

王充認為社會上的人雖有善惡之分,但人性是可以轉變的。他說:“惡是可以轉為善的,其關鍵在於教育,在於環境。如果蓬草生在麻中,不用人扶,它自然就直了;如果將白紗拋進墨池,不用染就黑了。”王充認為知識是力量,他說:“人有知學,則有力矣。”他舉例說:“戰國時代,人才進人楚國,楚國就強大了;人才走出齊國,齊國就軟弱了;人才為趙國服務,趙國就安全了;人才叛離魏國,魏國就衰落了。”王充認為,要想有知識,必須學習,人是沒有生而知之的。

王充也尊敬孔子,但反對人們把孔子神化了。他說:“孔子也不是生而知之的聖人,連他自己都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因此,王充勸人不要盲目崇拜,不要迷信古書和古人。他說:“像揚雄那樣的大學者,生前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是因為當時的人過於迷信古人所造成王充不但勸人讀書,還關心對文吏的教育。他說:“文吏不讀書,不知仁義,不知愛民,沒有品德,當了官就舞文弄法,魚肉百姓。因此,必須讓他們讀仁義之書,學會做人。”《論衡》裡雖然充滿了真知灼見,但由於漢朝皇帝認為自己是天子,並藉助於孔夫子來奴役百姓,而王充不承認天,又不肯神化孔子,所以《論衡》在當時成了禁書,只能私下流行。

讀盡天下書的王充,作品《論衡》離世千年才和讀者公開見面

但是,一些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都千方百計地想辦法讀到這部書。有一次,大學者蔡邕到江南去了一趟,回洛陽後,大家發現蔡邕學問大進,連說話都和以前不一樣了,真是提高了好幾個檔次。大家奇怪地問他:“你這次到江南,遇到什麼髙人了?”蔡邕低聲悄悄地對知己說:“我在江南讀到了王充的《論衡》。”

這部奇書在王充死後一千年,才和讀者公開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