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明明是秦國的大功臣,為何秦王還要殺他?

商鞅本來是衛國人,秦孝公向天下頒佈求賢令時,前半生還一事無成的商鞅就跑去投奔。孝公與商鞅談論治國之道,而商鞅的回答讓他十分滿意。

於是孝公提拔商鞅做大良造,第二年,又支援商鞅在秦國施行變法。

商鞅在秦國算是一個外國人,而且他前半生又沒能揚名天下,而現在一到秦國,就直接被提拔做了大良造,成為孝公之下地位最高的人。商鞅平步青雲、一躍登天,秦國的貴族們全都嫉妒他,也全都要攻擊詆譭他。

商鞅明明是秦國的大功臣,為何秦王還要殺他?

秦孝公形象

現在他不僅要以外國人的身份管理秦國,還要更換秦國沿用了幾百年的法律,秦人怎會心悅誠服?

得罪太子

於是老百姓們都抱怨新法不行,而貴族們都違背、反抗新法,在變法之初,新法實際上的落實和推廣成了難題,因為秦人更本就不接受新法。

例如當今太子就帶頭挑戰新法(太子是後來殺了商鞅的秦惠王),這件事弄得朝野都一片譁然。

商鞅明明是秦國的大功臣,為何秦王還要殺他?

秦惠王

商鞅下了鐵心要變法,孝公也在堅定地支援他,如今太子竟要帶頭違犯新法,這可真是一出好戲啊!全體秦人都要看看商鞅到底要如何處理此事。

如果放在別人,肯定要退一步,畢竟得罪誰都不能得罪太子,因為他是下一代國君。不處罰太子、讓這事默然地過去,絕對是最好的做法。

商鞅卻把這件事看成了自己成名和立威的好機會——古代很多大臣都喜歡在太子身上立威,以獲得國君更大的信任,讓國君覺得他忠心且不懼權貴。

商鞅明明是秦國的大功臣,為何秦王還要殺他?

商鞅

商鞅就聲稱:“教不嚴,師之惰!太子作為儲君,自然不能遭到處罰,而他的兩位師傅管教不嚴,以至於讓太子公然犯法,罪大惡極!”於是用挖去鼻子的刑罰,處罰太子之師公子虔,用在臉上刻字的刑罰,處罰太子之傅公孫賈。

在古代,國君最信任、最看重的人,就是年輕時教育他的師傅!而商鞅一次判太子的兩位師傅極刑,自然是會遭到太子一生的怨恨。

商鞅只顧一時之利,不慮長遠之計,而他的做法也是立竿見影的,公子虔與公孫賈兩人的下場,震懾了秦國的貴族們,從此再沒人敢挑戰新法。

商鞅明明是秦國的大功臣,為何秦王還要殺他?

這次事件,標誌著商鞅變法註定要走向成功,也標誌著商鞅必定要遭到太子的報復。除非商鞅能說服秦孝公廢除當今太子,否則他將來下場一定很慘。很明顯,商鞅並沒有那樣做,或是有這個想法而沒能成功。

結怨秦國

商鞅的新法是很殘酷的,他讓那些世代享受榮華富貴的貴族們,幾乎失去了世襲的資格。如果貴族子弟沒能在戰場上立功,就要過平民般的生活。

你動我的利益,就是動我的命,你動我的命,我就要與你魚死網破——秦國的貴族都抱著這個心態。

商鞅明明是秦國的大功臣,為何秦王還要殺他?

不僅是在貴族圈結怨,商鞅同樣得不到百姓的喜歡。

他把百姓編成“什”、“伍”,讓他們互相監督,以從根本上制止犯罪。鄰居犯法若不舉報,一經發現,就要被判罪。淳樸的百姓因此與鄉鄰之間互相猜疑、提防,民風日下,勾心鬥角成為對待他人的常態。

某次商鞅去渭河處決罪犯,他採用的是“淹死”的刑罰,上千名罪犯挨個被活生生地沉入渭河,整條渭河的顏色都從透明染成血紅。

商鞅在秦國,那是過街的老鼠,但沒人敢當面打他罵他,都是在心中詛咒他。

商鞅明明是秦國的大功臣,為何秦王還要殺他?

若是身邊沒有甲士和彪騎當保鏢,商鞅就不敢出行,因為已經與整個秦國結仇,他隨時可能遭到刺客的襲擊。

然而他卻不醒悟,繼續我行我素,讓整個秦國都籠罩在一片恐怖之中,而這種恐怖,一直到劉邦、項羽推翻秦朝時才被終止。

結語

商鞅的最終下場相信大家都知道,太子即位後(秦惠王),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商鞅逃去魏國,但魏王早已視他做仇敵,不願接納。

商鞅明明是秦國的大功臣,為何秦王還要殺他?

商鞅又逃回封地商於,與賓客起兵反秦,後被秦兵擊敗。商鞅被逮捕到咸陽,秦惠王以“謀反罪”,判商鞅車裂之刑。(五匹馬將他身體撕裂)

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國的強大。但秦惠王剷除商鞅,並不能算是過河拆橋,因為商鞅的結局都是他自己“作”的。

縱觀商鞅的一生,他貪慕權力,蔑視一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最終結怨於天下。這種人就算你拿千軍萬馬去保護他,也無法扭轉他必定不得善終的結局!

人生在世,最不該做的事就是樹立仇敵,最恐怖的事就是身邊都是仇敵!就算你有千軍萬馬,你的氣勢能震懾一切,那些水火不容的仇敵還是不會放棄扳倒你的決心,稍有機會,他就會趁勢而動,對你發動致命一擊。一個仇敵尚且令人夜不安眠,況且有千千萬萬個仇敵呢?